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新闻 政协会议 领导讲话 委员风采 文学茶座  
  党派工商联 专委会工作 县区政协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柳州文史 委员博客 大 事 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 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
柳州市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07-06-11     


    199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地位。这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它统一了全党和各部门同志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使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已成为西部地区的共识。如何利用柳州的区位优势和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大量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仅就本市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如下探讨。
    一、开发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重要性
    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但就当前而言,主要反映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文化生活方面。
    (一)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旅游业作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与石油、汽车业并列为世界经济的三大产业。旅游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就业的10%,是“世界上贡献财富和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也走上了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成为国民经济众多产业部门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我国不少省市特别是西部地区,都把民族旅游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来发展,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如通讯、商业、娱乐、酒店、饮食、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发展。它不仅增加了税收和地方财政,而且还解决了就业问题,使广大城乡居民脱贫致富,步入小康生活。如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九五”期间,该自治区充分利用民族区域优势和民族优惠政策,争取国家投资支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使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总收入持续增长,产业地
位明显提高。五年中,累计接待国外游客103.6万人次,创汇4.025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3201.4万人次,收入191.91亿元人民币。预计2005年又将有更大发展,接待外国游客30万人次,创汇1.7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346万人次,收入131.30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产值为145.36亿元人民币,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8%。
    又如云南省是西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进入21世纪,云南民族旅游业实现了从“经济产业型”到“支柱产业型”的升级转变,在整体上已基本完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初期原始积累阶段,迈入高投入、高产出的稳步发展阶段。2003年,在遭受“非典”影响的情况下,云南接待国外游客仍超过了10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51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6亿元,相当于GDP 的12.4%,初步实现了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

    (二)旅游业为创造就业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增劳动力市场开辟了重要途径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在全国就业总量中的比例,超过了制造业等传统密集型产业,也超过了房地产业、金融业、保险业等新型服务业。旅游业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既需要一些高学历、高知识人才,更多的是需要简单技能的普通劳动者。它能够有效地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下岗职工的就业,都可作出突出贡献。如云南香格里拉所在地迪庆州,自从扩展民族旅游业以后,就吸纳了当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的农村劳动力1万人左右,农户从事旅游业的年收入平均达3万元。

    (三)旅游业是我国新兴的娱乐文化产业,是人们追求高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旅游业在国外已是日趋成熟发展的产业,而在国内特别是本地区则仍是刚刚开始的朝阳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人民群众在丰衣足食之后,已越来越重视和追求高尚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由此便产生了各种时尚,旅游休闲也就成为人们向往的活动之一。旅游文化生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愉悦生活,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成为人们崇尚和乐此不疲的追求。

    二、新疆、云南等西部地区及广西贺州市大力发展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的经验,给我们的启发和借鉴
    新疆、云南都是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他们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旅游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新疆民族特点和发展旅游业的主要措施
    l、突出西域风情,树立新疆旅游新形象。民族风情是新疆旅游发展最为独特的优势之一。这种风情以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独特自然风光,1700多万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为依托,形散神聚,寓含于旅游资源之中,体现于旅游产业之内。他们十分重视,并突出宣传了以“丝绸之路”即经济、文化古迹为重点的历史长廊,展示了以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族为代表的众多民俗、民族风貌以及雄浑、壮观、辽阔、秀美为特色的大漠风情,令人神往。
    2、构筑大型平台,实施旅游“牵引工程”。举行国际、国内大型博览会、交易会、运动会等大力推介旅游市场。如举办新疆国际民族文化艺术博览会、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申办新疆国际国内大型冬运会和国内民族旅游交易会、博览会等。办好疆内民族旅游节庆典活动,不断开发、推出民族旅游热点线路,吸引国内外旅客视线。3、打破地域分割,走联合宣传促销民族旅游业之路。新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经费不丰裕,各地州市在民族旅游方面宣传经费严重不足。为此,面对分散的旅游市场和宣传促销乏力的情况,他们除了集中有限的财力统一筹划、统一管理,实行联合促销外,最主要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促销,谁受益”的办法,全面出击,推动共同发展。

    (二)云南工作特色和发展旅游业的主要措施
    1、提出明确的目标,打造旅游强省。他们提出:云南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培养国际知名旅游品牌为核心,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作用,实现由旅游大省走向旅游强省的跨越。为此,制定了《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旅游收入到2010年实现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总体目标。
    2、抓好“五个战略”,大力开发民族旅游新品牌。云南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技兴旅战略、精品名牌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一个中心,五大旅游区”的筹划,以巩固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乡村旅游为基础,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会展商务等民族旅游新产品。
    3、加大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准。他们进一步加强民族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加大以高尔夫球、自驾车、体育娱乐运动为主的康体娱乐设施的建,不断完善会展基础建设,提升节会赛事的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把“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国际旅游地,建设成连接海内外的客源市场,形成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三)广西贺州市旅游业现状及主要措施
    近年来,贺州旅游业突飞猛进,异军突起。广西贺州市将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贺州特色的振兴旅游之路。2000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3.033万人,同比增长256.7%,接待海外旅游者增幅排广西第一,旅游产业收入1.35亿元。2002年,贺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6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7.8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6.5亿,排名广西第二,仅次于桂林市。2004年1至9月,该市接待游客180.3万人次,接待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游客2万多人次,同比增长37.99%,旅游总收入6.45亿元,同比增长65.8l %。贺州市的旅游业为什么能短期内一跃成为广西旅游界一颗耀眼的新星?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政府主导旅游产业。贺州市党政领导把旅游定位为贺州“朝阳产业”,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强化政府办旅游的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综合手段进行组织、管理、协调和引导,把贺州打造成花园式生态型旅游商贸城市。
    2、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利用区划调整后,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聚集力量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建立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体现明清为特色的黄姚古镇,以弘扬瑶族人民崇文重教为特色的秀水状元村。进而以这三大项目为重点景区建设,经过开发建设包装,逐步形成了以涵盖民族乡情,且具有生物多样性、西南最大天然氧吧之称的姑婆山为龙头的多格局的旅游线路。
    3、开拓海外旅游市场。贺州充分利用毗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近几年,他们多次组织旅游推介团,分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推介贺州民族乡情旅游项目。借助《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香港两个电视连续剧在姑婆山拍摄外景的契机,在广州市举办“《茶》香《酒》醇归故里,无限风光在贺州”为主题的旅游推介会,加大宣传力度,使该电视剧在国内外上映后,贺州旅游出现了急速增长的热潮。目前,贺州的客源中,广东游客占80%,区内及湖南游客占5%,境外游客占15%。其中境外游客又以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主。

    三、柳州市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及现状
    柳州市的旅游资源是丰富的、多彩的和深厚的。她不仅是著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山水园林盆景”式的国家级旅游城市。其环境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她既山清、水秀、林茂、石奇、洞美,又颇具地方民族风情,是国内外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和佳境。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的旅游业发展仍有差距,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现状不能令人满意,许多资源尚未被发现和挖掘,似是“藏在深闺未人识”。下面,让我们对柳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探索,了解它们的开发现状如何。
    (一)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旅游资源和开发现状
    1、三江县的旅游资源。三江既拥有旖旎多姿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典雅古朴的人文旅游资源。三江侗族历史悠久,侗族人民祖祖辈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演绎出独特的风情和习俗。侗家村寨依山傍水,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鼓楼群、风雨桥、水车群等,完美地组合成幅幅图画般的亮丽景色。侗族的民间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到过侗乡的学者、专家和中外游客无不对侗族的村屯、寨门、鼓楼、民居、凉亭、井渠、风雨桥等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三江境内共有鼓楼175座,风雨桥111座,程阳永济桥和岜团风雨桥举世闻名,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胖鼓楼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江侗族民间音乐丰富多采,有民歌、舞蹈、戏剧、曲艺、器乐等。民歌分单声歌和多声歌两大类,多声歌俗称大歌,是侗族独有的多声部清唱民歌,大歌中的蝉歌参加过巴黎国际民歌艺术节并获得金奖,曾引起极大的轰动效应。侗族歌舞有多耶舞和芦笙舞。侗族曲艺主要有琵琶弹唱、讲古、讲款等。侗族器乐主要有芦笙、琵琶、侗笛、果吉等,其中,侗族琵琶分大、中、小三种,形状类似汉族的三弦,音调悠扬古雅。三江侗族民间节日和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采,主要有斗牛节、斗鸟节、花炮节、尝新节、赶坡会、抬官人等,而尤以独峒乡平流村每年农历八月十六的斗牛节和古宜、富禄、沙宜、林溪、程阳五地的花炮节最为著名,已经发展成为三江旅游的拳头产品,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侗族饮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传统的酸肉和其他素菜酸制品别具风味,地道的糯米酒醇香扑鼻。侗族服饰极具特色,民间工艺品做工精细,技艺高超,深受海内外宾朋青睐。此外,侗族奇特而神秘的婚恋和图腾崇拜等习俗更让八方来客倍感兴趣。
    2、三江县旅游业发展现状。三江旅游业开发始于1987年,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初具规模,她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三江基本形成集民族风情、山水风光、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奇石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格局。县城旅馆从1987年的几家增加到现在的几十家,工艺品商店从原来的几家增加到现在的十多家。景区农民成立了一些小工艺品作坊,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一些人也因此脱贫致富。程阳农民制作的风雨桥模型,精雕细琢,工艺精湛,堪称一绝,是香港回归时自治区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1997年三江县被自治区定为桂北少数民族旅游重点县,纳入桂林———龙胜———三江———融水———柳州民族旅游黄金线圈。现在,三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已把旅游业当作三江经济的第二大突破点来抓,始终非常重视。目前,三江共有国内旅行社3家,涉外定点宾馆6家,景区涉外定点民居旅馆10多家,2004年接待游客16万人次,旅游收入1400万元,整个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旅游资源和开发现状
    1、融水县的旅游资源。融水既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融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足,动植物种类繁多,全县森林覆盖率76%。秀丽的贝江象一条清罗带,蜿蜒于千山万壑之中,两岸青山翠竹,河水清澈见底。贝江游成了热门的旅游热线。县境中部的元宝山,堪称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动物园、中药圃和绿色食品库。元宝山1982年列为省区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上有被誉为“活化石”的冷杉、铁杉,还有马尾松、罗汉松、五针松、黄檀、花桐、红南等珍贵稀有树种。有田七、天麻、黄精、灵芝、走马胎、杜仲等300多种野生名贵药材。名贵动物有云豹、黑熊、娃娃鱼、短尾猴以及稀有鸟类、蛇类等珍禽异兽数百种。还有崇安髭蟾、镇海林蛙、蓝翅叶鸭、棕褐翅莺、宽尾凤蝶等珍稀种类19种,昆虫790种。有大型真菌165种,其中绿色食品包括:重阳笋、野荔枝、木耳,香菇等。元宝山海拔2086米,华南第三高峰。山上有飞来石、自叠石、天龟石、野人崖、野人街、绣花合、百丈瀑、六叠瀑、天险瀑、杜鹃花海等30多个景观。其中一座被称为“依努”的擎天石柱,堪称“亚洲第一柱”,整个石柱身围3公里,坡上部高达150米,坡下部达350米,拔地而起,巍然屹立,直指蓝天,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在海拔1300米以上,便是连绵起伏的原始森林,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奇花异草,争妍斗艳,鸟啼猿啸,岚气蒸腾,山溪淙淙,飞瀑轰鸣,气候宜人,怦然一个天然“氧吧”。融水民族风情浓郁,是全国最早成立的苗族自治县,也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这里的民族风情保存最完整、最原始,境内民族民间文化绚丽多彩,民族传统节日颇具特色,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主要民族节日有:正月十三的芦笙节、正月十六的古龙坡会、正月十七的芒篙节、二月初二的抢花炮、三月初三的唱龙亭、四月二十四的廿四炮、六月初六的新禾节,还有苗年、百鸟衣节、同年节、斗马节、闹鱼节等等。那些多姿多彩的芦笙踩堂舞、拉鼓舞、敬酒舞、芒篙舞、踩脚求爱舞等,令人赏心悦目。还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斗马,令人惊心动魄。这些原始古朴的节目、独特的木楼建筑、手工精巧的服饰、别有风味的民族餐饮、奇异的恋爱婚俗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融水还遗存有大量的名胜古迹。融水县城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历代达官贵人、文墨客常到此寻幽揽胜,留下了大量的摩岩石刻,现仍存于真仙岩、寿星岩、刘公岩、德岩、玉华仙洞等洞内。其中尤以真仙岩为最。真仙岩的摩岩碑刻原有136件,现仍存有30多件,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宋太宗亲笔颁赐的“御书碑”120轴。还有国之珍品《元佑党籍碑》,如今全国仅存两块,其中一块为摩岩在桂林龙隐岩中,另一块为碑刻现保存在融水博物馆内。明代大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融水游览、拓碑驻足13天之久,在《徐霞客游记》中有1万多字的记载和一幅真仙岩图。还有佛教胜地老子山,发出奇妙神秘鼓乐声的古鼎龙潭、松林幽境、群峰竞秀等多处风景名胜。
    2、融水县旅游业发展现状。融水地处广西北部,距桂林市154公里,距柳州市100公里。1991年,开发了“贝江风光风情一日游”,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从当年游客的2.3万人次,增至1993年的10.7万人次。经过十年的发展和建设,融水的旅游开发初具规模,目前,全县有旅行社4家,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有接待客房50间以上的宾馆、酒店20家,其中二星级旅游饭店1家,共计1780个床位。由国外和民间投资2000万元的融水大酒店,按三星级标准装修打造,2004年国庆节前已对外营业。拥有可调度游船20艘。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300人,间接从业人员逾2000人。
    从1991年到2004年6月为止共接待游客165.7多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2700多万元,2004年接待游客12.5万人次,旅游收入477万元,旅游产业已成为融水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融安县的旅游资源和开发现状
    1、融安县的旅游资源。融安历史悠久,各民族兄弟和睦相处,水乳交融的景区民俗、民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融安地处广西桂北民俗风情旅游热线上,位于县城河西,依江而立的近1.5公里骑楼街仍保存较好。旧商铺的老字号仍依稀可见,漫步其间,那雕梁画栋的街旁骑楼,似向游人叙说当日古镇的历史。县城骑楼街内当地风味小吃众多,如滤粉、滑滑粉、烧炙、酸味等,可让游客大饱口福,不虚此行。延绵25公里的融江水面,平均水深15米,河宽350米,两岸篙竹连绵,郁郁葱葱,江水洁净清澈,幽波如镜,风景如画。与县城一水之隔的大洲岛和距县城6公里的鹭鹚洲,方圆1.6平方公里和1.2平方公里。这里绿树环抱、瓜果飘香、田园风光秀美,犹如两颗明珠镶嵌在融江之中。而且每年举办的民族龙舟大赛都能吸引数万的游客。这里是开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水上竞技、水上游乐等娱乐活动的绝好境地。红茶沟森林公园距县城仅3公里,景区方圆17平方公里,有原始次森林及人工林2.2万亩。公园内四季景色不同,春季百花盛开,夏季半山云海,秋季满山红叶,冬季山顶白雪,十分壮观。森林公园内植被丰盛,物种达800多种,有国家级的珍稀动、植物,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红茶花、杜鹃是这
里最美的景色,加之洁净的溪流、多姿的瀑布,红茶沟森林公园是休闲、度假、科考的好去处。泗河景区距县城14公里,是县域的苗族、瑶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这里山青水秀、景色迷人,民族风情浓郁,曾以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吸引了众多游人。此外,大良乡石门景区主要以三道石门而著称,石门下水质清洌,具雄、奇、秀、幽的特点。位于大坡乡境内的摆竹山原始森林景区,与永福县接壤,景区内古木参天,有众多的国家级保护植物动物,如银杉、娃娃鱼等,是一个待开发的风景区。2、融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融安开发旅游业的10年,共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旅游收入580万元,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安排了近500人次的就业,对带动景区内群众的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融安主要旅游景区红茶沟森林公园,是西山林场投资120万元兴建的。1995年至2004年,该景区共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近几
年来,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景点设施老化陈旧、项目单调,特别是进入景区的道路路况极差,游客接待量逐年下降。2003年上级下拨了32万元扶持资金用于维修后,已有了改善。大洲景区作为新开发的景点,已列入2003年全市重点村镇建设项目计划,得到了市“三项会战”指挥部补助资金120万元。现已修建了环岛游览步道3346米及寨门、小广场、厕所、凉亭、瓜果长廊建设等一批公共设施。大洲村民积极参与民族旅游开发,兴建农家旅馆,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沿岛种植桃花,大力美化环境。通过共同建设,一个绿色生态的休闲度假农庄已初具雏型。大洲旅游度假村自开业以来,已接待了游客1.6万人次。旅游业已成为大洲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四、柳州市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们在考察、调研中发现:尽管我市民族地区旅游业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总体而言,仍有许多不足,与先进地区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整体发展缓慢
    我市的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活动,基本上是在市场需求拉动下自发发展起来的,经营方式和内容简单粗放,模仿雷同,基本相似,缺乏内涵的深度发掘和特色的鲜明体现。从整体来看,各有关县的民族风情旅游发展不快,客源不多,旅游收入占全县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的比例不高。以较好的融水县为例:2003年接待游客仅11.28万人次,旅游收入376万元,而该县当年的生产总值为10.32亿元,财政收入为8337万元。融安县则更少,2003年接待游客仅6千人次,旅游收入只有30.4万元。原因既有领导对开发旅游的意识不强,措施不力,也有前期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来整合资源,造成无序竞争、重复建设,根本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和产业规模。个别地区由于不合理和急功近利地开发,造成民族文化特色淡化和生态环境破坏,浓重的商业气息冲淡了最吸引人的淳朴民风,使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在旅游者眼中大打折扣。

    (二)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
    我市民族旅游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于各县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分属于文化、旅游、农业、宗教等不同部门。旅游资源开发前,这些部门都会从各自功能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管理规章和标准。在开发之后,则提出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各方利益产生矛盾之时,很难形成共识,不仅形不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反而形成不同的人为阻力。这些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当地居民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之间、各部门之间、部门与旅游企业之间相互难以协调的状况,不仅不利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而且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市的民族旅游业管理力度相对薄弱,基本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常常遇到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安全有隐患、服务无标准,管理混乱、市场无序的情况。甚至出现单位、部门为经营权的问题、门票收入分配问题发生分歧,产生尖锐矛盾。

    (三)基础建设、配套服务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我市民族风情旅游区的交通、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普遍落后,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尤其是可进入性差、卫生环境不佳等现象较为普遍。如路途颠簸、通讯不畅、住宿设备陈旧、食品质量不高、环境卫生较差,即使有人慕名而来,往往也是匆匆而去,停留时间短,消费低,旅游经济效益不能充分实现。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市民族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贫困而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旅游开发和建设。

    (四)旅游经营服务理念落后,缺少较高素质的管理和导游人才
    目前,我市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项目的起动、经营的旅游产品,可以说都是初级的、粗放的。管理人员的理念和管理手段也较为后进,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服务难以令人满意。产生的原因在于:民族风情旅游项目的开发,部分地实现了农业由一产到三产的直接转变,但这种转变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由于经营主体往往是农民家庭式的分散式经营,即便是组建的一些旅游企业也还未摆脱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思维方式,观念的转变滞后于发展。这样的小农意识经营,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缺少培训和提高,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能的提高都十分不利,因此民族风情旅游业也难以有大的拓展。

    (五)旅游景点项目分散、内容单一,没有形成规模的品牌和产业链
我市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景点和项目虽不少,但均处于小型、分散、零乱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布局、市场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原因是什么?主要是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各自独行,旅游项目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突出,项目分散经营,内容相互模仿,经营者缺乏民族文化内涵,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把握不准,缺少创新的思维和开发理论。开发的项目层次浅而档次低,生命周期缩短,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其结果是逐渐被市场所遗弃,吸引不了更多的旅游者。

(六)旅游文化项目、产品档次低,民族文化的特色不突出
    我们感到本市的民族旅游业,在民族风情和项目变化上存在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民族文化的特质不突出,一般化,似曾在那里见过;二是虽然有本民族的特点,但却显得破旧、档次低。如我们的楼、桥为什么不可以加固修缮呢?小伙子、姑娘们的服饰为什么不能象新疆、云南少数民族那样鲜艳多彩呢?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根本就在于自身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只有保持鲜明的特色,不断创新,才能产生吸引旅游者的特殊魅力。存在问题原因是: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建筑风格在淡化甚至消失;一些通过发展旅游致富的当地农民,也开始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商业气息渐渐取代淳朴民风,使游客感觉失去了原味;一些地方的旅游景点、文化项目固守本土,羞于或疏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以至于毫无变化进步。如此下来,民族风情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五、加快柳州市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品是我市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和开发潜力的部分,也是打造“风情柳州”品牌的核心之一。我们认为,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大力推进旅游管理体制和投融资机制的改革,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形成规模,形成精品,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和效益优势的转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创造效益,推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资金扶持
    如前所述,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提升第三产业地位,尤其对发展民族经济意义重大。因此,市县各级政府首先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此基础上,着重抓好各县的旅游总体规划工作。众所周知,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是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现阶段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因而,旅游总体规划工作要在政府的主持下进行。规划是旅游发展的龙头,旅游开发建设只有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通过规划来指导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有序开发,才能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建设,才能推动区域合作,整合产业要素,实现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三江、融水等民族自治县的旅游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应在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以及在研究和保护的前提下有序开发利用。侗族和苗族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别的省已经开发了,我们的规划必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既要突出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又要提高品质和档次。要借鉴云南等省区发展民族旅游业的经验,立足于资源整合、区域联动、互利共赢的高度,充分研究与周边的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对接、整合而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旅游品牌产品的可行性方案。在做好总体规划与项目策划,制定阶段性及发展时序和目标的基础上,政府应在初
期给予资金扶持,并监督各县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观念,改革管理体制
    创新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子,创造适应当地发展需求、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才能真正推动旅游业发展,正如党的十六大指出的,“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革,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因此,必须突破陈规和条框的限制,进行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尽快改变目前各县旅游景区(点)部门条块分割、分头管理、职责不清、矛盾不断、效能低下的现状。体制顺,产业兴;体制活,发展快。在改革方面,我们建议:一是学习新疆等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的管理经验。即在各县(市)实行“风景旅游一体”的管理模式。根据“风景与旅游一体,产品与市场结合,开发与保护统一”的原则,实现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匹配,规划、建设、管理相衔接。由于实行了高效运作机制,新疆旅游业发展更趋强劲,各项旅游指标屡创新高,旅游业已成为全自治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二是学习云南省的旅游开发经验。在进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中,我们可以探索文化与旅游的一体化,把保护文化与打造旅游品牌产品相结合,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之路”。失去了文化内涵,民族风情旅游就失去了灵魂,而没有旅游开发,文化的保护也难以持续和提升。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文化正是借助于旅游走向世界,在为世界所认同时,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我市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同样应走这样的发展道路。要通过旅游体制的改革,使县旅游部门对县域内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行全权负责,实行统一调配和管理。这样,既营造了宽松的旅游发展环境,又有利于实现旅游资源效益最优化配置,何乐而不为?总之,我市县域
旅游经济的管理、开发体制应当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变革。当然,在全国许多旅游发达地区已经进行的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式改革,我们同样也可以组织研讨,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尤其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许多旅游投资集团正在寻找新的投资点之时,我们能否可以通过经营权转让、专营权拍卖等方式,引进他们的资金和管理,最终达到打造出民族文化精品,实现吸引中外游客的目标呢?

    (三)加快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针对民族县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因素,以及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要尽快加大建设投入。旅游开发初期,在交通路网规划、项目建设、资金安排上应对民族旅游业实行重点倾斜,加快重点民族景区的交通、通讯、能源、旅店、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方面,我市的农村三项会战资金投入,已把重点旅游乡镇建设纳入其中,并取得了成效。诚然,旅游业的高投入高产出特性表明,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创新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开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大对精品民族旅游景区的建设投入。要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协调旅游六大要素,通过整体规划建设和综合整治,打造出吸引中外游客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精品,并为游客提供配套设施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在此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改进公共图形标志、信息网络建设,设立游人咨询、接待中心,尤其要注意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环保设施的完善,真正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购有商品、娱有活动”。如能做到,民族旅游市场必将繁荣兴旺。

    (四)高起点策划,深度开发,丰富内容,灵活形式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更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民族风情旅游业要扩展,旅游文化项目要吸引游客,主要依托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许多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已鲜为人知,有些已悄然淡化。要抢救性地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加以研究保护,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组织策划打造具有其独特个性的旅游产品。按照“吸引力就是旅游资源”的观点,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起居方式,建筑物、服饰、生产方式等等都是可开发的资源,关键在于如何将其以更为有趣和具有参与性的方式推介给游客,让游客得到亲身体验的乐趣。每项活动的策划设计,既要遵循民族传统和民风民俗,又要让游客获得新奇愉悦的体验,特别是要避免简单的模仿与雷同,一味地把民族文化庸俗化、商业化。如果还是千篇一律的背新娘、戏新郎或来来去去就跳那么两三个舞蹈,就容易让游客感到厌倦。只有把少数民族文化中最淳朴、最善良、最具审美欣赏的精粹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并且不断更新改进,才能打动游客,引起他们真正的共鸣与欣赏。我市大龙潭公园民族餐厅的民族风情演出十分出色,值得学习借鉴。侗族的“百家宴”、“多耶”舞,苗族的芦笙踩堂、芒蒿舞等等都非常有特色,应作为旅游品牌推出,还可以在形式上、内容上再做些文章,辅之以生动的解说,是吸引力极强的产品。程阳桥、岜团桥、马胖鼓楼是侗族建筑技术的精品之作,应当更精心地挖掘策划,从侗民族文化习性与建筑表现形式完美结合的角度解说,其文化内涵就极其生动感人了。

    (五)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在追求旅游服务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的同时,也要坚持旅游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接待设施、旅游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要有达标的要求,在服务方面也要有规范和标准。旅游业要以“三个代表”和“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针对少数民族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例如导游小姐)大都素质不高的现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通过制定标准、组织培训、宣传达标,加强管理与监督。对经营者要着重培训现代旅游业的服务理念,把服务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通过培训员工提高素质,来提升服务水准和旅游产品的品质。

    (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树立旅游优势品牌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在文化内涵挖掘上做文章,在文化品位的包装上下功夫,通过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创造让旅游者获得超值精神享受的环境,使旅游者心满意足地进行精神消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树立,主要是对民俗风情资源进行文化开发和文化包装,进行整体宣传促销,形成合力打造精品,进而形成品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我市三江、融水等县的民族旅游产品,有的已经开发经营多年,但在市场促销上却十分被动,没有形成市场知名度。今后,在市场促销方面要集思广益、开拓创新,在产品开发的同时,就要考虑制定宣传促销方案,与产品开发同步进行系统宣传推介。要充分利用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具生命力的大众媒体,如报刊、电视、电影、VCD 光盘、画册、专题片等传媒和互联网展开宣传促销。可以按照促销总体方案,针对重点客源市场,有选择、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连
续性地开展促销宣传,把旅游者吸引过来。此外,举办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及专场推介会,也是十分有效的宣传促销手段,但关键是要做好前期的充分准备,让目标市场的游客及早得到信息,并能通过便捷的方式到达和参与节庆活动。

    在柳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市民族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四大商机叠加,民族旅游业发展前景辉煌。我们应当牢牢把握时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研究和挖掘我市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独特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打造风情柳州旅游品牌,加强与周边及“山水桂林”大旅游圈的合作,形成区域联动、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旅游新格局,促进我市民族旅游业跨上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新台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