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下旬,市政协副主席覃泽芬率文史委一行五人,到江西历史文化景区学习考察。考察中,切实感到江西婺源在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做强做大本地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和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形成大规模旅游产业体系,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婺源先后开发建设了江湾、鸳鸯湖、李坑、彩虹桥、思溪延村等10多个乡村旅游景区,形成了“伟人故里古村游”, “山水奇观生态游”,“古洞古建古风游” 三条旅游线路。全县大小宾馆145家,餐馆310家,农村“农家乐”馆店近250家,旅行社14家,导游人员和讲解员260人。全县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近6万人.去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31.6%,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抓住乡村旅游为经济开发重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 一是农村资源升值。景区所在乡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土地、山林、房屋、茶园、果园、池塘等资源,因开发旅游,增加了价值,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农业产品增值。围绕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以有机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将全县划分为东北生态林茶、中部生态茶果、西南生态粮牧渔三大生态农业区,建成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50余万亩。三是旅游带动百业兴旺。人气带来财气,农民尝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实惠.如以生产砚石著称的江湾镇大畈村,目前已形成砚石产品一条街,砚石厂及店铺达238户,带动农民就业1800余人,农民年均收入1.208万元。四是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江湾镇江湾村古村落开发乡村旅游后,年旅游收入800万元。村民男60岁、女55岁后都享受村委会发放的退养补助金。晓起村在旅游开发前是“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发展乡村旅游后迅速成为全市有名的“富裕村”,人均纯收入达5800多元。
(三)增加就业岗位,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
旅游六大要素的逐步发展壮大,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保安、司机、清洁、导游、服务员、导购员等10余类12000余个就业岗位。一大批农民老板、农民总经理应运而生。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政府主导,科学定位,创新发展旅游产业机制 婺源县利用古村落古建筑等人文资源以及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战略思路和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科学定位,作出“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加快转型增效,由单一的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由休闲度假向最佳的人居环境转变,实现梯度发展的目标。建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管理体制,形成了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上实行激励政策,对二星以上星级饭店实行与工业企业用水同等价格和三星级以上饭店电费降低0.15元/度的优惠政策,对从事旅游客运定点的汽车在2010年底前免征客运附加费,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增强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全县上下形成了围绕发展旅游业尽职尽责的良好局面。
(二)集中财力物力对有代表性的历史人文景观进行保护开发利用
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 丰富的民俗乡村文化,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全县有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3处古建筑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婺源徽剧、傩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歙砚制作技艺四项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为丰富旅游内涵,增强其生命力,婺源十分注重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成立了婺源文化研究会,负责对全县文化进行整理,下设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个分会,启动了“婺源千村”的文化调查与素材整理工作。成立徽剧团,编排节目,徽剧、傩舞、抬阁等一系列民间艺术纷纷亮相。在“第二届抢救、保护和开发民间文化遗产县(市)长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对婺源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授予“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
对徽派建筑的保护改造 婺源的民居都以徽派建筑风格见长,色彩分明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风火墙,与青山绿水十分和谐。过去由于缺乏规划与管理,一些村庄农民乱搭乱建,破坏了自然景观,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为改变农村建房中出现的“景观污染”现象,婺源县投入2亿元精心打造徽派建筑“大观园”。全县非徽派建筑改造分3年完成,目前已投资637万元完成了437幢的改造任务。 同时还投入7900万元对2900多幢公路沿线和景区景点的非徽派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根据改造方案,外墙立面改建为白灰墙面,平屋面改为坡屋面,屋面天沟琉璃瓦拆除,女儿墙一律改为马头墙,屋面红瓦更换小青瓦。全县非徽派建筑改造分3年完成,目前已投资637万元完成了437幢的改造任务。婺源县还精心设计了独立、联排、多层、自然采光、通风透气、居住实用的5套徽派建筑标准图纸,供农民建房挑选。改徽”的同时,启动老城区改造,投入1亿多元建设徽派建筑休闲购物步行街,统一徽派建筑风格,使整个县城沿星江河呈团状分布,形成依山傍水、以绿色为基调、以水为主轴的具有徽派特色风格的总体形象。
(三)、放手民营、多元投入发展旅游产业 婺源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政府财政的乏力,决定了婺源旅游不能像其他景区一样,集中资源,成立机构统一开发。于是提出了“放手民营,多元投入”的举措。舍得拿出最好的旅游产品项目,包括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鸳鸯湖、大鄣山峡谷、文公山等一大批精品景区进行招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还积极主动地帮助投资商协调关系,排忧解难,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引来了外资、民营企业,撑起了婺源旅游业的一片天空。景区宾馆、旅行社、“茶博府”、“婺源民俗风情街”等旅游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据统计,外资、民资投入县旅游业的资金累计将近10亿元。
(四)、抢抓机遇,打造旅游产业品牌
2001年,婺源县赶乘国家旅游局评审A级景区的头班车,创评成为全国首批3A级旅游区,赢得了旅游业的第一块金字招牌。紧接着又抓住江泽民同志视察婺源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成功地开发了江湾景区,迅速扩大了婺源旅游的知名度。为了把产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他们不断制造抢眼的热点,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利用 “五一”、“国庆”黄金周相继举办了“民俗风情展示周”、“民间灯彩巡演”、“婺源风情篝火晚会”、“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八方宾客聚焦婺源,在媒体上不断地掀起一阵阵婺源热。为打造婺源“中国最美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婺源县委、县政府在从2003年起连续举办了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邀请国内百强旅行社负责人来婺源参观考察,感受婺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全面推介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组织婺源民间灯彩、抬阁、豆腐架等民俗文化展示,反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乡村文化面貌;启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摄影大赛发布仪式,大赛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婺源县政府共同主办,组织国内外知名摄影作者、书画名家来婺采风创作,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婺源摄影作品,邀请专家评比。2008年还举行了“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摄影大赛颁奖仪式,来自国内多位摄影家与摄影爱好者的194幅作品分别获奖。还举办项目推介恳谈会,签订有关旅游合作协议。通过办节,以节造势,以节聚客,以节生财,极大地扩大了婺源的知名度。
三、婺源乡村旅游给我们的启示
巧用资源打“分类牌 ”。婺源虽然以徽派民居见长,却没有黄山、这样的名山名水,也没有西递、宏村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但婺源充分利用了12个中国民俗文化村、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10个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等人文资源,全景式分类展示婺源乡村旅游,通过“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原始生态式”和“原生态景区式”等模式,保护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调整结构打“生态牌 ”。油菜花成了早春婺源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县里将乡村旅游业与油菜种植业相结合,把油菜生产作为项目来实施,把项目的效益、前景、潜力分析给农民听,为农民算清账,使农民明白乡村旅游的光明前景和油菜生产的良好效益,激发了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还以茶为媒,大力发展茶事体验、茶文化考察等乡村旅游项目。他们还围绕旅游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围绕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从边缘化地带逐渐成为热点地区。如今,该县数万名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却又不脱离农业生产。这种模式实现了商农融合、旅农结合、城乡互助,成为“以旅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延伸,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借助传媒打“特色牌 ”。婺源是“书乡”、“茶乡”、“山乡”、“水乡”;婺源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婺源是歙砚砚石的正宗产地;婺源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树群、古洞群为主的“四古风韵”著称;婺源是亚洲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近年来,婺源利用各种活动、借助各种媒体的力量,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推出极具视觉冲击的旅游推介片,不遗余力为乡村旅游推波助澜,使“中国最美的乡村”成了婺源最亮丽的名片。在全国乡村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热中,江西婺源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2005-2008年度最具人气”旅游景点、“中国最浪漫的七个城市”之一、 “人生着要去的十个地方”之一、“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及全国知名媒体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等等称号,使声名鹊起的婺源被专家学者称为婺源现象和婺源模式。
四、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我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制定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就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市正在推出《柳州市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借鉴婺源经验,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准确定位,树立形象
对本地旅游产业、旅游形象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是旅游产业定位。要把旅游产业放在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来加以培育发展。二是旅游形象定位。打出中国侗族在三江、神奇苗寨在融水的乡村旅游品牌。
(二)政府主导,政策扶持
认真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政府投资、大手笔策划,项目引进多种资金,出台扶持旅游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和措施。
(三)亮出优势,整体开发
1、充分利用沙塘广西农事试验场旧址曾被称为中国抗战时期“农都”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资源,在该旧址上建“柳州农业博物馆”,填补广西没有农事博物馆的空白;将广西农事试验场旧址、垦村、君武公园、江湾村、花果山三A景区联成一片,打造成我国乡村旅游名牌。
2、建立侗苗民族民俗乡村旅游圈。以程阳景区为中心建立侗族文化展示园区;利用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融水的神奇苗都。将零散的景点连成串,整体策划,连片开发。
(四)把握机遇,适时造势,将程阳八寨为中心的侗苗文化圈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学习婺源抓住各种机会,利用现代传媒和手段,举办各种节庆推介活动,争创各种名牌。利用我们拥有的品牌资源:一是全国最早、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融水县和被誉为“全国第一侗乡”的三江县民族风情资源;二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三江风雨桥、马胖鼓楼等;三是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和彩调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等,整体保护开发吊脚楼民居,展示民风民俗,将程阳八寨为中心的侗苗文化圈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将“中国第一侗乡” 和“中国第一苗乡”品牌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考察组
2008年12月29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