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文教卫体委赴江浙的考察报告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需求的一种层次扩展,也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完善。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展开,高等职业教育以从未有过的耀眼姿态,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何借着政策东风,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实现柳州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带着这个课题,市政协副主席吴华带领文教卫体委的委员在六月中旬赴江浙一带进行了学习考察。我们先后在宁波、苏州、扬州、常州等地政协领导的带领下,和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职业学院的有关人员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座谈研讨,并深入学校、职教园区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发现这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培养了大批应用型高技能产业人才,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学习、借鉴他们发展职业教育的某些经验,对于我市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对柳东新区职业教育的建设,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推动柳州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一、江浙的先进经验
经验之一:产学合作,提高职教质量
产学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包括行业、企业及其主管部门)与学校在共同培养人才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合作。产业部门有多方面的优势,在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方面有特殊的功能,起着特殊的作用:产业的政策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中起着导向作用。通过校企联合,企业的有形资产可以解决学校教学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的不足;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能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养成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的精神;还可以利用企业条件开展师资培训。如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联合、产学结合共同培养人才方面已不是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指导实训等层面上;而是在深化产学结合内涵、探索紧密型的校企联合等实质性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上下功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内不少企业都对与学院的合作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其中敏孚机械有限公司年已与学院合作建立敏孚机械系,该专业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由企业组织专家提出方案,学院专业教研室结合学校实际稍作调整,学生的实训、毕业设计主要由企业组织落实。敏孚企业提供100万元的设备在学院内建设一个机械加工车间,该车间首先满足教学实习的需要,在此前提下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同时学院的专业教师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科研开发工作中,新分配来校的研究生一律到企业工作半年到一年,这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江苏常州大中型企业都与高校及科研单位实现了“联姻”,企业从高校及科研单位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共享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校企联姻也激发了常州高职园区的创新活力,近百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基地,有1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就有10多个。
经验之二: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江浙地区特别重视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逐步形成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新体制。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提议创办的新型职业学院。学院以高新技术培训、国际化合作和董事会体制为特色。近年来先后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以及加拿大尼亚加拉大学等院校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与60多个园区外商投资企业、协作单位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经验之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紧密结合
江浙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为经济的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们的职教专业设置和调整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一脉相承。坚持“学校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贴近、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贴近、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贴近”的做法。如浙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应对温州的服装、鞋革、轻工行业成立了温州服装学院、中国鞋都技术学院、温州轻工学院,创建了颇具区域特色的服装设计、鞋革设计等专业。各高职院校与许多企业实行“订单式”“配送式”“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更是给企业造就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经验之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职教教师还是理论强实践弱型,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比较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江苏常州为例,他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①加强职教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的建设。常州市按照“面向全体、突出骨干、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要求,开展以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成立了常州市教师科研中心,并组建了师资人才市场,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②建立健全了人才预测、规划体系。常州市从1985年起便开始开展人才预测工作,成立了由市计委、教委、人事局、劳动局、乡镇局等部门组成的人才预测规划办公室,为常州职业教育的学科设置及招生规模的调控提供了有力依据。③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科研、咨询及评估体系④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常州市每年都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和学生与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考察交流及合作培养。而宁波的“名师工程”、“甬江学者计划”,高教产学研网站、数字图书馆等平台也是为提高高职师资队伍而建造的。
经验之五:整合资源,实行集团化办学
江苏省积极探索融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一体的集成创新。一是以专业为纽带,吸引相关企业参加,组建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二是建设职业教育园区,促进职业教育要素的集聚。由江苏省和常州市合力启动的常州高职园区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园区内6所院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实现6所学校共同培养1名学生的资源共享目标,充分突显了职教园区的集聚效应。
二、反思柳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资源分散浪费,严重制约了我市职教事业的协调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市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等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高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2万余人,专职教师近千人,设置专业111个。但由于当前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全市高职教育“先天不足,后天无力”,资源分散,水平低下,在“高中热、大学热”的夹缝中求生存,已滞后于我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百万人口城市没有一所国家重点高职,必须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管理体制不顺,无法聚集整体合力。我市的4所高职,属于教育部直管的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所,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才从铁路部门中分离出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部门办学。由于管理体制不顺,职院之间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上步调不一,“各唱各的调”,各求各的生存之道,难以形成合力。
(三)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一方面,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全市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因素。市财政主要确保教师工资,学校发展的专项经费无法保障。由于投入不足,高职学校基础建设薄弱,与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有的严重缺乏必要的先进的实训设施,技能培训纸上谈兵,与当前市场需求不适应;专业教师紧缺,基础课教师过剩。另一方面,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在部系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设施、实训设备等方面低水平重复投资,资源分散,闲置率较高。个别职院中的实验实习基地、教学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有的教室空闲,已移作他用。与此同时,部分职校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着教室、宿舍、设备设施严重不足的现实矛盾,职教资源迫切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
(四)专业设置重复,与本地产业严重脱节。我市4所高职院校中,办机电专业的2家,办电子专业2家,计算机专业4家。而且4所职院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二产,一产和三产的专业较少,尤其是对我市一二三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严重脱节。由于学校为生存而战,培养的学生大多送往广东等地。
同时,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整个社会环境的压力:职业教育地位与其承担的任务不相称、行业企业参与热情不高、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等方面的问题。更面临着宏观政策环境的制约,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职业教育缺乏对适龄学生的吸引力。这个问题将直接制约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也将强化普通教育的“考试中心”和“升学中心”倾向。由于职业教育具有“投入高、回报低”的特征,在职业学院学费高、技能性人才收入低的大环境下尤其突出。据资料统计,2005年中职学校的平均学费是普通高中的1.4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费是普通本科教育的1.3倍左右。这种学费的配置标准,使今后就业收益低的职业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学费,使适龄学生及其家长更加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也强化了职业院校学生的淘汰感和挫折感,是制约高职教育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落实不力。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对财政投入政策的落实不力。一是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职业教育投入比例偏低;二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财政性经费明显偏少,与高职高专院校是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地位很不相称。ƒ职业教育资源短缺。近两年职业教育的规模快速扩大,但是教学资源没有及时增加,使生均拥有资源水平明显下降。职业教育规模扩大与生均教学资源水平下降同步,很难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要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的要求,反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④职业教育科研力量薄弱。职业教育科研队伍主要从事的是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缺少对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职业培训标准、职业教育需求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下的需求研究,也缺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内容、规律与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研究,制约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性。
三、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1、要重新认识高职的地位和定位。我市高职教育的发展,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二要适应劳动就业的需要,就必须根据市情借鉴先进可行的经验,清醒地认识我市经济发展的实情,产业结构的主体,就业局势的严峻,进而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是我市教育的主体教育之一,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市“两化”建设并在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示范城市的需要,是对未来的投资,而不是地方财政的负担。
2、要加强和完善在政策上的引导帮扶。目前高职的发展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的政策引导,比如现在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和机制的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有的企业办学甚至出现了倒退,给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更不利于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这就需要将针对企业的有关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明确自身责任的同时,也能确实从职业教育发展中获利。另外诸如“双证书”的管理部门没有统一,学历证书是教育部门颁发,职业技能证书是劳动部门颁发,给职教学生的就业带来麻烦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引导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共同合作,消除这些人为造成的阻碍,促进产学的结合。
3、要整合教育资源,创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利用柳东职教新区的启动,整合全市职教资源,将其打造成起点高、规格高、规模大、资源高度共享的“中国西南蓝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争取今年内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全市高职到2010年,重点在软件业、制造业、物流业、电子通讯业、旅游业、建筑业、商贸业和第三产业等职业教育八大领域建设好100个左右的省级职业精品专业,每年培养5万名企业急需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为柳州市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4、要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一是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决定》中关于增加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将教育两费中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提高到30%,并按规定征收企业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二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创新。推动公办职业院校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行业、企业继续办好现有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职工培训,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走规模化、集团化办学路子;大力促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和完善民办院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和合作办学。三是建立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政府资助经费到位。采取政府资助、学校减免、半工半读、社会捐助、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对农村贫困家庭、城镇低收入家庭和选学涉农专业的职教学生减免学费,逐步建立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四是大力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推行“双证书”及学分制度,对职业院校参加中级技能鉴定的学生免除理论考核,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5、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制度创新,开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人员进入职业院校的绿色通道,从企事业单位招聘或选调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经培训取得教师资格后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鼓励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兼职,促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要求职业院校建立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实践制度,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分期分批到对口企事业单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进行专业和工种生产实践锻炼。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抓紧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6、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按照行业发展、技术进步的要求,建设好一批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和效益。在实训基地建设上,走开放式建设的路子,创新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达到互利双赢。
7、不断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要建立并完善一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办学机制灵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不仅要建成“谁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的大学,而且还要建成“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的大学。高职教育要尽可能地用较低的成本为更多的人提供适应需求的、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机会。高等职业院校,要逐步从依靠政府办学转向依靠市场和社会办学。
8、建立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人才衡量标准和对人才评价标准。营造鼓励高职发展的社会氛围。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和考核办法,从利于引导青年钻研技术、利于发展高等职教角度进行法规建设,明文规定允许有创新能力的高等职业型人才,达到规定标准后提升高级职称并加以重用。在全社会树立能力重于学历的观念。
温家宝总理提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也的确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达到了历史之最;教育进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基础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中央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之最。柳州的高职教育要借此东风,乘势而上,为建设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的示范城市、再造一个柳州、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柳州而造就、提供大批应用型产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