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新闻 政协会议 领导讲话 委员风采 文学茶座  
  党派工商联 专委会工作 县区政协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柳州文史 委员博客 大 事 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 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柳州市桑蚕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0-04-16   经科委  

 

为了全面了解柳州市桑蚕生产情况及目前柳州市桑蚕产业发展所处的地位,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桑蚕产业、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组成了柳州市桑蚕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于今年7月深入到鹿寨县、柳江县等地,对我市桑蚕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柳州市桑蚕产业发展现状

桑蚕产业是柳州市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2002年柳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桑西移”战略调整机遇,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确定把桑蚕产业作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亮点来培育发展,把桑蚕产业培育成农业新的支柱产业,形成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可喜局面。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桑蚕生产从桑园面积、饲养技术、蚕茧产量、加工水平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桑蚕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市新兴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桑蚕产业正朝着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柳州市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茧丝生产基地”称号。

(一)经营规模不断取得新突破,农民种桑养蚕收入逐年增加

近年来,柳州市大力发展桑蚕业,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桑园面积从2005年起,年均增长12%以上。截至2008年底,柳州市共有桑园面积43.33万亩(其中,鹿寨县16.3万亩,柳城县13.35万亩,柳江县8.71万亩,融安县4.79万亩),年产鲜茧3.18万吨,桑园面积、鲜茧产量均位居全广西第四位,其中,鲜茧产量占广西鲜茧总产量的六分之一;全市共有61个乡镇约13.48万户农民种桑养蚕,蚕农售茧收入5.81亿元,蚕农通过销售桑枝、桑枝栽培食用菌、桑园套种绿肥(蔬菜)收入2644万元。全市有1.69万户农户养蚕收入超万元,250户农户养蚕收入超5万元。桑蚕生产区域布局逐渐形成了以鹿寨县的黄冕、鹿寨、寨沙、四排,柳城县的凤山、寨隆、社冲,柳江县的里高、流山、土博,融安县的浮石、长安,融水县的融水镇等乡(镇)为重点的生产格局。桑蚕生产由过去的零星分散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二)大力推广桑蚕新品种、新技术,蚕茧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柳州市近年来大力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推广种植自治区重点推广的杂交桑树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特优二号”,目前全市桑树优质品种率达98%以上;饲养的蚕品种全部是自治区重点推广的桑蚕良种“两广二号”、“桂蚕1号”、“芙·桂×朝·凤”,蚕优质品种率达100%。推广应用小蚕共育、方格蔟使用、大蚕省力化饲养等新技术,对小蚕共育室、标准化蚕室和养蚕大棚建设给予适当补助。目前,全市方格蔟普及率提高到85.46%,蚕茧解舒率及净度因此提高,缫丝企业生产的生丝质量也因此提高0.5个等级,平均达到4A级,其中柳城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的生丝20%以上达6A级。

在小蚕共育室的建设过程中,我市吸取区内一些地区一哄而上、管理混乱的教训,着重抓好现代化标准小蚕共育室建设,新建了一批现代化的小蚕共育室,淘汰不符合现代蚕业生产标准的小蚕共育室,目前全市共有小蚕共育室98个,年共育小蚕27.74万张,小蚕共育率达到24.34%。广西目前最大规模的小蚕共育室2008年下半年在柳城县六塘镇投入使用,该共育室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每批共育1500张蚕种,年共育量1.82万张。柳州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正在该共育室安装国内第一条集机械化给叶、机械化除沙、自动化上蔟为一体的小蚕共育自动化生产线,应用工厂化生产理念,集成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饲养小蚕主要操作程序机械化取代人工操作,预计单期饲养量600张,年饲养量1.21.3万张。

蚕农也积极参与到种养技术的改革创新中来。鹿寨县寨沙镇六往村下寨屯种养协会会长韦春元自行研究,改革和发明了324孔木制方格蔟和配套的摘茧器械,不到半分钟就可以摘取324孔木制方格蔟上的熟茧,比手工取茧提高效率1020倍。

(三)利益机制逐步形成,农企关系进一步密切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柳州市大力发展桑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村经合组织联系农民和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提高桑蚕生产组织化程度。按照自愿入社、退社自由、平等持股、合作经营的要求,引导规范运作的桑蚕专业协会,过渡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桑蚕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养蚕设施、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运输销售。全市2008年有桑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个,会员3841户,销售蚕茧8681吨,销售额1.44亿元。在各县桑蚕办的指导下,县桑蚕协会带领广大农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积极引导蚕农与加工龙头企业签订保护价收购鲜茧的合同,密切了农企关系。推行“龙头企业+协会+农户”订单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各方通过产业联结成利益共同体,走产业化道路,建立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

(四)加工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链条向纵深延伸

2008年,柳州市投产的规模以上缫丝企业共有17家、122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其中,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年产生丝3163吨,总产值6.63亿元。2006年,柳城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和融安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鹿寨县三协缫丝有限责任公司先后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企业并通过验收。柳江县柳州市汇利丰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被国家商务部批准为2008年度“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

柳城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生产的“桂花”牌生丝与柳城县石门山丝绸有限公司生产的“石门山”牌生丝均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柳城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柳州市汇利丰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融安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在做好缫丝主业的同时,开辟蚕丝被生产这一副业,实施多种经营。2008年仅这几家企业就生产蚕丝被1.56万床,实现销售收入648.53万元,实现利润54.97万元,上缴税金24.14万元。广西柳城县明兴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桑枝生产桑杆纤维纸浆技术,建设年产5万吨的桑杆纤维纸浆生产线,年加工桑枝6万吨,可实现农民增收1000万元。20083月,柳州鑫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秸秆发电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利用甘蔗叶、桑枝、水稻秸秆等为原料,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燃烧秸秆20万吨。柳城县宏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和叶绿素铜钠盐项目已于20077月底投产,每年可生产叶绿素600吨,年产值1800万元,利税450万元。

柳城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与浙江凯西亚丝绸和浙江华芝丝绸两公司合作,计划投资2798万元,利用企业现有的公用设施以及区内众多缫丝厂的下脚料为原料,新增土地26.15亩,购置绢丝精纺机组合生产线15台套,形成年产120N/2绢丝(棉球)400吨的生产能力,添补区内生产空白,正常生产可新增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2000万元。该项目已完成投资2263.6万元,完成了精炼设备、制棉设备、锅炉的购置、安装及调试,进行了两个月的试运行,生产的产品质量达到设计要求,运行稳定。

融安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计划投资2520万元新建年产360万米丝绸加工生产线项目,完成后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7920万元,利税648万元。

(五)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企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在市科技局、农业局项目支持下,企业通过与柳州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的合作,承担实施了自治区重大科技计划《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在围绕培育核心技术竞争力,突出自主创新,集成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水平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研制开发了大容量自动化触蒸系统、煮茧流水线蒸汽压力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缫丝机头索理绪汤温自动控制系统、生丝智能除糙系统、生丝回潮率自动平衡系统、生丝纤度自动检测系统、生丝机台产量自动计量统计系统、缫丝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等8套蚕丝深加工自动化控制系统,其中,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个,申报发明专利1项,获得计算机著作登记证1个,项目已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项目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缫丝工艺管理流程的控制和检测,有效提高了生丝的质量,企业效益明显提升。这8套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柳城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柳州汇利丰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和推广,企业生丝产量增长3%,节约成本1.2%,质量水平提高0.81个等级,平均等级达到4A以上,其中5A以上等级比例达到20%,产量增长3%,吨丝煤耗下降4.7%,缫折平均降低4公斤,节约蒸汽10%。融安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安装了煮茧流水线蒸汽压力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缫丝机头索理绪汤温自动控制系统、生丝纤度自动检测系统、生丝机台产量自动计量统计系统、缫丝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等5套自动控制系统后,在不增加设备及人员的情况下,每天产生丝由原来的8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2吨;吨丝耗茧节约140公斤,仅此一项吨丝节约成本约7000元;生丝质量由原来的3A50提高到4A50,吨丝因此增效3000元,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柳州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在柳城县农科所自主研制安装的蚕种自动化催青系统,投资仅为江浙同类催青设备的一半。今年投入使用以来,蚕种由原来常规催青的一日孵化率8595%达到一日孵化率98%以上,居于国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目前,柳州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已与柳城县石门山丝绸有限公司、鹿寨古典桑蚕丝织有限公司、广西日田丝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百大丝绸有限公司、融安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鹿寨洛江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鹿寨三协缫丝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技术推广合作协议和技术开发合作意向。

二、柳州市发展桑蚕产业的做法和经验

(一)成立领导机构,制定产业规划

成立了柳州市茧丝绸业协调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市长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农业副秘书长、农业局局长、经委主任担任,成员由市发改委、农业局、科技局、财政局、物价局、质监局、工商局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下设2个办公室。第一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第二办公室设在市经委。成立了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蚕业科,在市农科所建设蚕桑研究室、柳州市蚕种场。这些组织机构的设立,为柳州市茧丝绸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编制并实施《柳州市茧丝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导柳州市茧丝绸业的发展。目前《规划》部分内容已经得到应用并收到明显效果,为柳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做出了贡献。

(二)建立蚕种场,保障优质蚕种供应

针对长期困扰柳州市没有蚕种场、种业体系没有保障的难题,组织实施了柳州市重大项目《柳州市蚕种场建设》项目,并投入财政资金500万元,建成的蚕种场已获得蚕种生产许可证,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共生产蚕种7.5万张。柳城县六源蚕种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年产10万张一代杂交种的蚕种场也于2008年下半年投产。这两个蚕种场的相继建成并投产,为柳州市优质蚕种供应提供了保障。

(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蚕农种养水平

采取市、县、乡(镇)三级蚕业技术部门分级举办技术培训班,解决我市桑蚕技术人员的不足。举办市级高规格农业干部桑蚕技术转岗培训班,邀请了自治区蚕业总站专家、广西大学教授、日本桑蚕专家前来授课,上课形式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使学员在听课时直观易懂,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在县一级举办小蚕共育员、村级辅导员、养蚕大户等培训班,并通过技术小组成员、受训技术骨干、小蚕共育员、村级辅导员在乡镇一级、养蚕专业村、养蚕新区组织办班培训广大蚕农,使种桑养蚕技术迅速普及千家万户。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桑蚕培训班1346期,培训农民9.45万人,发放培训资料21.59万份,全市养蚕农户人均培训1次以上。

(四)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科技服务

开辟了高效桑蚕产业化科技服务平台,并投入使用。平台设立了桑蚕种养技术、病虫害预测预报、桑蚕生产动态、信息发布、专家咨询等栏目。鹿寨、柳江、柳城、融安、融水五个县蚕业站都配备了专用电脑用于信息服务,指定专人负责,以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络为平台,不定期发布桑蚕种养技术、桑蚕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市场信息。

开通市、县、乡(镇)蚕业服务热线咨询电话,设立固定专人接听农技咨询电话,并做好记录和解答工作,及时联系各县、乡(镇)农技人员和各方面的专家开展咨询和现场服务。

合作开发了“桑蚕通”短信服务平台,以信息化促农业生产发展。通过该平台,每天定时将桑蚕科技知识、蚕茧市场供求、桑蚕相关政策等信息发送到蚕农手机上。同时蚕农也可以通过短信或WAP发送咨询、意见到桑蚕通平台,让桑蚕丝人才小高地的专家进行及时的解答。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由以往单纯的宣传发动、种桑养蚕知识普及向如今的种桑养蚕技术提高方面转变。如柳城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为每个技术人员制作了大量的技术服务卡,打上技术人员的联系电话,分发到蚕农手中,使蚕农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电话得到技术指导;制作使用蚕种订种卡、代金券和配送袋,实行售茧时按一定比例返还资金。此外,还专门配备蚕业技术服务车、多媒体设备,为蚕农提供便捷的技术服务。

三、柳州市桑蚕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桑蚕生产取得较大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蚕种经营、蚕茧收烘管理体制不完善,蚕种、蚕茧流通秩序不规范

《广西蚕种管理办法》规定,符合蚕种经营许可条件的单位、公司和个人可以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蚕种经营许可证,获准后办理工商、税务登记。而后颁布实施的《广西蚕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由于可操作性不够强,一些公司或个人在领取了蚕种经营许可证后,在区内各地委托私人发种,使得蚕种经营点遍地开花,造成蚕种经营市场的混乱。

蚕种经营市场混乱,致使蚕茧收烘秩序混乱。我市每年养蚕710批,每批茧在3天内基本可以收烘完,即每年需监管的时间在2130天内。蚕种发放由原来的20天一批到10天一批,再到现在的天天有种发,在这种情况下,茧站天天有茧收。这样一来,整个养蚕期茧站都需要监管,即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需要监管。由于茧站天天有茧收,需要监管的时间周期长,而各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又没有足够的办公经费作支持,每年仅有最初几批能够实施有效监管,大部分时间缺乏对茧站的监管,从而导致蚕茧收烘秩序混乱。

多头管理是造成蚕茧收烘秩序混乱的另一主要原因。茧站的收烘许可证由自治区经委发放,桑蚕生产由县农业局管理,蚕茧收购由县工商局管理,茧、丝质量则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管理,收烘与生产主管部门不一致,造成收烘秩序混乱。

茧贩跨地区收茧也是引起蚕茧收烘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市场形势好时,收购业主相互抬价抢收;反之,市场形势不好时,收购业主则等待观望,压级压价,甚至打白条,与蚕农产生矛盾纠纷。这样,导致缫丝企业不愿建立专门的桑蚕生产基地,不愿与蚕农联结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影响缫丝企业原料供应,影响到我市桑蚕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如,柳城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在柳城县4个乡镇建有基地,2008年预计可收烘干茧1600吨,但实际只收烘1000吨,需从云南等地外调600吨。

各县对蚕茧收购执行的标准不一样,也造成蚕茧收烘秩序混乱。《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茧丝经营者不得收购毛脚茧、过潮茧、统茧等有严重质量问题的蚕茧,但是各县对此规定执行的标准却不相一样。鹿寨县近几年强制性推行茧站收购化蛹率90%以上的政策,融安县浮石镇益农鲜茧收购站2008年收购的一批蚕茧,现场检查化蛹率为97%,仍被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处罚。

(二)服务网络建设滞后,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近几年,虽然我市桑园面积实现了大发展,但是蚕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滞后。按每发蚕种2000张需要一名技术人员算,柳州市需要配备500名桑蚕专业技术人员。但全市现有桑蚕从业人员仅200人,其中桑蚕专业技术人员仅有40人,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柳江县桑蚕生产发展快,但桑蚕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县只有4名桑蚕专业技术人员,乡镇农技干部从事桑蚕技术指导少,蚕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明显滞后。融安县现有在职桑蚕专业技术干部也只有4名,且都集中在县农业局桑蚕生产技术指导站,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尚无桑蚕专业技术人员,要负责全县12个乡镇的桑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明显感到技术力量不足。近年来,随着桑园面积的不断扩大,新蚕农所占的比例也不断增多,而新蚕农在没有经过技术培训、熟练掌握种桑养蚕技术的情况下盲目养蚕,往往以失败告终,遇上蚕茧市场价格低迷,蚕农只好挖桑、弃管;老蚕农也迫切希望能够掌握新型实用技术,实现节本增效,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三)没有建立桑蚕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体系

目前,我市及各县均未建立桑蚕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体系,对桑园病虫害和蚕虫病害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蚕农只能被动应对病虫害的侵害,往往行动慢、方法少、损失大。我市几乎每年均发生养蚕户因遭受病虫害侵害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情况。融安县近几年就是因为不能准确地预测预报桑瘿蚊的发生而连续遭受桑瘿蚊的侵害,造成全县大面积的桑园受害减产。养蚕户因受病虫害侵害等原因而导致种养失败,会严重影响群众种桑养蚕的信心,对我市桑蚕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四)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程度不高,科技新成果转化步伐缓慢

标准化常规技术科学推广、普及程度不高。大部分蚕农无专用蚕室,蚕室、住房兼用,不能按照“人蚕分居”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消毒措施跟不上。小蚕共育技术普及率不高,方格簇等优良簇具普及不足。蚕桑技术推广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慢。

(五)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

桑蚕产业链短,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率低,原料生产与后道加工发展比例失调。蚕农种桑只是为了养蚕,桑园套种、套养,桑枝生产食用菌等非蚕生产只有极少数地区进行探索性实验。企业以出售白厂丝等原材料和低端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链条的短缺使得我市无法在另一空间获取茧丝高端产品的利税。

(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桑蚕生产呈快速下滑态势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冲击,生丝、干茧价格出现了持续暴跌,鲜茧收购价格也大幅下降,全年蚕茧平均价格在2007年下跌33%的基础上又下跌6%,养蚕出现全面亏损,严重挫伤了蚕农生产积极性,挖桑、弃桑及粗放管理等诸多情况并存,全市桑蚕生产呈现快速下滑态势。截至20096月底,柳城县全县桑园总面积12万余亩,比200813.35万亩,减少约15%;社会发种13.5万张,比2008年同期减少3万张,减幅达18%;共育小蚕3.2万张,比2008年同期减少5000张,减幅达13.5%受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融安县也出现了蚕农弃桑不养的现象,一些农户开始挖桑改种,全县5万亩的桑园,实际投入生产的仅2.7万亩,没有完全实现通过桑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该县的浮石镇隘口村是融安桑蚕业“第一村”,去冬今春全村挖桑700多亩改种淮山,目前桑园面积大约只有1500亩。今年春茧价格略高于蚕农预期,蚕农信心有所恢复,目前全市还没有出现大面积毁桑现象,但从夏蚕发种和秋蚕订种情况看,桑蚕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四、加快柳州市桑蚕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市今后一段时间茧丝绸业的发展应围绕产业化经营理念,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集成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水平;围绕培育核心竞争力,突出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联合,打造品牌优势,实现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不求量第一,但求技术水平第一、效益第一;加大对副产品实施高附加值开发的力度,促进地方桑蚕丝产业的市场化、标准化、外向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将我市打造成全国桑、茧、丝、线的优质生产基地,走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一)加大种桑养蚕技术的普及力度,加快科技新成果转化步伐

一是在全市新建或改造一批现代化的小蚕共育室。建立小蚕饲养环境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小蚕共育饲养基本实现切桑、送叶给桑、药物添食和蚕座消毒、蚕架移动等机械化作业,小蚕配送实现物流化,使小蚕共育走向现代蚕业生产标准化之路。加强对小蚕共育户技术培训,提高小蚕共育人员的从业素质,提高小蚕共育成功率,减少蚕病的发生,进行小蚕共育技术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对小蚕共育技术的认知度,力争小蚕共育率达到40%以上。

二是改良大蚕上蔟环境,改变传统饲养方式,提高茧、丝质量。进行大蚕室改造,改进大蚕上蔟结茧技术管理方法,改善大蚕上蔟环境,推广使用方格蔟,使方格蔟普及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提高蚕茧的质量。

三是推行桑蚕综合饲养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针对蚕农蚕室普遍偏紧的状况,推行五龄条桑斜面立体育、简易大棚育、大蚕地面育与多层蚕台育相结合等综合饲养方式,充分利用蚕室空间,尽量减少养蚕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节约养蚕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重点帮助茧丝绸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鼓励缫丝企业引进先进的缫丝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生丝质量,使生丝质量平均达到5A级以上,提高生丝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科技新成果转化步伐,继续帮助我市缫丝企业应用我市成功研发的蚕丝深加工自动化控制系统,改变目前加工技术落后、粗放管理状况,整体提升缫丝企业技术水平。

(二)加强市场管理,规范蚕种、蚕茧经营

严格执行统一供种制度。坚决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办法》,继续实行蚕种经营行政许可制度,公开购种、发种环节,切实提高供种透明度。实行养蚕技术服务台账管理制度。在县桑蚕办建立蚕种采购供应、蚕种催青和桑、蚕“三新”引进、示范、推广档案;在乡镇桑蚕站建立蚕农、小蚕共育、订种、病虫害防控、技术服务、“三新示范推广等档案,小蚕共育室建立管理台账,养蚕户建立养蚕登记卡。加强蚕种供应市场监管,严格执法检查,加大对非法经营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非法供种行为

加强市场管理,净化和规范蚕茧收购市场。按照“市场准入、资格审查、证照管理、依法行政”的原则,每年都要严格复审鲜茧收烘企业,取缔无证收烘企业,以保护蚕农利益。进一步完善蚕茧收烘管理体制,制定鲜茧收购检验定价标准,严格执行“优茧优价、劣茧低价”的收购政策,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检验和定价。

积极引导茧丝绸加工企业适时建立产业集团(公司),形成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化经营丝绸企业,形成整体合力,打造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加工基地和贸易中心,统一收购价格,确保蚕农利益。

试行养蚕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养蚕风险,推进桑蚕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桑蚕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可从高等院校招聘一些桑蚕专业毕业生,同时利用市、县的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和培训一批职校生,亦可从外地引进一些高级专业人才。建立桑蚕技术辅导员聘请制度,在桑蚕比较集中的村、屯,聘请桑蚕专业技术辅导员,经费由市支农资金统一解决。

加强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完善县、乡、村、户四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以新蚕区、新蚕户等养蚕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的群体和个体为重点对象,进行技术服务;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桑蚕科技推广网络,扩大“桑蚕通”短信服务平台的覆盖范围,保证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技术配套服务。

(四)建立桑蚕病虫害预警与防治体系,保障蚕区生产安全

建立暴发性桑蚕病虫害预警与防治体系,将桑蚕病虫害预测预报列入植保日常业务工作。以蚕病防控、消毒卫生等蚕农最为棘手的技术环节为重点内容,进行技术攻坚,严格防控桑蚕病虫害的发生,确保蚕区生产安全。

(五)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加大鹿寨广西丝绸工业园的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我市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纺织业基础和现有缫丝企业,加大与江浙等桑蚕丝先进地区的技术与经济合作,采取引进、联办等多种形式建设捻线厂,逐步将出售白厂丝上升为出售捻线丝,并进一步开发或引进企业生产丝绸、毛毯等高端产品,不断延长产业链。

同时,要高度重视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充分调动科研院校、企业副业单位开发蚕桑新产品的积极性,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进一步挖掘蚕桑资源在保健、药用、食品、板材、造纸、饲料等领域的用途,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如,利用蚕蛹提取蛹油、蚕沙提取叶绿素、桑叶制茶、桑椹生产饮料、桑树生产食用菌、纤维板、人造棉、造纸等,把蚕桑副产品都充分利用起来,走复合经营之路,不断提高蚕桑综合效益。

(六)制定实施蚕茧储备制度,增强茧丝绸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茧丝绸是一个对国际市场依赖性极强的行业,国际丝绸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直接影响到国内茧丝绸行业的起伏,影响到桑蚕生产的稳定。因此建议制定实施蚕茧储备制度,进一步增强缫丝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出台最低保护价,平衡调节蚕茧市场供求,稳定市场价格,确保缫丝企业的正常生产,保护桑蚕种养户利益。

                             (20099月)

  

课题组人员名单:

组长:梁 樑 柳州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柳州市委主委

副组长:吴 博 柳州市政协经科委主任

成员:韦东宁 柳州市农业局副局长

刘 频 民盟柳州市委副主委

孔汉生 民盟柳州市委宣传科科长

丁昌东 民盟柳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

蒋 威 柳州市政协经科委秘书科科长

 

 

 

 

参考文献:

1、《柳州市桑蚕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柳州市农业局);

2、《坚持自主创新 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关于做大做强我市茧丝绸产业的思考与建议》(柳州市科技局);

3、《鹿寨县桑蚕产业发展情况汇报》(鹿寨县人民政府);

4、《柳城县桑蚕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柳城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

5、《柳江县桑蚕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柳江县人民政府);

6、《融安县桑蚕发展情况汇报》(融安县农业局);

7、《盼政策扶持 拓展蚕桑产业功能与增收渠道》(《中国经济时报》2009.9.18.);

8、《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五”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蚕丝深加工自动化控制技术》(柳州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 柳州市智博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