作为柳江县最后一届(政协柳江县第九届委员会)和柳江县撤县设区后首届(政协柳江区第一届委员会)的政协委员,“头”和“尾”都让我给“撞着”了,感觉自己像个中了大奖的“幸运儿”一样,有种没事“偷着乐”的喜悦感。但是,在行使一个政协委员职责的过程中,我从来就没把政协委员的身份当作炫耀的资本,而是感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肩上。真正让我获得成就感的,是撰写好提案,让提案得到立案并“开花结果”。
2015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委员提出了“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新要求。从一个基层政协委员的角度去理解,就是在正确理解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定位基础上(“懂政协”),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把党委政府的决策方向同“民之所需、民之所想、民之所急”结合起来,以提案、社情民意、调研成果等方式为政府科学决策贡献智慧,实现“会协商、善议政”的目的。以本人做两届基层政协委员的履职经历来看,写好高质量的政协提案,是体现政协委员个人价值最重要的依据,也是获得成就感的最好体现。自从2012年加入政协这个大家庭至今,我一直非常重视提案撰写工作,凭借较好的理论和文字撰写功底,加上平常留心关注柳江发展动态以及身边的环境变化,获得撰写提案的素材也比较多,至今撰写提案20多个,平均每年不低于3个,多数提案获得立案并且得到较好落实。政协柳江县第九届委员会期间2个提案获得优秀提案奖,政协柳江区第一届委员会中期又有2个提案获得优秀提案奖,两次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提案让我真切体验了一个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价值,也得到满满的收获。
首先,责任心得到强化。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能否把任务完成好,责任心占第一位。当我迈入政协委员这个大门后,第一个直觉就是不能给这个大家庭抹黑,更不能给自己这个政协委员身份和形象丢脸。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拿出成绩来说话。通过培训学习以及参加政协的各项活动,我明白了政协委员履职的各项工作中,提案的重要性排在了第一位。为此,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在完成原单位本职工作基础上,把撰写提案也定为自己本职工作任务之一,每年至少撰写2个提案,必须认真完成。
其次,学会从大局看问题。写一个提案,要充分考虑提案落实的难易程度,特别是涉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福利的事项,是要有一定的人、财、物作为基本保障才能完成的。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地财政的承受能力。有些政协委员虽然也写了不少好的提案,但由于地方政府当前实力不足,没有能力或条件所限无法实施,好的提案也变成“无意义”提案,政协委员也因自己的“好”提案得不到落实而影响撰写提案的积极性。而我写的很多提案,由于能从大局着眼,获得立案的比例也非常高,效果也是比较明显。
第三,能够思“政府所想”。当政府想解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等难题而找不到适合的方向和突破口时,政协委员如果能够及时给出了合理化建议,这样的提案最受欢迎,政府挤出经费也要落实。如原柳江县城拉堡镇和基隆片区环境卫生长期以来是个“老大难”,狠抓一阵好一下,过后“死灰复燃”,政府每年花了不少心血,但效果不是很理想,撤县设区后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就会拖整个柳州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后腿。2017年初,柳江区“两会”期间,我提交了“关于在柳江区恢复‘门前三包’制度的建议”、“关于推行市场摊贩和流动摊点清理垃圾卫生责任制的建议”、“关于在柳江区中小学中长期开展环境卫生教育活动的建议”、“关于修建垃圾中转站的建议”4个提案全部获得立案并交付实施,效果良好。
第四,能够看到“民之所急”。通常情况下,地方政府“四家领导班子”成员基本上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和问题上,公共设施建设和民生福利事项由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落实。但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公共财政预算不可能令人满意,一些“民之所急”的民心工程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政协提案就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撤县设区前的柳江县拉堡镇交通红绿灯设施陈旧落后,一些重要交通路口的红绿灯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保证交通通畅和安全保障,还存在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2015年初我提交了“关于整改柳堡路拉堡镇政府十字路口红绿灯信号指示建议”的提案,促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得到了柳江交警大队的支持和肯定,以此为契机,交警大队努力争取,其后两年多时间,柳江大部分的红绿灯设备逐渐得到更新完善并与柳州市并网。
第五,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一些政协委员由于平时“懒”动笔,即使好的提案线索和材料,也没能写出好的提案,甚至听说“提案”两字就头痛。多年来由于坚持把写提案作为自己履行政协义务的方式,我收获良多:一是观察能力增强,从纷繁的社会环境中发现提案素材;二是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学会替政府分忧,为群众解惑;四是社交水平有所提升。
(作者:柳江区政协委员、柳江区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