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新闻 政协会议 领导讲话 委员风采 文学茶座  
  党派工商联 专委会工作 县区政协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柳州文史 委员博客 大 事 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 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柳州市桑蚕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07-10-30     

为了进一步了解桑蚕产业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组成了课题调研组,由梁樑副主席带队,深入到我市各县及周边市、县的蚕区和缫丝加工企业,对我市桑蚕生产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发展我市桑蚕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东桑西移”与广西桑蚕业发展概况

近年,国家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茧丝绸原料和原料初加工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西部大开发计划与“退耕还林”的环境保护政策,为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环境。广西农村的桑蚕生产更是一路飙升,成为甘蔗之后又一支柱产业,桑园面积不断扩大,蚕茧产量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统计,1993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26万亩,产茧量2.6万吨,排全国第9位。到2003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103万亩,发种260万张,产茧量8.7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8%,成为全国的产茧大省之一,仅次于江苏省,排全国第2位。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430日止,广西全区桑园面积为112.5万亩,同比增长7.8%。预计2004年广西全区投产桑园面积将达120万亩,发种280万张,增长10%,产茧量超过9万吨。我区宜桑地面积大,估计至少有200万亩耕地适宜种桑。

广西的蚕桑生产发展迅速,也推动了缫丝加工。广西的丝绸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快,缫丝规模从199110家缫丝企业3.38万绪,发展到2003年的33家企业8.3万绪。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不少主产区纷纷建立起各种规模的缫丝厂,江苏、浙江等地企业也利用技术、设备和资金等优势到我区租赁、扩建缫丝厂,2004年新增了2家缫丝企业,目前全自治区共有35家缫丝加工企业。随着东桑西移,缫丝加工业正逐步向西部转移。按照适度分散缫丝,集中发展丝织的要求,我区在桑蚕主产地,重点支持鹿寨、合浦、蒙山、宜州、环江、宾阳、横县、上林、忻城、柳城等县市发展蚕丝加工;利用柳州、南宁、桂林市现有纺织力量和基础,引进技术和资本,改组改造,发展丝绸纺织工业。培育年产值超亿元的蚕丝加工龙头企业3~5家。近期重点布局蒙山县缫丝厂生丝及丝绸加工、鹿寨县洛江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丝织加工和合浦常乐茧丝绸一体化技改的大型缫丝、丝织等3个蚕丝加工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3.32亿元,其中,20031.5亿元,20041.33亿元,20050.49亿元。2004年广西将新增301自动缫丝机38组,1.52万绪,生丝产量将超过4000吨。广西缫丝设备改良后,自动化程度将达到85%,超过全国65%的平均水平。到2005年全区蚕丝加工新增产值4.6亿元,新增税利0.87亿元,初步形成“种桑—养蚕—缫丝—丝织品加工”产业链。

二、柳州市桑蚕生产现状

据统计,全市桑园面积,20016.3万亩,200211.5万亩,200312.7万亩,2004年达到17.7万亩,呈逐年递增的良好发展势头。2003年和2004年我市的桑园面积分别占广西同期桑园面积的12%14%。我市桑园主要集中在鹿寨、柳城和柳江三个县,此外,融安、融水两县和城区也有部分桑园。全市鲜茧产量,20013500吨,20026700吨,20038100吨,2004年突破10000吨,达到10800吨,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03年和2004年我市的产茧量分别占全区同期产茧量的9.3%12%。蚕茧质量(全市平均数)一级品67.5%,二级品21.5%,三级品11%,其中柳城县、鹿寨县、融水县茧质量一级品均达80%以上,柳城县茧质量一级品达到92%

据了解,近年来,种桑养蚕每亩纯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最高的可达到1500/亩,蚕茧价格平均保持在6~7/斤左右,蚕茧价格与其他农作物比价一直比较高,对农民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我市鹿寨等县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促进桑蚕业的发展。

鹿寨县确立了“稳桑蔗、扩林果、壮畜牧、兴花卉”的农村农业发展思路,把桑蚕业生产列为重点培植的农业支柱产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努力打造,使桑蚕产业成为“全区第一、全国有名”的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县、乡每年安排百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培育良种桑苗、建立标准化桑园示范样板、推广先进的桑蚕生产技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全县桑蚕业得到迅猛发展。2003年鹿寨县桑园种植面积9.06万亩,养蚕农户4万多户,养蚕12.16万张,产鲜茧11.25万担,蚕茧销售纯收入5311万元,给农民带来纯收入总计136万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30元,同时还为当地创特产税154万元,使桑蚕成为鹿寨县继甘蔗、木材之后单项特产税超收百万元的项目,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004年鹿寨县扩建桑园1万亩,实现桑园总面积10万亩,完成春播“桂桑优12”、“桂桑优62”良种桑仔1000公斤,年养蚕12.6万张,产鲜茧5750吨。

近年来,鹿寨县寨沙镇因势利导,把种桑养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调动农民的种桑养蚕积极性,镇政府针对桑蚕业发展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如:连片开发达100亩者无偿送苗、对于新发展户进行适当的补贴等;建了25亩的育苗基地和100亩的桑园示范基地;结合全县“能人带动工程”,发挥经济能人的作用,让先富带动后富。板江村“双带支书”黄日善,家中有2个劳动力,种桑4亩,2004年上半年已养蚕514张可产茧450多公斤,收入8000多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掀起种桑养蚕的热潮,种桑面积由原来的300亩迅速增长到1200亩。龙播屯农民韦开来从2003年开始,在政府的引导下种桑3.5亩,2004年上半年共养蚕12张产茧400多公斤,收入7000多元。为解决好群众种桑养蚕的技术难题,该镇以举办技术培训班、设立技术咨询站点、出黑板报、发放资料、干部包片等形式扎扎实实做好技术跟踪服务。同时,作为新蚕区,该镇还经常组织蚕农到周边老蚕区如黄冕、龙江等镇参观学习。此外,为确保蚕种质量,该镇还严格蚕种、桑苗准入,加大对蚕种、桑苗市场的监管力度,真正地维护了蚕农的经济利益。由于政府引导工作做得好,现该镇桑园面积已由2000年的1500亩发展到10100亩,2004年上半年产鲜茧280吨,产值近450万元。预计2004年全年可养蚕12000张,产鲜茧480吨,创收750多万元,仅种桑养蚕一项该镇蚕农人均可增收约745元。

鹿寨县另一种桑养蚕大乡黄冕乡也制定了桑蚕发展的优惠政策:凡是连片种桑3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50元,50亩以上的补助 70元。全乡90%的农户都种桑养蚕,2003年全乡桑园面积2.67万亩,力争2004年突破3万亩,实现“人均一亩桑”目标。该乡山脚村厂底屯黄毓华农户两个劳动力种桑12亩,20041月至5月已养蚕210张,产茧400公斤,收入6500元;往年这家农户养8批蚕纯收入2.5万元。他家那两层共180平方米的新楼,家中添置的彩电、电话、摩托车等现代用品就是这几年靠养“蚕宝宝”得来的。

柳城县通过推进“公司+基地+农户”桑蚕产业化模式,全面实施“优茧工程”,调动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一是以大埔、凤山、寨隆、冲脉、马山为龙头,建设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实施规模经营。二是大力推广方格簇上簇、小蚕共育、小蚕集中饲养、桑枝埋条建园等先进技术和“大10”果叶两用等新品种,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共育小蚕300张,推广应用方格簇5万片。三是以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帮助该公司协调好与蚕农的关系,实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由公司对签订购销合同的养蚕户(桑蚕协会)按10/公斤的保护价收购鲜蚕,调动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2003年柳城县桑园面积达1.4万亩,养蚕户达7600多户,发放蚕种6.9万张,产鲜茧4.55万担,产值3094万元,农民种桑养蚕纯收入2379万元,全县农业人口种桑养蚕平均增收35元。2004年上半年,柳城县新增桑园面积8600亩,全县桑园面积2.26万亩,养蚕农户超过1万户,发放桑种400公斤,可扩种8000亩,共发放蚕种3.8万张,产鲜茧1520吨,实现产值2432万元,农民养蚕纯收入1870万元。桑园面积、发种量、产茧量、产值分别比2003年同期增长62.6%38.2%66.3%177.2%。柳城县确定了桑蚕发展规划,计划至2006年冬,利用3年时间新增桑园面积6.64万亩,全县桑园面积达8万亩以上,年产鲜茧24万担,产值15600万元,农民种桑养蚕纯收入11200万元,使桑蚕成为继甘蔗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柳城县冲脉镇2004年以来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对桑蚕业的投入,出台了优惠政策:凡是当年新种桑园的农户,每亩给予补助10元;对新种桑园的农户,桑蚕办做好技术跟踪服务,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对新种桑园面积达50亩以上的村屯,可以赊销给养蚕户桑苗、蚕具等物资,款项在农户交售鲜茧时分期收回。由于措施得力,冲脉镇2004年上半年新种桑园面积1506亩,比原有桑园面积总数2280亩增长了66%

柳江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发[2004]1号文件精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当前及今后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本县实际,制定落实一系列支农政策措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技术培训资金扶持桑蚕业发展,加大财政资金对桑蚕产业的扶持力度,2003年县财政投入资金40万,2004年计划扶持20万元,对桑蚕经营及加工企业的税收采取优惠政策,以汇利丰茧丝有限公司为龙头,扩大桑树种植面积,推动桑蚕业的发展。2004年该县计划扩种桑园1万亩,全县桑园面积达到2.2万亩,养蚕5.3万张,年产鲜茧1750吨,产值2450万元,桑蚕生产实现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2元。

为了提高桑蚕生产效益,柳江县针对实际情况,一是抓好技术培训。除了县农业局技术人员下到各乡镇、村屯开展培训外,还在里高、土博、流山三个乡镇探索聘请外地桑蚕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的办法,2004年还计划选送技术骨干和示范户到县外去培训。在里高镇建立全县蚕桑生产技术培训中心(该培训中心已于20044月底开班培训),建立培训、生产基地,对全县蚕农种桑养蚕技术进行系统的培训。仅里高镇20041月至5月已举办技术培训班30多期,培训农户400多人次。二是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大“小蚕共育”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在巩固已建小蚕共育100个点的基础上,从技术方面扶持发展新的小蚕共育点50个,以促进规模化蚕桑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做好桑蚕优良品种的推广,加大桑树埋条速成桑园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桑树埋条技术桑园1000亩以上,利用夏、冬伐桑枝埋条成园,节省桑园扩种成本。做好新品种桑苗的繁育工作,扩大“桂桑优12”、“桂桑优62”的种植面积,做好“桂蚕一号”的普及应用和“桂蚕二号”的试验示范工作。以里高、土博、流山、进德为重点发展乡镇,建设一批规模化连片种植桑园30亩以上规模小区,规范桑园病虫害及肥料管理,提高叶质和产量,并作为新品种高产栽培示范区。大力推广省力化饲养技术,进一步降低蚕农的蚕房设施投资成本,降低劳动强度,特别是省力化蚕台,可充分利用空间,节省蚕房,有利于提高蚕茧的单产和质量,要大力推广该项饲养技术,2004年计划推广省力化蚕台3000套。目前,柳江县已建立了小蚕共育点110个;桑园优良品种覆盖率有30%多;推广使用省力化蚕台500多套。

融安县桑蚕生产起始于1976年,20多年来,经历了茧丝发展的起起伏伏。2003年,全县共有桑园面积7697亩,养蚕14500张,产鲜茧507.5吨,折干茧195吨,产值609万元,单项农民人均收入23元,创农业特产税48万元。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融安县始终把桑蚕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全县14个乡镇都有农民种桑养蚕,养蚕农户达5700余户,桑蚕主产区分布在融江沿岸的长安、城东、浮石、潭头四个乡镇,千亩以上规模桑园有长安镇红卫村与城东乡竹子村片、浮石镇隘口村片和潭头乡培村河口片等3片。目前该县桑蚕生产的主攻方向是东部较贫困的石山地区,通过桑蚕项目的实施,解决当地农民增收和地方财政收入。2004年融安县争取全县桑园达面积到1.1万亩,再用3年时间实现全县桑园面积3~4万亩的目标。

       融水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山内竹茶牧,山外果蔗桑”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把种桑养蚕列为该县山外农村新的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鼓励、支持山外农民种桑养蚕,桑蚕生产得到稳步发展。2000年,全县桑园面积447亩,2001年达到5000亩,2002年突破10000亩。由于受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蚕茧价格下跌严重,许多农户毁园挖蔸改种其他作物,至2003年底,全县桑园面积仅存5100亩。2004年,融水县委县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力争桑苗、桑种良种率达到85%,建立县、乡、村三级高产桑园样板,带动全县桑蚕生产全面发展,充分发动种桑大户,吸引经济能人或公司,走连片化经营,逐步向规模化、公司化发展,形成种桑、养蚕、收购、烘茧加工、销售专业化,逐步引导桑农走向合理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桑园面积增加2000亩,力争到2004年底全县桑园面积达到7100亩,鲜茧产量增加48吨,增长18.5%,总产值增加73.8万元,实现全县种桑养蚕人均增收1.8元。

我市近几年桑园面积及蚕茧产量情况详见表一和表二(附后)。

柳州市桑蚕产业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7家,其中鹿寨县有4家,柳城县、柳江县、融安县各有1家。2003年我市共有自动缫丝生产线33组,2004年新增自动缫丝生产线15组,全市自动缫丝生产线总数达到48组,其中鹿寨县2004年新增9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全县自动缫丝生产线总数将达到26组,年干茧加工能力达2400吨,将成为全区最大的缫丝生产加工基地。柳城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和鹿寨洛江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鹿寨洛江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还是广西目前最大的民营桑蚕加工龙头企业,有15组蚕丝加工生产线。2003年洛江茧丝绸公司加工干茧800多吨(折鲜茧3000多吨),生产白厂丝224吨,副产品300吨,产值达到4200多万元,向国家上缴税金120多万元;柳城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2004年上半年加工干茧550吨,产值达2560万元,上缴利税160万元,这两家企业都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现今分别带动了14300多户和5000多户农民种桑养蚕。柳城鹏鑫源茧丝绸公司、鹿寨洛江茧丝绸公司还分别为自己的茧丝产品注册了“桂花”牌和“洛清江”牌商标。

我市茧丝加工、收购及销售情况详见表三和表四(附后)。

三、柳州市桑蚕生产存在的问题

我市桑蚕生产业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蚕种供应不足,蚕种市场较为混乱,蚕种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我市桑蚕生产持续健康发展;蚕茧收烘秩序较为混乱,蚕农与工厂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关系,蚕农利益保障不稳定;缫丝加工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低、缺乏竞争力;技术培训资金缺乏,技术力量薄弱,不能满足桑蚕生产的需要等。

1、桑园规范管理问题。我市种桑以“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为主要桑种,养蚕以“桂蚕一号”和“桂蚕二号”为主要蚕种。虽然全市目前桑园面积达到13万多亩,但规模连片种植桑园少,零星分散,不少桑园夹杂种有其他农作物(如水稻等),因此时有农药中毒现象发生。

2、蚕种规范管理问题。蚕种虽然统一由各县蚕业办经营,但由于管理不到位,蚕种经营秩序比较混乱,无证无照种贩非法经营活动比较频繁,造成严重后果:一方面,影响蚕种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蚕茧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给蚕区蚕病疫情的控制带来隐患,造成蚕农重大损失。部分蚕农从游商小贩那里购买蚕种,每张蚕种不但比从蚕业站(办)购买的蚕卵多, 而且还便宜2~3元左右,似乎赚了。殊不知这些蚕种大部分出自一些小蚕种场,国家规定每张蚕种的良卵数为25000±500/张,蚕卵过多会导致采叶量不足,蚕座过密易发病等,从而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此外,一些蚕种没有经过严格的检疫检验,部分蚕种带有微粒子病毒,会发生微粒子病即俗称的“脓病”,造成蚕大批死亡,有时甚至在整个蚕区爆发成灾,使养蚕户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以一张蚕种收茧35公斤,每公斤以15元计算,每张可以收入525元,如果发生微粒子病可能会造成绝收,真是捡了芝麻丢西瓜。柳城县凤山镇的孟村、坪上等村的蚕农,前两年由于没有从正规渠道购买蚕种,曾经发生过微粒子病,蚕农全年颗粒无收,损失惨重。

3、鲜茧收购规范管理问题。我市各县鲜茧收购基本实行放开收购,虽然方便了蚕农出售鲜蚕,但是随着市场行情的趋好和管理上的不够规范,不少无证经营的商贩加入到收购鲜茧的行列中,违反行业自律公约,没有按行业标准要求收烘鲜茧,收购毛脚茧、过潮茧,压级压价,没有体现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价格政策,人为的炒作使鲜茧价格波动大,助长了蚕农泛滥使用蜕皮激素,一些蚕农将尚未化蛹的毛脚茧采下来卖,这样的茧因质量不高收购价低,人为地造成自己的损失,更损害了自身的声誉。春茧一般在上簇后第5~6天,夏秋茧在上簇后第4~5天可以采茧,采茧时应做到先上先采,分批采茧,不采毛脚茧。只有鲜茧产量和质量上去了,才能引来更多的老板来投资建厂,共同把桑蚕产业做大做强,蚕农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4、专业技术缺乏。我市桑蚕生产技术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技术培训资金缺乏,不能及时有效地向广大蚕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养蚕方面的技术培训、指导工作跟不上,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桑蚕生产的需要。鹿寨县龙江乡全乡共有2500多户养蚕户,目前仅配备有5名桑蚕技术人员,平均每500户养蚕户才有1名技术人员,桑蚕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柳城县共有养蚕户7600多户,但是全县只有8名桑蚕技术人员,其中有5名是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仅3名,根本满足不了全县广大桑农的生产需求。该县2004年计划引进4~5名桑蚕技术人员。

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市的蚕茧质量相对于江苏、浙江一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了解,我市蚕茧单茧丝长平均在800~1000米,要比江浙的短200~300米;茧丝质量为3A级(柳城鹏鑫源茧丝绸公司、鹿寨洛江茧丝绸公司和融安桂华茧丝绸公司生产的白厂丝品质达到了4A-5A级),要比江浙的差一、二个档次。

5、深加工缺乏。丝绸加工业是广西茧丝绸行业的薄弱环节,广西缫丝企业只能消耗三分之一蚕茧,三分之二的蚕茧提供给浙江和广东等地。据测算,一公斤左右的蚕茧与其制成的丝绸睡衣相比,价差达20倍以上。目前,浙江省丝绸年出口额达20多亿美元,比2003年广西全区外贸出口总额19.7亿美元还多,2004年广东省丝绸公司预计出口额为13亿美元。而2003年广西丝绸产品出口仅为1786万美元,与上述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从近几年缫丝加工情况看,我市缫丝实际加工量均未达到原加工能力的水平,供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市原有的缫丝加工龙头企业这几年都相继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但多数规模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自身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国内外丝绸市场出现大的震荡,种桑养蚕农户的收入恐怕就难有保障。因此,在大力发展丝绸加工业方面,我们不仅求“大”更要求“强”。此外缫丝加工企业内部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厂房照明、透气性能差,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等,应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以人为本,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通风排气,管理更加人性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四、思路和建议

“东桑西移”是大势所趋,已成定局,我们应主动承接,积极应对。我们建议我市茧丝绸的发展努力方向应该是:由现在的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产业发展;由分散型向集约化发展;由独立经营型向合作型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由原料生产经营向深加工方向发展。短期内把茧丝生产作为我市农业产业调整和发展的重要思路,从而把我市茧丝绸业推向新的台阶。

(一)继续贯彻“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蚕桑生产方针,加强宏观调控,规范行业的管理。在市农业局成立我市桑蚕生产管理专门机构,负责桑蚕生产的规划、管理等工作,加强领导,做好协调、指导等服务工作。一方面,充分发挥茧协办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对现有桑蚕种养区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农民的种养水平等,进行区域分类,确定各县(区)不同的实施计划,以调优为目标,认真抓好增质补量。通过正确引导,加强对蚕种生产经营管理以及蚕茧收烘许可证和缫丝准产证的管理,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护蚕桑业利益,避免收烘无序进行、盲目种养、盲目扩张缫丝加工能力,促使我市桑蚕生产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尽快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企业和农户的法律意识,强化“诚信、品牌”的经营理念,支持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并兑现合同。行业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规范经营行为,坚持对内服务、对外公平竞争、合法经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积累、分配制度,把增加会员收入作为首要任务。

(二)整合、开发、利用我市现有蚕种站资源,建立柳州市桑蚕种繁育基地,实施基地建设。现有的一个蚕种场在沙塘,隶属于来宾市管理,不利于我市蚕种市场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柳城县寨隆蚕种站具有生产蚕种的基础,现有土地120亩和养蚕制种技术熟练工人11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生产蚕种5000多张,加上柳城县农业局有多名桑蚕专业技术骨干,具备蚕种场的自行设计建造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可以整合、开发这些现有蚕种站资源,建立一个集蚕种繁育、试验、示范及技术培训等多功能服务为一体的蚕种繁育基地,为我市桑蚕产业化经营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

国家茧丝办、丝绸总公司计划在广西建立一个类似白糖市场那样的茧丝期货市场,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市桑蚕大市的优势,据理力争,争取把这个茧丝期货市场建在柳州。另外,广西拟建一个丝绸服装基地,我们也建议把它设在柳州,从而进一步带动柳州市桑蚕产业的发展。

(三)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茧丝产业化经营模式,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的道路,实施扶优工程,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在宏观管理上要加强对茧丝绸行业的农业、工业、贸易等方面的协调,制定发展规划,使农工贸顺畅衔接,协调发展。在微观企业经营上,力推“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密切双方的利益关系。农村可以成立起农民高度自治的组织,作为一个承接载体,在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约定生产品种、产品价格等。

(四)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经济桑园为重点,走质与量并重,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大市场发展道路。我市蚕桑生产条件已经具备,生产方式已由过去的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蚕桑基地的条件已成熟。应加快步伐,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的缫丝加工企业,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蚕桑基地,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丝绸加工业的投入,包括财政支持、技改资金等,加快技术改造,改造落后缫丝设备,提高生丝品质,创名优品牌,促出口创汇。我市7家缫丝加工企业中,只有融安桂华茧丝绸公司是国有控股企业,其他6家均为民营企业,它们除自己投入一些资金外,就靠贷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体系还不健全,民营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在生产上,这些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政府的贴息是在贷了款以后才有贴息的,因此,要切实解决好民营缫丝加工企业贷款难的实际问题,应协调、处理好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建议将贷款贴息改成项目贴息。

(五)积极推广种养技术,提升蚕桑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茧丝质量。首先,大力推广使用优良种苗,推广科学种养技术,提高蚕茧质量。其次,要加大对桑农大户的扶持力度,采取政府贴息贷款或小额贷款,扶持桑农。种桑养蚕前期投资比较大。据了解,1亩桑园需要投入资金大约500元(含苗木、肥料等),还要建蚕房,前期投资比养猪、种甘蔗还要大。我区一些市、县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宜州市为鼓励农民种桑养蚕,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给予蚕农小额贷款,财政贴息;鼓励连片种植,规模化生产,凡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每亩由财政补助50元;蚕农建蚕房用地按临时生产地给予优先审批等。蒙山县委、县政府狠抓县缫丝厂内部管理和技改,及时启动鲜茧最低收购保护价措施,从2003年开始实行每公斤蚕茧10元的最低保护价,把最大限度的利润空间让给蚕农。为发展桑蚕生产,该县建立了种苗培育、种植、病虫害防治、桑叶采收、养蚕、蚕茧采收和出售、加工等标准化生产体系,蚕茧质量和产量都提升了一个档次。融安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在蚕农卖蚕茧时,公司发放登记册,将蚕茧的数量、价格等实行登记,如果当时收购的蚕茧价格低于合同价格,公司将给予价格补差,蚕农到公司购买其他药品等,公司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建议市政府每年从财政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建立连片规模桑蚕示范基地和桑蚕种养技术服务经费。与农民结成牢固联盟是企业发展最可靠的基础。缫丝加工龙头企业要树立互利互惠、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通过提供生产基金或预付定金、优惠供应良种、赊销生产资料等方式,采取按市场价向桑农赊桑苗、蚕具、蚕药、肥料等物资,赊销款项在收购蚕茧时再逐批收回的办法,解决农民前期缺少资金投入的问题。

(六)加快桑蚕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蚕桑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采取奖励激励措施,激活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技术服务网络,完善服务体系,做好桑蚕生产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农业技术部门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不定期地组织桑农进行种桑养蚕技术培训,提高桑农整体劳动技能,提升种桑养蚕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增加农民收入。为解决好群众种桑养蚕的技术难题,柳城县对所有的乡镇干部都进行技术培训。针对桑蚕生产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柳江县在认真抓好蚕农的技术培训的同时,还高薪聘请了南宁、柳城等外地的养蚕能手,全程指导蚕农的生产。建议尽快恢复广西大学农学院桑蚕专业的招生。广西大学农学院的桑蚕专业,开始于1978年招生,1996年停招,共培养了约600名专业人才。目前我区的桑蚕研究骨干和技术推广骨干,绝大多数都是农学院培养出来的。根据我区桑蚕业的发展形势,应尽快恢复广西大学桑蚕专业的招生,为我区培养出更多的桑蚕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更好地为我区桑蚕业的发展服务。

(七)根据减免农业税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发展桑蚕业。从县财政或在自愿原则下企业拨出专项资金奖励县乡有关单位和人员,调动干部群众发展桑蚕业的积极性。

 

柳州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民盟柳州市委员会

200411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