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融水县政协反映,融水县红水乡高文、振民两村将近8000名群众长期饮水困难。两村群众奋斗了三十多年,仍然没有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为此,我委于2005年9月27-28日,到该村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两村人畜饮水基本情况 高文村和振民村是红水乡人口最多的村,高文村800多户4000多人,振民村780多户3800多人,两村共计1580户7800多人,均为苗族,据有关资料显示,高文村为中国第二大苗族村寨。红水乡位于融水县北部,距县城85公里。高文村离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振民村离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两村处在高山丛岭之中,相距5公里。由于苗族历史习性,两村群众居住在海拔500多米高的同一条山梁上,据当地老人说,此处苗族集居有着过百年的历史。高文、振民村取水习惯均是靠山腰或山脚下几口小井,离住宅垂直距离100-400米不等。 在高文村我们看到,所谓的几口小井,实际就是从山糟沟里渗出来的少量自流水源,主要靠村边的十分有限的水源林自然补给。井口如同一个水缸大小,深不到半米,取水稍不注意,都有可能把水搅浑。据村民反映,到了雨季,井水浑浊,但由于没有别的水源选择,群众只能饮用这些浑浊水。而到了旱季,水源枯竭稀少,每个村几百户群众为了取水,常常半夜三更爬起来挑水,有时甚至排队一个多小时才能取到一担水。取水如此困难,杀一头猪仅用两桶水,一盆水反复多次使用就不奇怪了。 我们得到一份红水乡政府《关于请求解决我乡振民、高文两村人畜饮水项目的请示》文件。由于饮水困难已给两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不仅卫生状况堪忧,极大地影响着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如果吊脚楼村寨失火,根本无水用于救火,还由于缺水,两村基本上没有多少农业,2004年人均收入不足900元,生活极其艰难。多年以来,流传着一句民谣极其形象地说明了高文村用水的困难艰辛:“松同瓮中有水流,无法引进高文村。有妹莫嫁高文村,高文挑水上天门”(松同瓮系地名,离高文村约4公里)。“高文滴水贵如油,一水多用家家愁”。缺水已严重影响到该两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二、两村为水奋斗的历史 为了解决用水困难问题,高文、振民两村群众几代人都在努力奋斗。从73年开始,高文村组织了36名村民,从上游4公里处的松同瓮小溪引水,用了8年时间,打通了一条800多米的隧道,并自筹资金4万多元,接通了1700多米的水管,在山岭上砌筑了120立方的蓄水池。但由于资金问题,从隧道到村边尚差约3000米管道未能接 通,该项引水工程直到现在也没有完成,可谓望眼欲穿。 融水县划归柳州市管辖后,2003年,乡里又组织人员与高文、振民两村群众共同研究,拟出计划,在离高文村10公里处的水源“务派收”(地名)小溪砌筑堤坝,修建水库,再引水到高文、振民两村。核算工程总投资76·5万元,并向融水县请示拨款。但由于县、乡两级财政困难,该工程仍然是“纸上谈兵”。
三、情况分析 1、两个苗族村寨传统取水方法已远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首先是量的不足,人居住山梁山顶,取水在山脚或半山腰,过去得益于水源林的充足,人口比较少,还能基本满足饮用。随着水源林的老化和被砍伐,水源将逐渐减少,甚至断流。其次是水质差。人居在上,取水在下,汇聚的水除水源林自然补给外,长久以往人居生活用水同时汇聚,因此,现在的“泉水”都是那么浑浊,水质很差。2、高文村七十年代的引水工程,现在的水源极不充分。我们沿着高文村引水工程铺设的管道需经过的崎岖山道,察看八年奋斗打出的800多米隧道,一直走到筑坝堵水的松同瓮源头,只见蓄水池内半池水,流量几乎为零。水坝所拦截的两条山谷,一片杂草丛生。十五年前,乡亲们下大决心打洞筑坝,应该说当时植被特别好,水源林比较茂盛,自流水量一定比较充分。现在正值枯水季节,已看不到一棵水源林,小溪已成为无源之水,无以补给。只有待到雨季才可能给予补给。
3、望水兴叹无可奈何。乡亲们八年打造的引水工程,可以看出苗家兄弟对水的渴望和找水的决心。无奈水源遥远,引水工程量大,力不从心,望水兴叹。
四、几点建议 解放五十多年来,党和政府在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上做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像高文、振民村集居在一起的山区苗族群众吃不上水,这个严峻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必须要使山区广大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水、电、路,是困扰山区群众生活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今,山区电解决了,路也在逐渐解决,人畜饮水就更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点出发,人畜饮水也更应是首要问题,解决两村人畜饮水,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义不容辞。建议:1、派出专家,认真论证,切实解决两村饮水难问题。根据我们这次与县水电局技术人员到现场察看,认为高文村上游4公里处的松同瓮水源不充分,即使将4000多米管道接通,也只能部分解决高文村饮水问题,枯水季节仍然无水可取,更不用说满足两村用水。红水乡政府提出,在地处高文村上游10公里处的务派收,有一条比较大的山溪,可以筑坝修建水库。据工程测算,坝高约6-8米,宽约10-12米,回水约60米,可常年蓄水约2000立方,该库地势低于高文约100米,需加装一级提升泵,再用直径250mm 的水管接通到高文、振 民两村,水管总长约20000米,每村再砌一个200立方左右的蓄水池,整个引水工程总共投资约需76·5万元。从蓄水池到各家的支路,由各自负担。我们建议组成专家组进行论证工作,寻找可靠水源,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2、建设水柜、部分解决饮水问题。选择有利的地点,建设多处较大容积的水柜,雨季接蓄雨水,同时与自流水源连接,能保持相当用水量,部分解决饮用水源。
3、调整林种结构,多种阔叶林,营造水源林,逐步恢复自然生态,用15-20年时间解决水源林,由政府无偿提供树苗。
4、财政专项拨款,解决两村饮水工程资金。建议市政府尽快把高文、振民两村人畜饮水工程作为一件为民办实事的基本工程列入财政预算,解决大部分资金,由市、县两级水利部门负责,协调三个定点扶贫单位(市财政局、市城投公司、市商业银行)支持一点,共同努力,切实解决好两个苗族村群众的用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