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7——19日,朱润娟副主席率领我委部分政协委员,对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了考察。现将这次考察学习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市高新区基本情况
(一)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宁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1992年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功能规划为“一园四区”,即:科技工业园、中心区、农业生物工程示范区、保税仓储区、相思湖别墅区,建立了五个核心产业群,即:生物工程、制药、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机电一体化。聚集了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十几个国家2400多家企业。近几年来保持每年以30——50%的增长速度发展,2004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78亿元。2005年计划实施火炬项目130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50个,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0亿元,工业总产值180亿元,进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南宁高新区提出新的发展目标是:从2004年到2010年,按照“做大、做强、增速、提位”的要求,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广西知识密度最高、产业最为集中、人居和创业环境最好、以高科技产业为特色的新型的现代新区,努力实现三年翻一番、六年翻两番的目标。到2010年将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50亿元,工业总产值550亿元目标。
(二)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5月,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成为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的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与七星区合并后辖区面积97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2002年,全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4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3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的速度快速发展,2004年规模企业占桂林市总产值30%,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3%,成为桂林市最重要最有活力的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区拥有各类企业90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280多家,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1家,超亿元的企业11家,超5000万元企业20家。基本形成了电子与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环保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
二、两市高新区发展的特点
1、对外开放逐渐扩大。
南宁高新区在上海、深圳、广州、曼谷都建立了招商办事处,与国外的留学人员或外籍友好人士签订了代理招商协议,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目前已经有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高新区投资办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亿美元。桂林高新区每年外资到位金额都超过桂林市的三分之一,兴办三资企业数超过全市一半以上,美国、英国、法国、芬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客商都在桂林高新区举办了合资企业。桂林高新区已成为桂林市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辐射作用非常明显。
两市高新区注重以高新技术为载体,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现代新型工业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如南宁高新区生物工程及制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以及精细化工等,桂林高新区的琦集化工、三金药业等。
3、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南宁高新区累计开发新产品800余项。其中列入国家各类新产品计划150项,建立了两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两个市级技术开发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西俊龙公司的医用X射线机高频高压发生器、创世达公司的活性氧洗衣机、欧顶公司的数字化电子镇流器、广西博士通科工贸公司的水冷式直联水泵;南宁邕江制药厂研制的盐酸赖氨酸注射液,南宁安力泰药业公司的系列氨基酸;平方软件公司的“虚拟展览”技术、广西德意数码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税务申报系统等,这些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
桂林高新区280多家企业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66家;累计实施高新技术项目1000多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4项,自治区火炬计划项目118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342个,50%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全球唯一的产品7个和国内唯一的产品45个。
三、值得借鉴的几点经验:
1、大力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
“一区多园”发展战略,大大解决了高新区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如桂林高新区根据实际情况和产业功能规划,已初步形成信息产业园、苏桥园、铁山园、英才科技园、医药城二期、穿山科技园等高新区新园区发展格局,发展空间拓展了约9平方公里。
2、创立创新公共孵化服务平台。
每个高新区都有一个以上的企业孵化器,如何成功地创建和利用企业孵化器,是高新区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南宁高新区以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生物产业孵化园组成的孵化器群初具规模。累计孵化企业130多家,其中有20多家毕业并进行规模化生产。留学人员创业园现已吸引23名留学人员带入33个项目入园创业。软件园聚集了一批国内著名的软件公司和软件人才,如中科软件、上海必特等,集中了全广西60%以上的软件人才和产品,软件产业占据了广西半壁江山。大学科技园、生物产业孵化园已有一批项目入园。桂林高新区建立创业服务中心,招纳高科技创新人才。高新区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2.7万平方米功能完备的专业孵化基地,专门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企业孵化器在高新区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利用引进来的博士创业人才,组织有能力的高科技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如桂林高新区经过5年努力,已有7家企业开展了博士后科研工作,形成了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群体,这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为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的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自己的科研人才,是高新区发展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
4、政策优惠是吸引投资的重大筹码。
南宁、桂林高新区对于新办的高新企业,给予五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南宁高新区对于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环保型企业还实行只收税、不收费、减免土地出让金以及申请财政扶持等诸多政策优待。对于进高新区工作的博士、硕士生,分别一次性给予安家费补贴5万元和2万元。为了更好地吸引投资者,南宁高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关于对招商引资中介人员的奖励办法》、《南宁高新区科技工业园地价优惠的试行办法》、《南宁高新区内实行“无费区”试点的实施细则》、《鼓励留学人员创业的若干规定》等等。
四、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支持、关心是关键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支持、关心对高新区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高新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它不是一级政府,却要行使很多政府行政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里面很多问题和矛盾都必须依靠市委和市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来解决,必须由市领导来协调。如南宁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明确开发区管委会在开发区范围内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明确在开发区设立一级财政,在人才、项目等方面也采取了超常规的措施,确定了对开发区实行特区式封闭管理,开放式运行的管理体制。同时,高新区以及高新区招商进来的企业,在遇到困难时,市政府领导能出面热情帮助,诚心服务。
2、发展必须靠人才
高新区的成功创立,必须要有一批开拓创新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和一批任劳任怨的干部。南宁高新区创业初期,只有10来个人,在广西科学院租了一栋二层楼的几间房子办公。他们骑自行车上下班,跑有关部门、跑项目,付出了很多艰辛,其成功之初,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高新区的发展还必须靠高科技人才。目前,南宁高新区管委会员工本科以上学历占84.1%,研究生以上学历占45.5%。桂林高新区共有各类专门人才近12000名,其中博士38名,硕士293名,本科生3452名;有高级职称1364名,中级职称4273名,在国内同行业中已处于领先地位。人口总量仅占桂林市5%的高新区,聚集了全市30%的大专以上人才,创造了全市近30%的工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对桂林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两个高新区都制定了引进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还通过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内外学习,举办各种活动和办短期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3、对外开放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
只有大开放,才能实现大发展。只有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才能吸收外面丰富的营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2001年,南宁高新区感到招商引资后劲不足,经过充分调研分析后认为,只有走出南宁,走出广西,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南宁高新区主动出击,在上海、深圳、广州、曼谷设立招商办事处。通过设立办事处,拓宽了对外联络的渠道,扩大了信息来源,提高了南宁高新区的知名度,办事处每年都能吸引一批国内外项目落户高新区。
4、必须立足本地优势,营造“诚信”氛围。
高新区的发展,要立足本地优势,形成亮点和闪光点。对外招商必须拿出有特色的东西才能形成对外的吸引力。此外,招商引资最忌的是讲的跟做的不一样,写在纸上的跟实际不一样。南宁、桂林两个高新区管委会对外招商承诺的政策从不食言,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也正因为诚信,才能把外商“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柳州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2005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