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新闻 政协会议 领导讲话 委员风采 文学茶座  
  党派工商联 专委会工作 县区政协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柳州文史 委员博客 大 事 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 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关于柳州市桑蚕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07-10-31     

东桑西移,掀起了西部地区种桑养蚕的热潮,去年,广西一跃而夺取产茧省区的金牌。我市桑蚕生产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能否引导该产业进一步扩大,促其成为我市农民继甘蔗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引起了市委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根据市委领导的意见,柳州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在蒋纯基主席、朱润娟、盛大新、梁樑副主席的率领下,于2006321日赴鹿寨县寨沙镇下寨屯实地考察了种桑养蚕示范村及鹿寨县部分缫丝加工厂,并在鹿寨县政协会议室与鹿寨、柳城、柳江、融安、融水等五县政府、政协领导,县农业局、桑蚕办、部分乡镇的领导,及缫丝加工企业负责人一起座谈交流,23日,在市政协会议室与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林业局以及邀请的纺织行业专家进行了座谈研讨。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龙 川同志来柳,也专门听取了调研组调研情况汇报,并与部分调研组成员进行了座谈,对调研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在充分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调研组提出了发展我市桑蚕业和茧丝绸加工的意见和建议,经综合整理,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发展桑蚕业,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1、世界丝绸市场前景广阔。

据有关资料显示,桑蚕丝在世界纤维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小,2005年,世界生丝产量14.6万吨,仅占世界纤维总量7428.5万吨的0.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今后十年内,即使生丝突破30万吨,也还没超过纤维总量的0.5%。而世界对丝绸及天然纤维需求很大,特别是中东地区对丝绸情有独钟。按海关统计匡算,2003-2005年我国每年内外销生丝量分别约为9.47万吨、10.53万吨和11.8万吨,每年增长在10%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天然丝织品需求量还将越来越大。

2、中国在世界桑蚕丝市场上占据霸主地位。

目前,世界从事生丝生产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蚕茧生产量和生丝生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2002年分别为54.6万吨和7.36万吨,占世界总量的74%77%,远远高于第二位的印度(2002年印度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分别为12.8万吨和1.46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17.4%15.3%)。从出口情况看,我国出口生丝占世界生丝出口总量的90%以上,绸缎出口占50%以上,第二大出口国巴西,其生丝出口总量还不到2000吨,而印度则靠进口,世界生丝供应主要依赖于中国。从桑蚕生产及茧丝加工上看,由于需要大量的土地和人力,发达国家受到限制,无法与中国抗衡,中国掌握了原料生产的霸主地位,就容易控制整个丝绸市场。

3、柳州发展桑蚕生产及茧丝加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广西具备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比较江浙来说,年产茧批次多,出茧早。柳州除了和广西其它地区一样具备土地和气候优势外,更具备有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纺织工业基础的独特优势,对于承接江浙桑蚕业生产、茧丝绸加工及茧丝绸交易市场的转移,发展桑蚕业后续工业及贸易,延长产业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柳州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在全区仅次于河池、南宁、来宾而排第四位,而柳州缫丝加工已是全区第一,在全区桑蚕生产十佳县中,我市鹿寨县、柳城县榜上有名。

4、我市发展桑蚕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能大范围大规模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近两年来,生丝价从低谷期的每吨11万元,上涨到每吨35万元,干茧价突破9万元/吨。柳州市蚕茧价格也一路飚升,2003年鲜茧收购价在12—14/公斤,2004年上涨到18—20/公斤,2005年最高涨到30/公斤,平均收购价约20/公斤,农民种桑养蚕亩产值达到了4000元以上,每亩纯收入超过了2000元,其单产效益已远远高于甘蔗。据业内人士预测,今年鲜茧价仍有上涨趋势,效益的高涨刺激了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2005年,全市养蚕户为8.45万户,收入超万元户的就有1.2万多户,占14%。鹿寨县种桑养蚕遍及全县10个乡镇,养蚕户总数达到4.26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4.15%2005年,全县鲜茧收入1.72亿元,纯收入1.3亿元,养蚕户出售鲜茧实现人均纯收入722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85元的23.4%,其中有8798户蚕农收入超万元。柳城县蚕农2.2万户,农民养蚕户平均增收为2270元,人均纯收入586,柳江县农民人均养蚕增收147元。一批蚕农通过种桑养蚕盖上了新楼,实现了发家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同时,缫丝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全市缫丝企业安置农民富余工近5000人,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还为当地增加财政收入近2000万元。

第二,桑蚕业具备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进行产业化生产的条件。桑蚕业具有比蔗糖业更长的产业链,从种桑养蚕缫丝纺织服装,以及综合利用桑枝、桑叶、蚕蛹、蚕沙和蚕丝副产品等,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发展前途。随着江浙一带的加工型企业的逐渐西迁,我市桑蚕业将有更多的龙头企业带动,极易推动其形成产业化发展。

二、柳州市桑蚕丝业生产现状

1、桑园面积及茧产量情况。

自从2001年以来,柳州桑园面积平均每年约以43.1%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全市有桑园面积约21.1万亩,今年已发展到29.5万亩,主要集中在鹿寨县、柳城县、柳江县、融安县、融水县。蚕茧产量也以平均每年35.1%的速度递增,2005年为1.74万吨。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居全区第四位,其中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17.4%,鲜茧产量占广西总产量的12%。(见附表一、附表二)。我市鲜茧质量,据2004年调查的全市平均数,一级品为67.5%,二级品为21.5%,三级品为11%

2、茧丝加工及贸易情况。

全市现有11家缫丝加工厂,83组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干茧能力约为9000吨。(见附表三)。其中,鹿寨县洛江茧丝绸公司、柳城县鹏鑫源茧丝绸公司和柳江县汇利丰茧丝绸公司都已成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生丝加工质量也得到了相对提高,洛江茧丝绸公司生产的生丝4A-5A达到了85%2004年获得了区优产品,汇利丰获得了全国优质产品。

在茧丝加工中,我市桑蚕大县鹿寨县独占鳌头,拥有五家公司六个厂38组自动化生产线,吸纳了3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005年全县生产生丝877吨,占全市生产总量的45%,占全区同期生丝总产量的16.2%,不但占了柳州全市近一半的加工能力,也是全广西最大的缫丝生产加工基地。全县桑蚕加工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销售收入1.2亿元,桑蚕业成为了鹿寨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之一。目前,鹿寨县正在新建、扩建的缫丝企业3家共16组生产线,预计2006年投产的自动化缫丝生产线达到54组。

3、政府有关部门及各县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桑蚕发展。

我市各级领导对桑蚕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桑蚕业已与制糖业、造纸业一起,作为我市重要的优势和特色农业,列入了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市农业局、科技局专门制定了《柳州市十一五期桑蚕丝发展规划》(草案),实施了《优质高效桑蚕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各县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鹿寨县根据东桑西移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及时把桑蚕业列为县域五大主导产业中种植业的首位,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桑蚕生产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桑蚕业生产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将发展桑蚕业的绩效列为乡镇和部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鹿寨县、柳城县、柳江县、融安县等,均成立了桑蚕办,统一规划、协调、指导,服务桑蚕业的发展,且在财政上给予支持,每年都安排50—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桑蚕生产,建立县乡村屯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帮助有条件的村屯发展桑蚕技术协会,实施优茧工程,建立示范样板田,推行良种良法,大力推广方格簇上架、小蚕共育、桑枝埋条建园等先进技术,以茧丝绸公司为龙头,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并采取开办技术培训班、设立技术咨询站点、出黑板报、印发技术资料、组织到先进乡镇参观学习、干部包片等形式扎扎实实做好技术跟踪服务,鼓励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同时各县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了桑蚕业的发展。

三、柳州市桑蚕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桑蚕生产,尽管已有很大发展,但目前还处于产业链的初级低端阶段,这除了缺乏政府的有效组织与引导外,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我市没有蚕种场,蚕种供应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广西共有23家蚕种场,广西五大产蚕区中只有柳州没有蚕种场,我市的蚕种主要依赖于来宾市蚕种场及外地各蚕种场供应。由于蚕种生产经营市场缺乏规范性监督管理,一些无证的私人商贩也参与销售,造成蚕种混杂,质量低劣。一些未经检验的蚕种经非正常渠道流入我市,极易引发病害,特别是给具有毁灭性的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带来安全隐患。尤其是,2005年上半年因为气候异常,温度变化大,造成广西蚕种减产20%左右,蚕种供应紧张,各市要求当地蚕种场优先供应当地,我市蚕种供应更是经历了严峻考验。

2、鲜茧收购市场不规范。

柳州市各县的鲜茧收购,目前基本上是开放式的。由于蚕茧收烘资格证由自治区经贸委发放,市经委没有专门的部门对收烘站进行监管,从而存在大量无证收烘站。质量监督管理局还没能进行蚕茧质量检测,其检测主要靠收购者的手感,收购质量极不稳定,蚕农往往在行情好时盲目追求产量,滥用蜕皮激素,甚至出售尚未化蛹的毛脚茧,造成总体质量下降。尤其是目前原料茧供不应求,缺口较大,如2005年全市产鲜茧1.74万吨,而加工能力达到2万多吨,很大一部分原料茧需从象州、宜州等外县调入,随着越来越多的缫丝企业进入广西,以及原企业生产线的不断上马,原料茧缺口还将继续扩大,激烈竞争在所难免。由于缺乏规范的监督管理,一些收购者往往违反行业自律公约,不按标准要求收购,一些收购者人为地炒作,使鲜茧价格波动大,也助长了蚕农滥用蜕皮激素、销售毛脚茧等现象发生,导致蚕茧质量下降。

3、种桑养蚕技术水平低,新技术推广缓慢。

我市蚕农组织化程度低,基本上仍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粗放生产方式,5亩以上的具有一定专业规模的养蚕户不多。蚕农投资少,桑园缺乏有效的防病防虫、除草、培肥管理,蚕房也因陋就简,多为住房改造而成,保温保湿通风条件差。由于投资少,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方格簇等一些先进实用技术、新蚕具得不到推广应用,一些养蚕户特别是新蚕户养蚕技术低,导致小蚕发育不齐,大蚕发病多,甚至养蚕失败。从2005年来看,按我市桑园投产面积19.1万亩计算,产鲜茧1.74万吨,平均每亩产茧91公斤,比全区100公斤的平均产量低,比排位第一的河池148公斤相差更大。

其次,我市桑蚕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也是影响我市桑蚕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按照发蚕种2000张需要一名技术人员算,全市去年发种48.3万张,约需专业技术人员240多人,但目前我市从事桑蚕业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只有161人,专业技术人员25人。即使是桑蚕生产大县的鹿寨县,4.6万多户种桑养蚕户,也仅有专业技术人员4名,柳城县2.2万户桑农,有专业技术人员11名(今年新进8名),市、县、乡、村、屯的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各县不得不通过培养大批的桑蚕示范户来带动蚕农生产,但仍然远远满足不了全县广大桑农的需求。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技术服务不到位,新技术推广非常缓慢,目前只达到10%。除此之外,也没有办法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2005年,融安县就发生了严重的桑瘿蚊为害,全县95%桑园受灾。

4、缺乏深加工,产业链短,蚕桑综合效益低。

目前我市蚕茧仅限于加工成生丝外销,处于产业初端阶段,尚无真丝、服装等深加工企业,产业链短,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我市缫丝企业缺乏与国际丝绸企业直接交易的能力,蚕茧、蚕丝上网交易还是空白,不能把握国际市场,蚕茧价格波动大,价起价落基本上是三年一轮回,极大地影响了桑蚕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从种桑到养蚕,从蚕茧到蚕丝,所产生的桑叶、桑皮、桑椹、桑枝、蚕蛹、蚕沙、蚕蛾以及蚕丝所能应用的多个领域的副产品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综合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四、意见和建议

1、尽快把我市桑蚕业作为支柱产业提上议事日程,成立组织机构,加强政府有效管理。

我市桑蚕业发展到今天,已具备了农业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基础和条件,但目前尚未成为支柱产业,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快把桑蚕业提上重要议程,从政策上、组织机构上,研究和解决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尽快成立桑蚕产业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挂任组长,办事机构设在市农业局,由市经委、农业局、科技局、质监局、工商局组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加强桑蚕发展的规划、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和政府的有效管理,规范蚕种及茧丝经营市场,特别是提高烘烤门槛,严把蚕茧质量关,同时健市、县、乡、村、屯的技术服务网络,推行标准化生产。

2、因地制宜,扩大我市桑种植面积。

我市蚕茧产量尽管排名全区第四,但缫丝生产是全区第一位,要把桑蚕业做成我市的支柱产业,除了努力改造低产园,提高单产外,必须有一定的面积做保证。建议按人均年增收1000元目标提出一个远景规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市建设成一个面积100万亩左右、年产鲜茧10万吨以上的桑蚕生产大市。根据全市现有耕地面积597万亩(其中优势产业中水稻207万亩,甘蔗128万亩,蔬菜124万亩,柑桔17万亩,桑蚕29.5万亩)的情况,土地上合理调整,是完全有余地的。但如何发展,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一刀切。我市桑蚕业的发展,鹿寨县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在全区也走在了前列。鹿寨县现有耕地面积71万多亩,规划发展成一个30万亩的桑蚕大县,是有条件的。做为支柱产业,桑蚕的产业链比甘蔗还要长,还更有发展后劲,只要把这个产业做大了,做足了,对地方经济举足轻重。提出发展100万亩桑蚕大市和30万亩桑蚕大县,不仅仅是一个口号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农民问题,没有一个目标,就没有一个发展的措施。

3、立即建立本市蚕、桑育种场。

目前,柳州年需蚕种约80万张,原来一直依赖于原柳州地区沙塘蚕种场,行政区划调整后,该蚕种场划入来宾市,其年生产能力30万张,尚不能满足来宾市年约90万张的需求,柳州桑蚕生产将立刻受到外地蚕种的制约,建立本市蚕种场迫在眉睫。建议第一步可以按30—40万张规模建设,今后再逐步扩大,蚕种场选址可在现已有基础的柳城县寨隆镇,建场资金采取市财政、县财政、缫丝企业等入股,按股份制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由于自治区有扶持扩大现有蚕种场的政策和计划,建场后可以争取自治区有关部门支持。同时也要尽快考虑我市桑的良种研究,有条件地建立桑育种场,加快良种研发和推广步伐。

4、加强人才培训工作。

桑蚕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技术人员做支撑,按照我市桑蚕生产发展趋势,今后应有专业技术人员400名以上,但我市现从事桑蚕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才25人,建议借鉴计划经济时期的定向培训方式,由县里或企业委托广西农业高等院校或柳州的高职院校开设桑蚕或茧丝加工专业,支付专业培训费,有计划地保送有志愿的高中毕业生进校学习,取得毕业资格后,回县或企业工作,县里或企业支付学习费用,保证安排工作,学员也保证回委托单位服务,甚至提供担保人。同时,也需要对其他各层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养蚕户、挡车工等第一线的生产操作人员,政府应组织其跟班学习,并以当地养蚕质量较好的农户为示范,制成技术光碟,发给农户作影视培训教材;对于小蚕共育户、科技示范户,则以县、乡为单位组织培训班;对于联系蚕农的技术人员和车间骨干,以县职校为阵地进行培训;对县、乡分管领导、有关管理部门领导和乡干部,要以政策、认识、管理、信息为主要内容,以会代班进行培训。

5、建立高产示范样板田。

目前我市桑田平均亩产鲜茧只有91公斤,与甘蔗等其它作物相比,比较效益不明显,而根据象州试验田表明,亩产鲜茧可达到300公斤,作为支柱产业,提高单产显得非常重要。建议政府建立几个示范样板村,财政给予全力支持,扶持其桑蚕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示范效应后,政府再脱钩,并以此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鹿寨县寨沙镇下寨屯、柳城县凤山镇茂林村群众种桑历史悠久、积极性高,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下寨屯还建立了生态种养模式,并获得了初步成功,可以做为示范样板村首选点。

6、狠抓蚕茧质量管理。

从种桑养蚕到茧丝加工,是一个紧密系统,任何一个环节都讲质量,但关键在原料。抓好蚕茧质量关,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在重点蚕区或几个相邻的自然村组织合作社或协会,由合作社或协会与干茧公司订立协议,干茧公司通过合作社或协会向蚕农供应蚕种实行零差价,并实行各种免费服务,有关农业服务费用由干茧公司消化。蚕农也要承诺不能交售毛脚茧,否则合作社或协会承担责任。二是干茧公司必须按《干壳量法》的国家标准进行仪评和定级收茧,实行优质优价,促使蚕农提高质量。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干茧公司的监督,对违规者实行重罚或取消收烘资格。干茧公司可以是民营独资,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股份制,财政、蚕农都可以参股,特别是鼓励加工企业参股。干茧公司与加工企业实行价格联动,因干茧质量提高所产生的生丝质量提高,其所带来的利润进行3:7分成,30%返还干茧公司,计算方法采用以订立协议前一年(2005年)为基数,各等级生丝提高量加权平均。三是对于联系养蚕户的的技术人员实行基本工资加效益工资制,以产量、质量、效益以及每张种产茧量核定其奖励数额,由干茧公司承担奖励,干茧公司资金不够的,可以进行财政补贴。

7、实施品牌战略。

我市部分龙头企业的蚕丝产品已注册了商标,如桂花牌洛清江牌梅花牌金茶花牌等商标,其中洛清江牌蚕丝产品获得2004年广西优质产品称号,汇利丰公司茧丝获得了国家优质产品,我市蚕丝业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创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确立柳州地方名牌,建议采取政府奖励的办法,开展创名牌的评选活动,从今年起,每年搞一次以企业为单位的质量评比,由科技、农业部门鉴定,政府奖励优秀者及其原料来源地的乡镇、合作社或协会,如果连续三年夺冠的,就可以确定为柳州市的地方名牌。第二步,再按相关规定程序申请广西名牌,并以此为依托,创驰名商标。

8、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桑蚕业生产综合效益。

桑蚕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桑椹、桑枝、蚕沙、蚕蛹、蚕蛾及蚕丝副产品,综合利用这些副产品,可以大大提高其附加值。例如,一亩桑田一年产生废桑枝约为2吨,据初步研究,将其粉碎做为食用菌培养基,一斤桑枝可以产出1斤蘑菇,扣除其它成本,亩增效益有可能超过4000元。而且桑枝种蘑菇,是在冬季,正是种桑淡季。同样,其它副产品,也可以通过高科技综合开发,充分利用,变废为宝。建议政府加大投资,进行研究。

9、延长桑蚕产业链,建立丝绸工业园及交易市场。

桑蚕业的发展,必须要延长产业链,发展后续工业,才能稳定蚕茧市场,提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鹿寨县根据自治区领导指示规划的中国南方(广西·柳州)丝绸工业园广西三协物流仓储交易中心已完成征地,正在规划建设,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古典(国际)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包括缫丝、捻线、织绸、印染、高尚家居丝绸装饰品的古典(鹿寨)有限公司已在鹿寨县签约落户,鹿寨县还引进了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创办了嘉兴市中丝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鹿寨分公司。根据鹿寨县现有的良好基础,在鹿寨县建立丝绸工业园是合适的。建立丝绸工业园,一要注意处理印染企业带来的污染问题,不要走江浙的老路;二要注意发展基础工业,为企业提供配套设备;三要注意将我市原有的纺织工业基础转换成丝绸加工业的优势。

 

 

 

                              市政协调研组

                             2006331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