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新闻 政协会议 领导讲话 委员风采 文学茶座  
  党派工商联 专委会工作 县区政协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柳州文史 委员博客 大 事 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共建文化强市”政民恳谈活动 > 相关文件
中共柳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工作报告(节选)
2012-01-04   《柳州日报》  

   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奋力实现建设广西文化强市的新目标  

   建设五美五好柳州,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动力,文化是灵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丰富深化十大文化建设工程,打好文化发展升级战役,促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奋力把柳州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荟萃、文化实力雄厚的广西文化强市,实现柳州的文化自强。   

   (一)大力实施文化事业繁荣系列工程,全面实现文化发展成果惠民共享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团结奋斗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柳州化、具体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建设五美五好柳州宏伟目标凝心聚力,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加快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社会各阶层中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强大精神力量。密切联系柳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出一批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程度。大力实施城市精神塑造提升工程,弘扬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柳州城市精神,不断丰富和拓展柳州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努力形成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变机关作风,深化拓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诚信企业创建活动,不断增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活力和生命力。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和科学素质,使全市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  本文化权益。大力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重点规划建设市级群众艺术馆、青少年宫等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全面提升全市各级场馆展览、陈列、利用水平,建立健全市、县(区)、乡、村四级文化和体育设施网络。在公园、绿地、交通节点等场所大力建设城雕,打造一批标志性景观。大力实施文化成果共享工程,充分发挥柳州文庙、水上大舞台、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作用,持续开展精品剧目公益展演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柳江之夏等活动,教育人民,愉悦百姓,做到雅俗共赏,不断丰富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生活。 

   创作生产文化精品力作,提升柳州文化影响力。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打造工程,以重大历史文化题材、民族题材、工业题材、少儿题材、农村题材等为重点,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力争一批文艺作品获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大奖,把柳州发展成为广西乃至西部地区文艺精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传承和发扬柳州特色文化。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程,加大柳宗元纪念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园区、刘三姐山歌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业文化遗产和企业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保护和开发工作,注重少数民族村寨传统风貌保护,支持三江侗族古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立民间艺人的培养、传承机制,引导和扶持民间自发性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行为,调动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力争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三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融水)等列入自治区级以上保护项目,柳州摩崖石刻、东门城楼等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州白莲洞遗址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增加基层文化服务总量,推进柳州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工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农村文化设施网点化。持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实现向基层群众文化经常化。  

   大力实施城乡艺术教育工程,构建以社区、农村为重点,上下和谐联动、覆盖城乡的文化艺术培训体系。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大力实施文化发展党建引领工程,切实加强党对文化发展和改革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围绕文化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文化的新格局。大力实施现代传播能力提升工程,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二)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系列工程,全面提升柳州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文化支柱产业。大力实施文化支柱产业培育工程,着力发展文化体育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演艺娱乐等主导产业。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程,重点推进柳州精柔印刷工业园、水上娱乐运动基地、柳州动漫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广西文化产业标志性工程和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大力扶持反映柳州地方特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动漫产业。大力实施文化体育旅游融合提升工程,推动旅游产品、旅游节庆品牌等与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壮大工程,加快培育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形成发展繁荣柳州文化支柱产业的人才储备。 

  加快打造文化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大力实施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围绕文化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几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及一批具有专、精、特、新等优势的中小文化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力实施文化开放交流工程,大力开展文化旅游对外交流,鼓励柳州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柳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

   精心塑造文化产业品牌,引领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提升工程,深入挖掘柳州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工业创意文化等领域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中国(柳州融水)芦笙斗马节、柳城生态蜜桔文化节等文化知名品牌的聚集、增值、辐射和放大效应,不断提升柳州文化品牌竞争力。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名县名镇名村提升工程,依托一县一特色一镇一品,一村一景的思路,结合自然山水的保护、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挖掘、景观形象的打造,树立和提升柳州名县名镇名村产业品牌。

  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增强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文化科技创新提升工程,实施一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提升柳州文化产业的科技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推动文化业态创新,提升文化创意水平。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具有柳州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鼓励文化企业积极申请自主创新成果专利。建立健全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市场兴旺工程,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努力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加快发展文化中介机构,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化程度。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努力扩大文化消费服务。以多种形式举办一批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力争把柳州建设成为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广西文化会展、交易中心。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完善文化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充分争取和利用国家、自治区文化发展扶持资金。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和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发展。

   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原则,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积极稳妥、科学规范地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适时筹备组建柳州演艺集团、柳州广电传媒集团,成立柳报印务公司,不断增强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提供建设广西文化强市的人才支撑。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快培训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文化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文化人才小高地,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文化凝结历史,文化引领未来。我们一定要立足于建设广西文化强市的伟大实践,让底蕴深厚、生机无限的柳州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