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新闻 政协会议 领导讲话 委员风采 文学茶座  
  党派工商联 专委会工作 县区政协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柳州文史 委员博客 大 事 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 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
打造民族民俗文化品牌 促进柳州旅游大发展
2008-12-31     

[内容提要]柳州市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为柳州市建设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提供了丰厚的题材,同时由于缺乏整合,尚未提升为优秀的民俗文化品牌而没有发挥其促进旅游发展,丰富柳州人民文化生活的优势。本文通过对打造柳州市民俗文化品牌,发展柳州市旅游业的三大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深刻地思考了如何深度开发柳州市的民俗文化资源,从如何打造民俗风情园、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提高民俗文化的层次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柳州市民俗文化品牌和促进柳州市旅游大发展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民俗文化品牌   柳州旅游   打造   发展

中共柳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议提出了“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奋斗目标,柳州市从此吹响推进城市功能、城市品位、城市管理升级的号角,如何使柳州市由单一经济城市向文化、社会、生态、人民生活相协调的和谐城市转型?带着这个问题进行调查、调研,我们认为柳州市在打造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方面有我们的优势和不足。如何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我们在思索、在探讨。现把我们的一些想法提出来,以供政府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柳州市发展民俗文化品牌和旅游有着三大优势

(一)三江民俗风情是侗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精华:以鼓楼、风雨桥、侗寨为代表的侗家建筑文化;以侗族大歌、侗戏为代表的多耶文化;以百家宴、二月二、三月三花炮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是三江最典型的民俗风情三江侗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资源丰富,门类品种繁多,风格朴实纯正,存在形态多样,主要表现有:

1、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与侗族风雨桥、侗家鼓楼合称为侗族文化三宝。侗族大歌是侗族民俗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唯一的多声复调的音乐。是侗族民歌中的极品;在广西少数民族的民歌中,从风格特色、曲调数量、乐曲结构等方面看,最具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首推侗族大歌。 “大歌”是从侗语“嘎老”音译而来。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要由集体歌队来演唱;二、有两个以上的声部;三、它的正规演唱场合一定要在村寨的活动中心鼓楼来进行。侗族大歌可分为鼓楼大歌、男声大歌、女声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戏曲大歌等等。其曲调悠扬,旋律优雅,多声部和谐独特,演唱技巧极高,在国际上被专家喻为“天籁之音”,侗族大歌享誉国内外。早在2005年三江县《侗族大歌》已经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三江代表我区参赛的侗族大歌又获第22名的优异成绩。

2、朴素独特的民间戏剧——侗戏

侗戏自清代由贵州黎平人吴文彩首创以来,传入我区三江县已经有160年的历史,它与后来传入的各种汉戏相融合,形成了既保留侗戏原有的朴素形态层次又汇集了博采众长的独特的侗戏音乐,侗戏成为了三江侗族人民逢年过节必备的精神食粮。

3、交通与休闲的完美结合——风雨桥

 

 

 

 

 

 

 

 

 

 


桥是侗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侗族人民的观念中,人从阴间来到阳间,一定要经过一座生命之桥,只有走过这座桥人才能获得灵魂。因此,三江侗族人民非常重视建桥,它代表着侗族木文化的最高成就。侗乡人民凡寨必有楼,凡楼必有桥,多建造于村寨边的山谷溪流上,长度二、三十米至百米不等,宽三、四米,中间用大青石桥墩支撑,桥面铺木板,两边是长廊,每座桥上都有两个以上宝塔型的桥亭,侗乡人民把建造的桥称为花桥,原本是为交通而建造的,同时又具有遮风挡雨、休闲纳凉的功能。故又称为风雨桥。风雨桥造型独特、建筑风格别致,整个建筑不使用一颗铁钉而浑然天成。在三江县共有111座风雨桥,风雨桥随处可见,其数量之多,式样之丰富,造型之美观,技艺之精湛,均为国内罕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程阳风雨桥,程阳风雨桥与河北省的赵州桥、四川省的泸定桥和罗马尼亚的诺娃上沃钢筋混凝土桥齐名,被称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而独峒岜团桥,则是一座人畜分道的两用桥,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她更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4、世界建筑艺术的魂宝——侗家鼓楼

鼓楼建筑是三江侗族建筑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所有侗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特色之一在于鼓楼的造型采用多棵大杉木构成骨架,逐层内收梁方和金爪柱支持着层层挑出的楼檐,檐口采用人字型斗拱结构,楼层十层,楼高20多米。楼内悬挂一大鼓,鼓响民聚而得名。特色之二在于它以掌墨师口授心记、世代相传营造技法为基础,融汇了大量的手工艺而不用一张图纸,也无需一钉一铆,全系杉木构造而成。

鼓楼是侗族人民政治活动和欢聚娱乐的中心,是侗族团结的象征,是侗寨的标志,在侗民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多功能性使之成为侗族原生态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和凝聚点,成为侗族民众的图腾物和侗族人民文化的圣地。目前,三江县内有鼓楼179座,其中最有名的是八江马胖鼓楼。八江马胖鼓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5、天人合一的村寨——侗族民居

 

 

 

 

 

 

 

 

 

 

 


侗乡村寨多建立在依山傍水处,由于受山区地形和潮湿气候的影响几乎都建三层以上的干栏式吊楼,楼下作猪牛圈,楼上作起居室和仓库,相映成趣。杉木为柱,杉皮为瓦,杉板为壁,全然的杉世界,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木文化,极富民族特色。整个民居层层出挑,上大下小,占天不占地,前边走廊伸出,配以雕花栏杆,显示古朴优雅的民族风貌。侗族民居深刻的美学意义、生态意义、环保意识、民族特色和哲学意义。在三江县内拥有现存的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已经被规划成为国内最大的“侗族民居保护区”。

6、醇情古朴的民俗——节庆和饮食

 

 

 

 

 

 

 

 

 


侗族节日丰富多彩,富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感染力。侗族节日之丰富,韵味之浓烈,特点之鲜明,参与之广泛,几乎是举世无双的。其民间节日繁多不胜枚举,如过侗年、春节、祭萨、赶社、抬官人、斗牛、摔交节、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祭天节、赶歌坪、泥人节、花炮节……等每个节日都极具民族风味,引人入胜。

侗族进餐方式非常特别,节庆和平日都有不同的进餐方式,节庆喜欢吃长桌饭,俗称“百家宴”;平日喜欢吃火锅。牛瘪和羊瘪是牛羊胃部反刍的青料,经过加工成为侗族代代相传、独具特色的食品之一。其制作方法独特又简单、味道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具有美食和保健功能。腌制食品是侗族饮食文化的另一特色,腌制食品是侗家的日常生活食品,主要有腌鱼、腌肉等。它制作工艺独特,甜、酸、辣三味俱全,色、鲜、嫩三者皆备,冷热可食,鲜美可口,便于存放。两种饮食均极具开发价值。

7、古老神奇的组织形式——“款”文化

“款”是侗族社会特有的产物,它以氏族血缘关系为核心,以地域为纽带的组织形式。严密有序的款组织主要分为四级:小款、中款、大款和联合大款。小款是侗族社会政治制度形态的基层组织,一般由一个自然村寨组成;中款则是由几个小款构成;大款是由较大区域的若干个中款组成;联合大款是由更大区域的若干个大款或绝大部分侗族地区联合而组成。

每个款区都有款头、或款首,一般有群众推选,负责召集款民制定款规并执行款规。无论小款或大款都有集会议事的地点称为“款场”。大款、小款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小款有款头三五人,大款的款头七八人,形成一个领导集体共同处理款区发生的重大问题。

侗族地区的这种款组织在历史上对侗族地区社会的稳定、治安的维护、突发性危机的应对和处理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重点打造侗族款文化的三江独峒芭团风景区已经建成,随着该区域逐步开放,古老神奇的侗族“款”文化将越来越被外人所知。

(二)素有“百节之乡”的苗乡风俗是神秘、独特、风姿绰然的旅游亮点。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风情浓郁:苗坡传统系列坡会、多姿多彩的芦笙踩堂舞、芒哥舞、拉鼓舞、敬酒舞和斗马……有如珠玉纷陈,让人目不暇接。元宝山的巍峨、神奇、幽深,形成了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民族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苗族坡会比过大年还隆重,以笙踩堂、斗马(或斗牛)为主要活动内容。也有斗鸡斗鸟等。场面宏大,热闹非凡:数支芦笙队和上万名各族同胞汇聚河滩边、山坡上,举行芦笙踩堂等活动,祈盼新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音乐萦绕、歌舞迷人,色彩斑斓,场景壮观,美仑美奂,激动人心。苗坡系列坡会群和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彩调等4个项目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实是众望所归。而融水苗山旖旎如画的风景更令居住于都市的人们神而往之。这些民族民俗文化既有悠远的过去,又有鲜活的现在。既蕴藏着古老民族的历史韵味,又散发着现实的新鲜气息。民族民俗文化的这种多重特性,正好迎合了当代人们旅游心理的特殊需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民族民俗文化特性越鲜明、原始气味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地域差别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能引起异乡游客的浓厚兴趣,令他们神而往之、兴而唱之。

 

 

 

 

 

 

 

 


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如果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

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地带,由于它们的历史形成、地理条件和民族传统因素互不相同,因此,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也必然地表现出互异性。这种不同的历史文化,在文化生态上体现了其多样性与互异性。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与互异性,使这两县蕴涵着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为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三江、融水有着誉为“天籁之声”的“侗族大歌”为代表的纯自然音乐艺术,有以反映侗族苗族团结喜庆的以侗族大歌、侗戏为代表的多耶文化和苗坡系列坡会群“芦笙舞”为代表的舞蹈艺术,有反映侗族、苗族人民集体社交、婚嫁喜事的侗族礼俗民歌,有反映侗族人民生产生活形式的木叶山歌,有反映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牛腿琴歌、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走寨伴妹”,有反映民族起源、繁衍、迁徙历史的讲古曲艺和反映民族自治社会组织的讲款曲艺等。有构图寓意深刻、做工精细的刺绣与银饰结合的服饰文化,因而,侗族银饰被称为“戴在头上的民族艺术”,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文化”。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区域而言,它与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显然不同,表现出“十里不同风”的特点,这种多元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区内,而且在国内,在世界上也很罕见,它给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由于历史、民族、文化、习俗及地理等等原因,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分别延续下来,各自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神秘隧道和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成为鲜活的民族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我们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鼓楼及绮丽风光,经专题节目宣传,迅速成为吸引法国以至比利时、荷兰、德国、日本等海外游客的热点。近几年来,三江县的旅游总收入连年攀升,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2550万元增长至2006年的4200万元,2007年则突破4700万元,同比增长26.5%,国际旅游创汇收入200万美元。2005年接待外国游客2.1万人次,其中以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旅客居多,是柳州市外国游客最多的景区。2007年11月26、27日,融水县举办了“芦笙斗马节”,举办赛芦笙、斗马、打同年、对歌等活动,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一起,也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仅两天时间,直接收入近300万元人民币,约占全年旅游业总收入的40%。

(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柳州建城已经有2100多年的辉煌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给柳州这座现代化“工业名城”增添了独具禀赋的城市气质,给柳州人留下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柳州位于广西中北部,是一个北、东、西三面被山丘包围,南面张开的岩溶盆地,城中石山拔地而起,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整个城市是青山点缀,绿水环绕,本身就是一座得天独厚的天然盆景。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描绘柳州的城市山水:“石峰数十,挺立成队”,恰似“锥处囊中”。而唐代柳宗元更为柳州山水叫绝:“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足见柳州的城市山水风貌。柳州不但气候宜人,风光秀丽,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目前为止先后发现了近20处古人类文化遗址。独具特色的“柳江人”、“白莲洞”、“鲤鱼嘴”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是柳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著名人类学家、白莲洞博物馆创始人裴文中教授曾为白莲洞题词:“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而广西是中心的中心”。柳州则是这个中心的集合点,这集合点因浓缩“柳江人”、白莲洞人、大龙潭““鲤鱼嘴”等数万年史前文化积淀而饮誉海内外,成为国内外研究人类起源的热点。

 

 

 

 

 

 

 

 

 

 

 


柳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共有48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多散布于柳江、柳城、鹿寨、融安及城区各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特别浓郁。以壮、苗、侗、瑶最具特色,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堪称柳州“风情四绝”,在全国绝无仅有。既有三江、融安、融水三县民族风情资源,又有柳江、柳城、鹿寨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史的农耕文明;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既是工业重镇,工业名城,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柳州是一个生态城市,其山水特征和桂林一样。柳江和漓江是一样的碧清,甚至从江水的水质和水量来看比桂林漓江还要优质、漂亮!2007年经权威部门评比,柳江的水质位居全广西37条内陆河流中的第一!国际顶级刑事侦查与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2007年底曾给柳江水作了一次肉眼“鉴定”,他说柳江水在他走过的世界各地的水系中是排在前几名的。我们认为柳州的民俗文化特点是“工业风骨、山水情怀”,若能合理利用,就能实现民族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就能让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融,汇民族民俗文化风情和都市文化于一体,在“青山绿水”中打造我们的民族文化品牌,让独特的民俗风情在山水最美的工业城市中大放异彩。

二、柳州市发展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和旅游存在的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种因素,柳州市发展民族民俗文化品牌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部门的协调;资金的预算和投入;打破区域性还存在困难;创新意识不强等等,导致柳州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仍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够高明。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都是国家重点贫困县,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制约着其旅游业的发展。三江、融水县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相当大程度上,仍处于正待开发的阶段,其所蕴藏的能量尚未全部释放出来,有的甚至呈现逐渐淡化、消亡的态势。因此,挖掘我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提高旅游产品文化档次、尽力保护和开发三江、融水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建设民族民俗文化大县,并尽力使其文化经济化,将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文化优势,是当务之急。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弘扬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我市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

三、对柳州市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思考

综上所述,柳州是一个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虽然很多民俗文化已经通过各种形式被其他地方表现和演绎过,如“侗族大歌”,早在1983年,贵州省就已开始挖掘、打造,2008年的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中,贵州省代表队更是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再如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刘三姐》及现在正吸引国内外观众的现代民族歌舞剧《印象刘三姐》,都是在桂林漓江拍摄的;还有曾在我市广为人知的民间打击乐“高沙锣鼓”,在福建也盛行,但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些民俗文化资源都留有柳州的烙印,其根源都可以在柳州追寻,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找准开发这些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切入点,使它们服务于柳州市“四个名城”建设。

 

 

 

 

 

 

 

 

 

 

 

 

 


我们认为,要在“汇”字上做文章。因为,多民族、多文化和多资源的汇聚是柳州的最大特色,也是柳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点。

(一)汇,能赋予“风情柳州”更丰富的内涵

“风情柳州”是时尚的、开放的,也是具有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的。近年来,我们柳州人在迎来送往、接待亲朋中,柳州市区有三个必去的景点:一是旖旎的自然风光,游大龙潭;二是厚重的人文历史,看柳侯祠;三是独特的奇石文化,逛奇石馆。

“风情柳州”,其实就是柳州的民族风情,而仅仅让游客在市区内对以上三个景点的参观、游玩是不够的,它涵盖不了大柳州更多更好的自然风光及更令人心驰神往的民族风情,所以,我们认为:我市必须开辟县、乡甚至是村为第二次创业的旅游业,做好大柳州的民族风情旅游整体布局。现在,我市各县乡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生态的民族风情,但因住宿、购物、娱乐、交通、旅行社等相关产业建设的滞后,造成了游客想到的地方而去不了的尴尬局面,使游客到了柳州而体会不到原汁原味的“风情柳州”而遗憾。

因此,要把柳州市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汇聚起来,在市区和城市周边形成完整的“风情柳州”带。这不是人造的,而是通过整合,把我们本来就有的风情串起来,做到民族民俗元素和现代娱乐元素的有效结合,让人们自然地融入其中。

(二)汇,能凝聚柳州市、各县区及企事业单位、投资者等各方的合力

旅游名城需要全市一盘棋,但柳州的现状是,一谈“民族风情”,就仅指三江县、融水县。要意识到,没有整个柳州市、各县区及企事业单位、投资者形成的合力,这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民族民俗文化会让人望而却步,从而造成“靓女也会愁嫁”的局面。

柳州市有10个县区,每一个县区都有自己的民族民俗文化精品,都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如鱼峰区的“鱼峰之声”、柳北区的“北雀欢歌”、城中区的“欢乐城中”、柳南区的“魅力柳江南”、柳城县的“百村百戏”,它们也是“风情柳州”的组成部分。

因此,要把柳州市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汇聚起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给各县区及企事业单位、投资者创造展现风情的大平台。

(三)汇,能激活柳州人的参与热情。

“风情柳州”中,柳州人是重要的元素。一方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质,它在市民的点滴生活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特色餐饮、娱乐休闲,是柳州人的最爱。

把柳州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汇聚起来,一是能激活柳州人的参与热情;二是在吃、在玩、在热闹中,柳州人的热情、开放,能使自己、使游客体验到具有现代都市风情的民族民俗文化。

四、提升柳州市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和旅游的建议及举措

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建设“文化柳州”,要“立足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民族民俗风情优势,打响“风情柳州”品牌,就是将我市的城市形象定位于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之上,通过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来塑造地方形象,展现柳州市社会文化的多元和谐。为此,我们建议:

(一)汇聚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以节庆活动为依托,打造大型民族民俗风情乐园。

我们建议,汇聚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以“国际小丑节”和“国际奇石节”及富有民族民俗风情的“三月三”、“山歌节”、“赶坡会”等节庆活动为依托,在大龙潭公园打造大型民族民俗风情乐园。

1、在大龙潭公园打造大型民族民俗风情乐园,能为我市创建旅游名城带来广阔的前景。

大龙潭公园风景秀丽,有山有水有灵气。自1987年以来累计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侗、苗、瑶、壮寨, “民族风情景区”初步形成;作为全市唯一的民族餐厅,已成为市民们招待亲朋的好去处。

要拓宽大龙潭的面积和范围,把目前侗、苗、瑶、壮等民族村寨做大,引入壮族山歌、瑶族舞蹈、苗家节庆、侗族建筑等,以“国际小丑节”和“国际奇石节”及富有民族民俗风情的“三月三”、“山歌节”、“赶坡会”等节庆活动为依托,做到天天有表演、月月有节庆、年年有大型娱乐活动。

充分利用现有的柳州民俗博物馆,加大对柳州周边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加大宣传力度,投入必要的资金,引入侗、苗、瑶、壮等民族的习俗、文物、风情、丰富柳州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和内容,发挥柳州民俗博物馆在宣传、保护、研究、咨询、开发等方面的作用。

大龙潭民族民俗风情乐园以歌舞、节庆、深度体验性的内容为主,摈弃静态景观或表演型的产品,将游客的参与和体验作为目标。只要能不断挖掘民族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内涵,设计出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主题系列产品,不断创新,其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一定能吸引游客,从而成为我市的名片,为我市创建旅游名城带来广阔的前景。

2、在大龙潭公园打造大型民族民俗风情乐园,能促进我市民俗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首先,打造大型民族民俗风情乐园,需要对我市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进行梳理,甄选出具有市场开发前景、创新性的项目,对其进行完善、包装和展示。这对我市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光大,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市有一大批熟悉本地、本民族文化的人才,大型民族民俗风情乐园的建设,能让他们组成一个个团队,参与竞标,从而达到文化和市场的双赢。

第三,大型民族民俗风情乐园的建成,集中地展现了我市的民族民俗文化,这对于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来说,是感受文化的魅力、享受文化的冲击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3、在大龙潭公园打造大型民族民俗风情乐园,是我市招商引资的新卖点。

我们建议,把大龙潭的美女峰、镜山一带规划为民族民俗风情集中区。把一个山头包装成为一个县(区)、一种民族民俗风情的展示区。同时,以资源和经营权出让为前提,进行招商引资,引入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项目。

(1)、在休闲娱乐方面,要打造和引进桂林乐满地似的,集趣味性、民族民俗性、参与性为一体的项目,以吸引游客。

(2)、突出传统饮食,在大龙潭发展生态餐饮基地。目前我市有“柳州螺蛳粉”、“拉堡芳华狗肉”、“融安老罗河边鱼”、“侗族百家宴”、“刘乐仙凉茶”等具有柳州市地域特色的餐饮。要通过招商引资,提升饮食服务质量,丰富饮食类型,形成适合不同档次需求和口味需要的饮食体系。

(3)、在大型节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大手笔的营销和多种方式的品牌打造,进行招商引资,开发民族民俗风情乐园的休闲娱乐项目。建议在“国际小丑节”、“国际奇石节”期间,开展如下活动:

一是 “10000把芦笙闹龙城”活动。

10000把统一音域,统一音调的芦笙齐奏,把融水县最为精湛的芦笙表演艺术搬到柳州,大闹龙城,如此浩浩荡荡的芦笙表演,史无前例,场面震撼人心。

二是12个少数民族的饰服展示及100位少数民族的“坡花”、“寨花”、“村花”献舞。

把我市各县有民族特色的12个少数民族的饰服展示龙城,同时选出100位少数民族的 “寨花”、“村花”、 “坡花”献舞。让柳州市丰富色彩的、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展现在游客眼前。

以上两点建议如能实现,可以肯定,庞大的少数民族队伍、熟悉而倍感新鲜的民俗民风的再现,新的“风情柳州”风景,定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

(4)、除国际小丑节、国际奇石节以外,我们还可通过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机关、团体、家庭和旅游团队的山歌比赛;把三江县的“农民年画”引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评奖或展出。像这样的活动可以由文化宣传系统牵头,为传承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我们相信,大型民族民俗风情乐园必定能成为展示柳州城市文化、城市形象、风土人情、吸引游客停留与消费、市场与游客互动的城市休闲体验空间,形成一个代表柳州城市魅力的特色区域。

(二)充分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民族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很大的垄断性,容易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柳州市既然有了这么多地方特色、民族风情,有这样独特、奇异的资源就应该充分地、大力地加以宣传、加以利用、加以彰显,加以吆喝,加以发扬光大。

1、加强民族民俗文化品牌意识,扩展柳州的旅游知名度

民族民俗品牌是旅游业竞争中的一种无形力量,是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我们应该加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来提高柳州的旅游知名度:

——打造独特的城市徽记。柳州的山环水抱、整个城市是青山点缀,绿水环绕,本身就是一座得天独厚的天然盆景。这是我市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这是我们最大优势。建议把这个天然盆景定为柳州市的标记或徽记,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名片,报纸杂志、宣传资料都应该统一放上这个标记。让所有看到这个标记的人都记住它,让所有看到这个标记的人都感叹它的美丽,让所有看到这个标记的人都向往它,热爱它。

——打造程阳桥文化品牌。三江程阳风雨桥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四大历史名桥之一。1997年7月1日,在举世瞻目的欢庆香港回归的盛典上,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这座风雨桥模型作为礼物,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我们建议利用这声名显赫的程阳桥来演绎我们的柳州风情。而独特技艺的三江侗族木结构造型,独特的三江程阳风雨桥和侗家鼓楼都可以成为三江的标识。建议把这些标识做成三江的旅游文化产品。

——打造柳州系列文化品牌。代表柳州奇石文化精髓的八桂奇石馆,孕育刘三姐文化的鱼峰公园的歌仙文化,秀美如画的“百里柳江”,民族风情浓郁的龙潭公园以及柳侯祠文化,都是柳州市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建议把它们一一打造为独一无二的柳州文化品牌并宣传、扩大它们的影响。

我市的民族民俗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建议大力加强对我市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学、建筑、工艺美术、园林、服装设计以及音乐、书法、绘画、雕刻(塑)、装潢、电脑、动漫等专业人员的智慧,充分依靠艺术手段和科学手段,将旅游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比如我们可以把以上的柳州民族文化制作成邮票、贺卡、明信片,节假日时它们就会飞向外省市,飞向世界各地,这些漂亮的邮票、贺卡、明信片作为我们出访、探亲访友的礼物,既有柳州地方特色,又漂亮时尚,既宣传了柳州,又方便携带。甚至我们还可以将它们制作成扑克牌,在大众化的消遣活动中,让柳州民族文化在其中也散发着幽香。

2、加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来提高柳州的旅游知名度

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蕴藏着特定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就类似著名的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体现了文化,不在于它们的外在建筑材料,而主要在于它们所体现的人类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审美观念,从而极大地扩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阐释这些民俗文化符号的内涵,对于民族民俗文化交流,对于了解民族民俗文化,对于提高当地的旅游知名度,对于游客的物质和精神消费是至关重要的。如侗族村寨和建筑,蕴藏着神秘的民族语言密码,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如侗族大歌最著名,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是属于民间创作的复调音乐。了解侗族大歌的内涵之后侗族大歌给人带来听觉上的享受的同时,也增长了历史和见识。而苗族的“芒蒿”,则不仅给人以神秘、刺激,更让人感受到了洁净、美丽和简朴。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芒蒿节”。“芒蒿”是苗语译音,“芒”是面具之意,“蒿”指神灵。参加表演“芒蒿”的人要经过挑选,必须是人品好、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在表演的前几天,这些人会突然失踪,连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向。到了芒蒿节那天,他们脸和手脚都用锅墨灰涂抹,从山上呼叫而下,跳起各种动作。“芒蒿”拍拍小孩,表示快长快大,拍拍老人,表示延年益寿,拍拍姑娘,表示越来越漂亮,拍打平时有小偷小摸的人,则表示警告。阐释这些民俗文化符号的内涵,既满足了游客的好奇、新鲜,又增长了民族民俗文化及历史知识。

再如柳州文化的“壶城”“龙城”之意,何时冠之,与山西太原的“龙城”称谓有何区别?柳州这个边陲小城(从元朝陈孚《柳州道中》:“荒哉秦象郡,痛矣柳龙城”,可想而知柳州当时的荒凉)为什么也可以叫做龙城,并且得到了朝庭的认可呢?“八龙见于江中”的来历,柳州的趣闻、佚事、典故等民俗文化,都可以勾起人们的兴趣,吊足游客的胃口。唐贞观年间约公元634年,马平城址迁于今柳州河北半岛城中区,依柳江而建,故名“柳州”,此始,柳州称“龙城郡”,柳宗元的诗句中也称柳州“龙城郡”,上下相习,龙城柳州成为历史的凝固。柳州的龙文化很明显的体现在各个地名上面,柳州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名“龙城路”;多处名胜风景名字与龙有关,“龙壁回澜”大、小“龙潭”“老龙岩”“龙壁山”“蟠龙山”等,不难发现柳州人对龙的特别的感情。而这一切与周围其他地区、民族文化显然有异,表现出“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独特个性。建议文化部门把龙城典故、民间传说、佚闻佚事整理编辑成小册子以供人赏读和宣传。建议在我市中小学课程中增加“乡土文化”这一章节,让柳州人从小就了解柳州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热爱本土文化。

3、利用柳州特有的人脉资源,激活“老名片”创造出更多的“活名片”和“新名片”,提升柳州的旅游层面

柳州是一块福水宝地,人杰地灵,山清水秀,人才济济。从体操王子李宁到世界冠军姜薇、黄群、许叶梅、覃奇志,从技巧冠军曾建华、骆丽虹、王聪、乒乓球世界冠军谢赛克、举重世界冠军兰世章……尤其是新科奥运冠军陆永、江钰源等一批名将,他们的辉煌业绩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柳州赢得了荣誉,赢得了声望,他们是柳州的骄傲,也是柳州的活名片!其它领域上,柳州市也孕育出如韦唯、严噹噹……等明星,他们当中有相当部分是少数民族的优秀代表,他们热爱祖国也热爱家乡,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优秀儿女的影响力来提高柳州的知名度,提升柳州的文化品牌、旅游档次。建议设立一个奖励机制,凡是为柳州引进多少资金或多少项目就予以若干奖金 ,鼓励“活名片”为家乡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7年底李宁牵线搭桥,将和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F1汽车赛一道,被公认为世界具有最大影响力和最高收视率的世界四大体育赛事之一的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引进柳州并永远落户柳州。该赛事于2008年10月成功举办,它大大提升柳州的城市知名度。这将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产,就像曼联之于曼彻斯特,它对曼彻斯特市的知名度、城市魅力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城市间的竞争,除了依靠经济实力,还要比拼彼此无形资产,包含民族文化资产。建议成立柳州市水上运动中心,促进柳江水上项目的开发。如摩托艇、水上电单车、滑水、滑艇等水上运动项目。这将吸引周边城市或全国各地的人甚至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游玩休闲娱乐。让柳州的民族文化在更高的层次、更宽广的地域得以展示。

在创造好“活名片”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创造“新名片”;保存激活“老名片”。 2007年和2008年“五一”假期, “欢乐柳州·国际小丑艺术节”成功举办,作为全国首家引进“国际小丑”艺术表演形式的城市,我市迅速成为全区甚至周边兄弟省市“五一”假期旅游的一大亮点。大龙潭主表演区接待游客近30万人,为历年之最;来柳散客人数翻了一番;各大酒店客房入住率由以往的55%提升到95%;全市“五一”假期旅游收入比上年增加了45%以上。“欢乐柳州”这块文化品牌已现雏形。让外界感受到了龙城的别样魅力。“欢乐柳州”文化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我们要趁机打热“国际小丑节”这张柳州文化旅游产业亮丽的新名片。有关专家指出,作为首家引入“国际小丑”表演艺术的城市,柳州在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中独辟蹊径,打造“欢乐柳州”文化品牌已经取得先发优势。建议把这个先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欢乐柳州”打造成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是必由之路。

 

 

 

 

 

 

 


从2007年起至2011年,我市每年都将举办一届“国际女子乒乓球对抗赛”,该赛事也将成为每年世界乒坛的“年度封关赛”。国家体育总局把国际女子乒乓球对抗赛这样的国际大赛放在柳州是对柳州的信任。我们要抓住这一“新名片”扩大城市影响的好机会,为柳州的民族旅游文化的宣传推波助澜。建议多在广西电视台乃至中央台这些上等级的媒体大力宣传这个国际赛事。我们要“借势而上”,让全球聚焦柳州。

山歌文化是柳州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柳州山歌已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月三”是壮族规模最大的歌节。我们要利用老名片“歌仙”刘三姐创造系列品牌:山歌、歌仙、歌妹、歌王、壮歌……建议回建东风剧场并改名为刘三姐大剧院,这个刘三姐大剧院以剧院为龙头,配以民歌风情广场、文化走廊等设施,让柳州的山歌、桂剧或各种地方戏曲有一个展示的平台。

4、将农耕文化打造为民族旅游文化的重要部分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农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都市居民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我们建议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对具有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内涵的农耕文明进行集中展示,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保护中来,打造最有价值的民俗品牌。如围绕自然景观,收集整理神话故事并在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上创新,开发并打造新的民族文化;收集造纸、榨油、做碗、加工面条及利用水车、风车等农耕文明的工具;召集民间手工艺人进行创作并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例如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在我们柳州市的几个县,农耕文明还保留在很多古老原始的山寨,所以,具有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像侗、苗、瑶寨现在还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犁铧、风车、水车、灶头、簸箕、撮箕、背篓等都属于农耕文明的用具,并且很多还是很原始的农耕形式。独特技艺的三江侗族木结构造型,想像奇特、构图脱俗的侗族农民画;色彩绚烂、风情别具的苗族刺绣、银饰系列等等,像璀璨的艺术奇葩,以原创的生态艺术风貌,广受青睐。那么,我们把这些即将消逝的农耕文明集中到一个区域并经过统筹协调,以文化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将会成为民族旅游的新的内容。建议在都乐公园到白莲洞之间建设一个柳州民俗博物馆。充分发挥原来以收集、挖掘、研究、开发、整理、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为日常工作的柳州民间艺术馆的积极性,通过雕塑、蜡染、烙画、竹刻、陶艺等形式对民间工艺进行开发和营销。随着柳州市经济的发展,这个工业名城的农耕文明将会逐步被工业文明和生态工业文明取代,柳州市工业的雏形、成长的历程、早期的资料、材质以及一些模具、模型,都可以和农耕文明一起放进柳州民俗博物馆,共同反映柳州文化魅力与民族风情的人文积淀、建设成就、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共同构成柳州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让异彩纷呈的民族俗文化带着历史的神韵从远古文明走进柳州的工业文明中,并承载着新的使命:向未来诉说历史的厚重。

(三)充分利用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参与性,激发民众热情的同时提高文化的层次

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堪称柳州“风情四绝”,在全国绝无仅有。“诗的世界,歌的海洋” “百节之乡”是源远流长的历史造就。刘三姐美丽传说等历史民族文化,以及儒、释、道传统文化精华在柳州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鱼峰公园歌仙广场每晚的对歌活动和每年的“三月三”歌节、龙潭公园一年一度对柳宗元的祭祀活动无不洋溢着成千上万参与者的澎湃激情。柳州晚报每季举办的同姓同名一家亲活动;柳州市连续三届评选两届“十大美丽乡村”的活动,都充满了人气,对推动建设“风情柳州”,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建议政府在群众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设立一个类似中央台开展的“民俗风、乡土韵”的奖项,为柳州文化增添了欢乐时尚元素的同时,提高民俗文化的等次。

建议在大力弘扬柳州民族文化的策划上,要高起点、大手笔来运作。桂林巧借山水之神韵,构建了“乐满地休闲世界”、“愚自乐园”和“印象·刘三姐”等著名的新的文化和旅游建设项目。一个人烟稀少的山场巧借绮丽的山水和由著名电影艺术家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印象·刘三姐”,以绚丽多姿的漓江山水为背景和舞台,构成了方圆2平方公里的世界上最大的实景演出,其梦幻般的奇景,令世界叹为观止。如果没有跨越世纪时空的眼光和大胆的构想,民俗文化的恢宏气势就出不来。桂林兴安县有一块不知荒弃了多少年的荒坡和几块山塘,台湾光大证卷公司总裁马志玲一眼看中,桂林市本着“我有风水宝地,你来开发建设,你有收益我添新景”的开放型思路,结果以优惠的政策引来20亿元的建设巨额资金,建成了“乐满地休闲世界”。“愚自乐园”也是境外实业家投资10多亿元兴建,桂林市只是为其提供了一片原来怎么都看不起眼的松林。所以我们对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的策划、推广上,应该在市、省一级或更高的层面上,高档次,高规格地推出柳州的民俗文化和品牌。做到民俗不俗,大俗之中有大雅。建议柳州市每年都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从不同的侧面对柳州的民族民俗旅游进行有效的宣传。

郑绪兰的一曲《太阳岛上》激活了大连太阳岛的旅游;容中尔甲的一首《神奇的九寨》勾起了人们对九寨沟的向往;一台纳西古乐演火了丽江山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使全国人民高看了山西人,曾经被用来堆放粮食的“乔家大院”,从无人问津的破楼房发展到门庭若市的旅游名胜。这些运作经验很值得借鉴。建议我市聘请专家拍摄一部反映柳州民族民俗品牌的电影或电视剧,把柳州的民族风情,以点带面,用一根红线将优秀的民俗文化尤如珍珠般串在一起,再配以我市丰富的旅游文化、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打好柳州民俗风情文化这块响亮的品牌,蓄势待发的柳州民族风情旅游必将迅速崛起,受益无穷!

建议加大对柳州市及三江、融水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由市政府在2008年年底前组织召开全市民族民俗文化及品牌工作研讨会,对我市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作一次大盘点、大评估、大规划、大思考、大交流、给柳州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定好位,集中人、财、物力,科学合理的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具备较大规模和恢宏气势的民族民俗文化精品,彰显柳州的城市个性与文化品位,不断促进柳州的城市综合功能和城市品质升级。

 

 

        柳州市打造“民俗文化品牌”课题组

         二00八年十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