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新闻 政协会议 领导讲话 委员风采 文学茶座  
  党派工商联 专委会工作 县区政协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柳州文史 委员博客 大 事 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1政民恳谈活动 > 专题资讯
社会各界关于实施“七个升级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2011-04-11     

   一、关于实施经济质量升级规划的建议

   (一)加大对非重点产业行业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各产业全面均衡发展

   在加快发展汽车等重点产业的同时,应注重全面均衡发展,促进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建议制定扶持非重点产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非重点产业企业的科技预算等投入,帮助解决用地、资金、人才等方面难题。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园区工业健康发展

   我市工业园区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集约化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但同时,工业园区发展也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不强、园区开发成本与收益倒挂、投融资渠道偏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等。为此建议:

   1.加强园区发展的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城市化发展需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园区布局。

   2.建立多元化的园区基础设施投融资格局。通过投资基金、风险投资、股权转让、信托投资、项目融资、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金融和社会资本,实现“合作投资、联合开发、收益共享”。鼓励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建设“区中园”、“园中园”,实现整体大宗土地开发。

   3.构建服务平台。发展中介服务市场,形成以人才交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企业策划、信息咨询、资本运营、信用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满足入园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

   4.建议从各县、城区工业园区中划出专门用地用于发展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用地问题。

   (三)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我市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发展

   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过于偏重国企和外资企业,而检查监督、惩戒的措施却更多地面向非公有制企业;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仍沿袭“依权监管”模式,以罚代管,未能做到“依法监管”,致使非公有制企业办事关卡多、手续杂、费时误工,增大经营成本。建议:

   1.在大力实施“七大升级转型规划”中,各职能部门要首先转变观念、转型升级,在大局意识、人员素质、工作方法上进行提高,以适应发展需求。

   2.加大重视非公企业的发展,建议政府将就业率作为扶持企业的重要指标,对就业率高的企业予以扶持照顾。

   3.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的指导。充分发挥柳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动,有效解决转型升级工作遇到的新问题,加强对经济转型工作绩效的考核,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4.为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加快制定柳州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扶持政策,促进非公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功能提升;设立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专项基金,并保障其增幅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5.针对非公企业要发展但是缺土地的现状,建议加快小城镇建设,沿交通线大力开展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各乡镇创造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前去发展。

   (四)加大制糖、建材、造纸、日化等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力度

   柳州市制糖、建材、造纸、日化四大优势产业有丰富的资源,但目前生产工艺普遍比较落后、粗放。建议彻底改变原来不合理的工艺,建立有效的循环经济链,促进这四大优势产业的发展。

   二、关于实施城市质量升级规划的建议

   (一)建设宜居城市,聚集人气发展柳州

   我市要发展壮大就要聚人气,聚人气需要吸引外地人口来柳经商务工,但是现行的“对在柳停留超过3天的外地车辆征收每天10元的过路过桥费”政策加重了外来人员经济负担,并在心理上一定程度地降低了柳州的吸引力,阻碍了人口流入,为此建议停止征收外地车辆在柳停留超过3天缴纳每天10元过路过桥费,用实际行动改善投资环境,真诚展现欢迎海内外客人来柳投资发展的新姿态,吸引、留住人气,促进柳州大发展。

   (二)加大对矿山开采污染治理力度

   目前,我市矿山开采及尾矿库处理存在污染现象,对附近河流、农田、作物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因此建议:

   1.提高矿山开采门槛,淘汰没有资质,技术、设备落后企业。

   2.征收矿山开采治污保证金,对开采过程中造成污染的企业要扣取保证金用于污染治理。

   3.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对矿山开采及尾矿库处理的监督工作,对造成污染的要及时进行通报、整治。

   4.对矿山周边地区进行环境污染情况定点监测,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三、关于实施城乡统筹升级规划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就如何做大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委员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健全国家、省(自治区)、市、县四级政府财政配套资金扶持体系。积极争取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列入国家、省(自治区)、市、县重点产业项目,并积极争取配套资金扶持。力争使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总投入的40%50%

   2.实行良种补贴和示范项目补贴。设立市、县两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良种培育基地建设、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和低产更新改造(品改)的生产基地建设实行财政专项补贴。

   3.全面整合财政性资金,扶持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建立部门联动扶持新机制,统筹并安排一定量的涉农投资项目资金用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和加工项目建设。

   4.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以企业、农林场为单位或村民自愿联合组成的专业合作组织,享受国家对各种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基地建设、品种改造、加工业投资等项目的贷款财政给予全额的贴息。

   5.大力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项目补助、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加工业能力。

   (二)加强农技推广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重视不够,有些乡镇没把农技推广工作列入中心工作,经常抽调农技人员去做非农技推广工作;二是农业科技经费短缺;三是乡镇农技专业人员紧缺;四是农技推广设备差,推广手段落后。建议:

   1.把农技推广工作列入各级党政的议事日程,为农技推广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机制,把农业信息业务经费、农技培训工作经费、农业中等实用人才培训经费等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农技推广经费投入。

   3.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农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技推广工作体制创新。

   4.加强农技推广工作宣传,使农业技术推广深入民心。

   5.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紧贴主导产业,运用行政推动的方法,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和服务作用,加大对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改变传统观念,提高科技意识,充分应用优良品种和科学规范的经营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发展产业的科技水平,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6.由于种养业的季节性特点,建议优先安排资金支持种养业。

   四、关于实施生活质量升级规划的建议

   (一)社会保障方面

   1.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体系,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强贫困救助,拓宽救助渠道和救助面,提高救助标准。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定机制,构建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完善五保供养制度。

   2.建立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构建市、县(区)、乡镇养老服务体系,合理布局,重点建设一批社会福利机构设施和老年人休(疗)养场所,加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

   3.加强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和城乡社区建设,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服务机制,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理清、理顺社区的责、权、利关系,优化社区工作环境。对新建小区规划中的社区服务、活动场地,要按照要求由相关部门督促落实。同时,对开展社区各项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生活待遇,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社区工作人员队伍。

   4.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建立完善市、县、乡镇三级备灾网络体系,整体提升应急救援快速反应能力。

   5.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双拥优抚安置、军供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强专项社会事务基础设施建设。

   6.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许多失业人员再就业愿望很强,但是受到年龄和技能的限制无法达到岗位要求,政府应多举办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素质。

   7.大力发展和完善公交系统。公交车速度慢、高峰拥挤等情况比较突出,应大力发展公交,提倡大家多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建议设定老人卡免费乘车时间,避开上下班高峰期。

   8.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转变县乡政府职能。县乡政府要通过职能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保障,促进政策的合理调整和资金的优化配置。

   (二)教育方面

   1.进一步规范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制定科学的制度规定。

   2.充分利用退休教师资源,组建“教师专家团”,形成示范教学、乡镇教师培训的常态化、规范化机制。

   3.加大城乡教师交流支教比例,确保“十二五”期间,农村教师交流、培训率超过80%

   4.学前教育选点布局应该征求街道、社区意见,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密切合作。对民营幼儿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5.教育资金向农村倾斜,加大农村学校危险校舍改造和维护,改善教学条件。

   6.在柳州打造一座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办好鹿山学院,将即将建立的汽车学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二级院。

   (三)卫生方面

   1.进一步降低医药成本,卫生部门要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

   2.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疗点的建设,规范场地设施,配备和补充相应设备和器械,明确相关制度和要求,完善应急措施。对医疗点医务人员,要采取定期培训、医院实习、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业务素质。

   3.加大农村健康卫生常识、重大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升农村人民群众健康素质。

   4.加大乡镇卫生院的扶持力度,按照人口比例增加和落实医护人员的编制和待遇,稳定医护人才队伍。

   (四)体育方面

   1.学校要强化素质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出台具体的综合考评标准,并加强检查督促,防止随意挤占、压缩体育课。

   2.增加群众锻炼、运动场地设施,每个社区或大型住宅区至少有一到两处。

   3.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运动场地和设施。对公共体育设施和场地(比如学校操场、公共单位球场)在不影响工作学习的情况下,向公众开放,并制定相关规定,明确开放时间和方式要求。

   4.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宣传,通过他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

   5.引进更多如F1摩托艇大赛有影响力的赛事到柳州举行,并与知名企业联合。

   6.围绕“柳江水上休闲娱乐之都”建设,将柳江及两岸打造成集竞技体育比赛、群众运动娱乐、宾客休闲旅游的最佳去处。同时,加大县(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7.加强对群众体育运动的引导。可采取市每季度、区(县)每两月,单位每月举办一项体育比赛,带动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

   8. 筹建柳州市体育宾馆,满足体育运动人员的需求;充分开发利用柳州市体育资源。比如,定期邀请柳州籍体育人士回柳;学习苏州建体育博物馆、体育科研所;用柳州籍体育知名人士的名字命名体育场馆、街道等等。

   五、实施文化发展升级规划的建议

   (一)加大柳州精神宣传力度,丰富发展柳州精神

   在进出柳州城市的几个主要交通路口及机场、车站、港口、码头树立大型醒目的户外宣传牌,把柳州精神写上去;在报刊、杂志、互联网上某个位置固定长期登载这十六个字的柳州精神;举办各种类型的理论研讨会,研究探讨和交流柳州精神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问题,并择优在《柳州日报》上发表。

   (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

   一是加大文化设施基础建设。将县区文化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全市统一规划,争取做到每个县区建设一个文化广场,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设施设备条件,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在市区广场、主要街道等公共场所增添文化设施,如增设阅览亭,在宾馆、图书馆、车站、高速公路上设置柳州广告牌、宣传册、旅游景点图等,扩大柳州知名度;二是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经费投入。各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在每年财政预算中,按一定比例下达文化建设经费;三是加大文化表演展示平台建设。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成立多家文化经纪公司,发现、整合、培养文艺人才,并在柳州电视台增设一个栏目播放本地文艺团队表演的节目;四是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挖掘、整理、推广民俗文化,将参与性强、趣味性浓、观赏性高的活动和赛事引入社区、街道;五是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建立文化援助专项资金和文化志愿者服务组织,采用政府购买、补贴、赠送设备器材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六、制定好规划,加强对城区图书馆、社区图书室建设。

   (三)发展繁荣文化产业,推动成为柳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制定优惠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激励人心的产业发展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二是对具有明显优势和预期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鼓励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融合、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三是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密切本地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四是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专项奖励,鼓励发展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奖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对高新科技的应用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六是鼓励干部多到文化产业发展好的地区考察取经,更新干部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和思路。七是尽快制定我市文化产业的总体规划,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摸清“家底”,分好类;(2)“看清菜谱,配好菜”;(3)尽快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公司。

   (四)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带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一是加大柳州文庙的文化产业开发力度,策划多种文化活动。比如,举办孔子学术会,请有关专家来讲学,请孔子第79代传人从台湾来柳讲座、题词等等。同时,以文庙为中心,在周边建设形成古玩、书画、文化商品等交易鉴赏的文化市场圈;二是将柳城刘三姐影视城打造成为国家级4A景区,争取自治区级项目扶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建设“柳宗元文化广场”,设置柳宗元雕像和柳宗元诗文碑刻等。具体有两个方案:将文昌路的“市民广场”更名“柳宗元文化广场”,增加有关内容,同时在窑埠古镇附近安排100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将其融入窑埠古镇的总体规划;四是在打造好百里柳江、柳北三县两条旅游线路的同时,开发以鹿寨中渡古镇、地质公园为主要景点的第三条旅游线;五是以建设柳州汽车城为契机,打造汽车主题公园,开发汽车文化产业;六是进一步做好环柳州乡村旅游规划,打造柳州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七是逐步开发张公岭抗日战争遗址、刘蕡墓、地母庙、明朝官窑等历史文化资源。八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柳州市城市雕塑,体现柳州特色,展示柳州形象。

   (五)设置柳州建城纪念碑及古城遗址标志,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形象

   以柳州历史上各个重要发展时期为主线,设置大型主碑一块,选址于人民广场或驾鹤山公园中心区域,碑文邀请柳州地方名家撰写。副碑4块,在柳州汉城城址、隋城城址、唐宋城址、明清城址范围,四处择地分建型制相同的特色艺术品石牌,正面分别为历代柳州城的简介,背面为当时的柳州城图。

   (六)加强工业博物馆管理建设,打造柳州文化品牌的领头羊

   将柳州工业博物馆和柳州科技馆合一管理,命名为“柳州工业科技博物馆”,把柳州工业博物馆定为全额参公事业单位,馆内可以设立企业合作场馆,明确收支两条线。该馆的建设资金可以照相关融资办法多渠道融资。

   (七)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增强地域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是利用在布局结构调整后闲置的房产,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或在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民办博物馆;二是协调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提供贷款,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向民办博物馆提供捐赠;三是鼓励民办博物馆依托藏品、展览研发推广博物馆文化产品,民办博物馆在接收捐赠、门票收入、非营利性收入等方面,按照现行税法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八)规范使用文化建筑文字,彰显我市历史文化内涵

   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柳州文史方面的专家和热心人士,对我市相关文化建筑的文字规范情况进行全面的普查,并提出咨询建议,由相关部门进行整改或纠正。

   (九)建立大型主题乐园,繁荣旅游产业

建立类似迪斯尼、乐满地之类的大型主题乐园,并融入刘三姐等柳州特有的元素,以提升柳州的知名度,增加我市旅游收入。

   六、实施社会服务水平升级规划的建议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将公租房和廉租房进行并轨,着重解决好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同时,对廉租房和困难居民安置房的分配方法要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在分等级摇号时增加最困难住户的比例。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征求、听取社区意见,加大调查审核力度,对困难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要核准核实。

   (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方面

   1.优先实施“充分就业”战略。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充分就业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加强与农业、扶贫、教育、科技等部门的配合,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2.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全覆盖”战略。推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城镇居民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工作,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降低大病、重病患者的个人负担,进一步提高社保经办管理水平。

   3.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按照自治区要求积极研究制定职务与职级并行和工资待遇向基层倾斜的具体办法,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让他们享受柳州改革开放的成果。

   4.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技能培训、工资支付、职业安全、参加社会保险、依法维权等各项权益保护工作,加大对拖欠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违法超时加班等突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5.加快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对现有“五险合一”系统平台的各项管理服务功能进行改造完善。

   (三)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方面

   1.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多元解决纠纷”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及时发现矛盾,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2.建立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细化应急处置办法,修订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建立健全处置的组织指挥体系,确保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反应,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坚持依法处置,积极妥善地处置好、化解好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防止因预警和处置不力而导致群体性事件升级。

   3.提升科技防控能力。把信息化作为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高端应用、深度应用和破解难题、创新机制上下功夫。

   4.依法严厉打击黑社会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行为,以及盗窃、抢夺、抢劫等多发性侵财型犯罪,大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5. 针对因部分企业运输车辆超载导致城市道路寿命缩短的问题,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城市道路综合执法体制的研究,明确执法主体;落实执法责任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