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佚生
两万多件古生物化石落户柳州市博物馆一位退休的地质工作者,把他几十年来收集、收藏的两万多件古生物化石捐给了柳州市博物馆。经过聘请专家来柳对这批化石进行鉴定、挑选、修复,有一万多件将为市博物馆藏,其中不乏珍品。一个中小城市博物馆,有超过万件生物化石的收藏,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堪称第一或“之最”。
对生物化石的研究是近代的事,而我们国家早在五六世纪的古籍中,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不少学者名家对化石的来源也有了正确的认识。
东晋时代的名画家顾恺之(317--420)所著《启蒙记》就有“零陵郡有石燕,得风雨则正如真燕”一名,其中的“石燕”就是一种生活在距今四亿年至二亿多年前石炭纪的无脊椎动物,属腕足纲,因其体形如燕而命名。现在世界上已没有这种生物的代表了。
南北朝时的道教徒、本草学者陶宏景(452--536)关于琥珀中的古昆虫记述有这样一段文字:“旧说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今烧之亦作松气。亦或中有一蜂,形色如生者。……此或蜂为松脂所粘,因坠地沦没尔。”这里所描述的是对古昆虫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
唐代诗人韦应物(737—787)有咏琥珀诗云:“曾为老获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这首诗就对琥珀及其中昆虫化石的成因作出了相当科学的分析。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在《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内,提到“坛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他认为大自然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使螺蚌化石出现在石山中,带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宋朝科学家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内载有“婺州金华山有松石,……”、“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一林,凡数十茎,根叶相连,悉化为石”。
上述的“松石”、“根、茎、叶”均为古植物化石。此外,沈括也有对螺蚌化石起源的讲述。杜绾有对鱼化石的描述,都很合科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