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新闻 政协会议 领导讲话 委员风采 文学茶座  
  党派工商联 专委会工作 县区政协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柳州文史 委员博客 大 事 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 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
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2007-06-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有口传心授的特点,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柳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正当我市申报侗族大歌、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苗族系列坡会群和彩调等四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市政协副主席马红率学习文史委部分委员于2006年5月中下旬,带着如何进一步抢救、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促进我市旅游经济服务的调研课题,赴山东省学习考察。通过实地参观和与当地文史专家、学者、文化、旅游部门等有关人员座谈交流,考察组认为,山东省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文物大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利用等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政府的引导、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市、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并做强做大,形成旅游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他们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山东省兄弟城市的基本做法
    (一)临沂市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专家学者对沂蒙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进行整合、设计、包装、定位、开发、推陈出新,把民间工艺品提升为工艺产品推向市场,带动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
    为了使沂蒙山区经过千百年的积淀而形成的色彩浓烈、丰富厚重的民间民俗得到很好地抢救传承和发展,临沂成立了民俗文化研究会,对民间舞蹈、沂蒙小调、柳琴戏等民间文艺和剪纸、印花布、木版年画、泥木玩具、草柳编、刺绣等民间工艺进行收集、整理。全市挖掘、收集到的沂蒙秧歌有55种之多,有5种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整理民间歌曲、乐曲近千首,有8首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山东卷》。同时还整理出版了一批民间俗语、口头文学作品集。如《费县民间文学集成(俚语卷、歌谣卷、故事卷)》、《郯城百年书画集锦》、《岗乡俚韵》等。推出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大型文艺晚会、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小调》、大型音乐舞诗《沂蒙颂歌》、《沂蒙之歌》MTV 电视片。还举办各种民间艺术博览会,重点宣传、包装、推出了沂水高桥镇的手绣艺术,该项目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民间刺绣艺术之乡”、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从2001年起,高桥镇年产绣品已达到100万件,加工收入1500万元,人均增收600余元。在革、柳编艺术方面,逐步形成了“拟物”、“混编”、“上漆”、“染色”等四大工艺特点,产品远销欧美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泰安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泰安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目的非常明确,措施得力。他们的做法是:1、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大事项。2、出台了《泰安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文件。3、从2006年上半年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普查。4、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承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5、开展命名民间艺术之乡、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等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生存保持较完整的村落式特定区域的动态保护。

    (三)潍坊市通过成功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拉动了杨家埠木版年画风筝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潍坊市对以风筝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持久不懈地保护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塑造潍坊“世界风筝之都”的文化品牌,加快潍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市政府成立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席会议制度。全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网络,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文化部门依法管理,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保护管理体制,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2、以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为载体和舞台,通过组织对潍坊风筝进行深度研究开发,将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全方位挖掘、保护和开发。每届风筝会期间,都组织文化研究专家和艺术创作人员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开发、创新,将民间音乐、舞蹈、风筝、年画等的研究开发成果应用到风筝会的各项文
化活动中,使每年的开幕式文艺表演和其他各项民俗文化活动既丰富多采又独具特色。从1984年举办第一届国际风筝会以来,到目前已举办了23届,每一届风筝会都是一次潍坊民族民间文化大展示,也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次深度开发和利用,潍坊风筝已成为潍坊的象征,潍坊也因风筝而名扬世界。3、整理和传承有600多年历史的木版年画及风筝扎制的传统工艺,贯彻“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思路,把杨家埠开发区建设成为一个独具浓郁民族气息和乡村风貌的旅游区,成为山东具有典型意义的民俗文化旅游景观。杨家埠民俗旅游风景区分为风格不同的功能区,即民俗旅游中心区、旅游商品贸易区和民俗工艺加工展示区。内有年画、风筝画店企业作坊120多家,有各类专业人才1200余人,年产销年画700多张,产销风筝200万元,文化产业收入2000多万元。2005年接待中外游客30万人,旅游收入660万元。在古店铺十里文化商业街上,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成交额在5000万元以上,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杨家埠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民俗风情第一村”,成为产销名扬中外的中国年画、风筝故乡的旅游胜地。

    二、基本经验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意识比较超前。就在全国各地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他们就已经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提到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文化发展纲要。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机构,出台了许多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措施,明确保护范围、措施、目标,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保证工作开展和项目保护所需经费。
    (二)抓龙头产品和品牌建设,通过开展命名民间艺术之乡、创建民间传统艺术之乡等活动,对传统文化生存比较完整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整合开发,使之成为民族民俗工艺品生产基地和旅游品牌。
(三)组织专家、学者提炼民族、民俗精华。隆重推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大型歌剧和图书、音像资料,举办各种民间艺术博览会,向外界隆重推出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柳州市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柳州市是一个壮、侗、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采、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柳州市申报的侗族大歌、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和苗族系列坡会群和彩调全部入选,这在全国是少见的。这与柳州市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是分不开的。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我们虽然具有丰富的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已经具备了开发、打造非物质文化旅游品牌的条件,却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和产业规模,不少地方急功近利地开发,浓重的商业气息淡化了民族文化特色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使民族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没有彰显出来。同时还由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头和行动传承的民间文艺、技艺等文化遗产濒临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无人。比如被列为柳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高沙锣鼓”就由于资金缺乏,艺术上无专业人士指导、包装,加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自身力量难以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限制而濒于失传。全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刚刚公布,国务院也
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保护、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旅游经济发展服务已成为许多地方党政部门的共识,并且已经纷纷出台了政策,推出了保护措施,因此,启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程,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四、我们的建议
    (一)以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问题提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机构,出台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措施。

    (二)广泛开展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对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称号,以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承活动。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开发。

    (四)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各级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工匠,共同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以我市国宝级剧种———彩调等形式推出能反映柳州民族民风民俗的大型文艺剧目和电视MTV专辑。

    (五)充分利用我市已经申报成功的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我市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借鉴外地经验,组织专家学者联合国内高等学府、科研机构研究制定旅游开发规划,引进先进的旅游经营、包装、服务理念,将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引进多种成份的社会资金参与开发经营,利用民族三月三歌会、抢花炮等民族节庆,举办大型宣传促销活动,把三江、融水打造成象临沂高桥镇手绣、潍坊杨家埠风筝、木版年画民俗旅游风景区那样,吸引中外游客,推动地方经济增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