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把扶贫开发事业推向新阶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推动我市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市政协组成调研组就我市近年来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全面开展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特别是新近成为柳州市一部分的融水、三江、融安、鹿寨等北部四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调研。2003年元月7日至11日,调研组一行5人到融水县、三江县、融安县调研,所到之处,听取了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并座谈交流。期间,调研组还深入到融水县白云乡瑶口村、三江县林溪乡水团村与乡村领导和干部进行座谈,还走访和慰问了部分特困户。元月17日调研组在鹿寨县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市扶贫办、鹿寨县政府、县政协,柳江县和柳城县政协的领导及各县扶贫办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市政协盛大新、梁木梁副主席也到会指导。通过调研,调研组对我市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为我市及六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而感到高兴和深受鼓舞的同时,也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繁重,需要长期艰苦努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的显著成效和面临的形势 从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市及六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工作的战略部署,坚持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作为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主要目标,精心规划和组织,团结和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立足自身努力,借助外界帮扶,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资源,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扶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县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农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也在减少和明显降低。1998年以来,各县先后开展的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大会战和解决人畜饮水工程、修建地头水柜、推广建设沼气池等,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较好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如被列为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融水县,“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建成人畜饮水工程86处,地头水柜2040座,解决了86个村屯4·98万人和4·3万头牲畜的饮水难问题,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工程顺利完成,650个村屯35万人受益,使农村用电难的问题得到初步改善;建成四级公路9条110·4公里、村级公路11条62·8公里,正在修建的村级道路125条1116·4公里,交通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196个行政村的广播电视设备安装完毕,基本解决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该县通过“八七”扶贫攻坚,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全县贫困人口从1994年的11·36万人减少到2001年的5·3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0年的1085元增长到2002年的1380元。 我市及各县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很大成绩,为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完成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的对象、重点、标准及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的要求,我市及各县要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据有关部门介绍,在我市辖的六县中,属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按照自治区统一制定的贫困标准,人均收入在1100元以下的贫困村我市有297个,占全市1100个村居)委会的27%,贫困人口达63·46万人。这些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资源和土地资源贫乏的石山地区、边远地区和干旱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科教落后、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慢、贫困程度深,是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即使是一些初步解决温饱的村屯和低收入人口,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标准不高,基础不牢,收入不稳定,往往是丰年温饱,遇灾返贫,巩固和提高的任务也很艰巨。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任重道远。
二、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开展多年的扶贫攻坚中,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形势不容乐观,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解决温饱水平低,返贫弹性大 从调研中了解到,我市有自治区确定的贫困村297个,其中有258个贫困村集中在融水、三江、融安三个县,占全市贫困村总数的86·9%。三江县有区定贫困村96个,占全县166个村民委的57·8%,全县贫困人口17·11万人,占全县人口34·22万人的50%;在全县贫困人口中,绝对贫困人口3·42万人,初步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13·69万人,由于贫困面广,低收入人口比重大,给该县扶贫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由于我市的贫困村大都分布在边远的石山地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相当部分的贫困人口仍是靠天吃饭,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脆弱。如三江县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山高坡陡的少数民族村寨,人多面广,经济底于薄,脱贫标准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极易出现返贫现象。2000年该县遭受“6·21”特大洪涝灾害,全县8个乡成重灾区,特重灾人口达3·13万人,加上当年发生11起村寨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大批受灾农户直接返贫。据统计,该县当年解决温饱人口是2·29万人,而因灾返贫人口达3·6万人,致使贫困人口比上年有所上升,扶贫任务更加繁重。在当地流传“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说法,因此,下大力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二)基础设施落后,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仍未得到根本 改善“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市各县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建设标准较低,在贫困地区尤其突出。融水县有21个乡镇,在县乡公路建设中,仅有4个乡镇通柏油路,其余17个乡镇的公路都未达到国家认定的四级泥结碎石路标准。该县有196个行政村,尚有150个村未通四级公路,交通不便给全县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带来许多困难。另外,融水县至今仍有15·25万人的农村人口尚未解决饮水难的问题。如该县红水乡高文村是一个拥有3000多人口,700多户人家的大村屯,是中国的第二大苗族村寨。由于历史的原因,该村住居在山岭中,居民饮用水相当困难。70年代,为解决饮水问题,村民们在无任何现代工具条件下,仅凭一股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了8年的时间,开通了一条500多米长的遂道,把隔了一座山的水引来使用。80年代中期,上级部门拨款和村民集资,修建了该村的人畜饮水工程。近年来,该饮水工程因年久失修,群众饮用水再次成为困难。特别是700多户的苗族村寨,皆为木楼,由于缺少水源,竟然没有一个防火水池,一旦火灾,后果不堪设想。解决高文村群众饮水难问题,正是迫在眉睫。融安县的大石山地区群众饮水卫生条件还没有得到改善,全县仍有4.25万人饮水困 难。该县目前仍有5个行政村116个自然村屯不通电、农村用电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尚未形成,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贫困地区由于受生产条件和市场信息的制约,大多数尚未形成能覆盖农民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贫困山区的农民群众收入来源单一,解决温饱的途径主要是靠外出打工等临时性措施。如融安县以桑蚕、脐橙、板粟、金桔、罗汉果、甘蔗、小洲头菜、竹木等为产业,规模不大,覆盖农户面小,没有形成本县特色产业和品牌。另外,据融水县有关部门反映,该县山区农村经济收入对林业依赖性强,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后,原林区的林农和国有林场职工的传统收入渠道被切断,由于新的生产门路尚未形成,林农等群众因减少收入,已有近3·8万人返贫。因此,加快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全面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巩固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
(四)生态失衡,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山区森林的大量砍伐,使原生植被遭严重破坏,自然植被骤减,造成荒山荒坡增多,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严重失衡。这既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贫困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虽然通过实施绿化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山区沙石漠化,水土流失及河流污染得到一定的遏制,但要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改善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遏制沙石漠化,任务还十分艰巨。 (五)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素质偏低 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融安县农村虽然有135个医疗点,但医疗设备非常简陋,医务人员缺乏且素质较低,贫困群众就医难问题仍很突出。融水县2000年底,全县198个村小学校舍面积16·58万平方米,其中属于危房的有5·56万平方米,占全部校舍面积的33·53%。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该县辍学的学生逐年增多。全县2000年小学入学率为93·5%,小学完成率为86·68%,初中入学率为43·3%,初中完成率为35·5%,青壮年文盲率为4·9%。大部分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较低。据统计,该县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仅占农村农民的17·62%,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素质得不到提高,是贫困的根源所在。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为推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针对我市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存在的困难,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要求,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是以往扶贫开发的继续和发展,是在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正在向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迈进的背景下进行的。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要以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为基础,以贫困村为重点,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改善贫困村屯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要内容开展工作。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准确把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明确工作重点、对象和内容,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二)精心组织,制定好扶贫开发总体规划 制定柳州市的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必须在包括柳州市和六县这个大柳州的总体发展规划范围内进行。要结合六县各自的资源优势如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等优势,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贫困状况等实际情况,在大柳州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和规划,避免在区域内产业趋同和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从而发挥各县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气候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稳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使扶贫开发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得到有机的结合。因此,建议政府组织包括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水产业、旅游、交通、环保、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的专家对六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六县的扶贫开发项目进行综合的评估,为编制我市扶贫开发总体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意见。使总体规划成为我市各部门和单位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搞好科技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素质。这是多年来通过实践证明的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验总结。因此,要把科技扶贫作为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温饱的重要工作来抓。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抓好对县、乡、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技培训,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的重点放在贫困户上,争取每户至少有1名科技明白人,能掌握2-3门农业实用技术。融水县白云乡在中小学校开设农业实用技术课的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二是要做好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等单位的优势和专业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抓住农民普遍关心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重点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运用。三是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这是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的第一线主力军,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是抓好科技进步的基础保障。四是要搞好科技示范。要结合实际,发展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五是针对劳务输出的市场需要进行培训,提高外出务工者的技能,适应广东、浙江等劳务市场的需要,通过劳务输出扶贫。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稳定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搞好社会扶贫,形成扶贫攻坚合力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既要靠贫困乡村自身努力,也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要举全社会之力,攻克贫困之坚。建议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充分借助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和企业对口帮扶,利用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实现企业项目扶贫,扩大对外招商引资范围,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二是要加大市县各级部门的帮扶力度,对攻坚难度较大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要增加帮扶力量,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成效。三是要抓好我市非贫困县(区)及乡镇的对口帮扶工作,扩大帮扶范围,制定长远帮扶规划,加强工作和领导能力强的干部交流,以便指导和带动贫困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开展。四是加大社会帮扶助学力度,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帮助贫困地区辍学儿童上学,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五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实现温饱,迈向小康。 (五)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融水、三江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及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扶贫,如整合现有财力,优先建好旅游线路各点的基础设施(水、电、路及相关服务设施),多设计一些参与型旅游项目,增加旅客滞留时间和消费项目,也可将三江、融水的侗族、苗族少数民族表演队组织起来,向外地旅游景点输出演出队伍,柳州市的工会组织在组织会员活动时,也可有意识地到三江、融水等旅游景点活动。二是充分利用三江、融水等县的可耕种山地开展绿色扶贫,三江、融水的绿色资源及山地资源要充分加以利用,将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如开展森林旅游,在林地养土鸡,在山坡上养黄牛,利用山地种八角、茶叶等经济作物,毛竹不受砍伐指标限制,又有相当的经济效益,还可加工竹制品,可适当发展。三是开展水电扶贫,即利用三江、融水丰富的水力资源,引资建水电站,在建水电站的同时,引资建高能耗的工厂,水电站的电可高于上网电价售给专户,高能耗的厂也能得到低于电网供电价格的能源,财政又能有新的财源,实现“三赢”。四是充分利用贫困县的劳动力资源,实施劳务输出扶贫和小作坊加工扶贫,要建立有权威的劳务中介服务机构,通过财政适当支持对务工者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如培训保姆、电工、泥水工、餐馆服务员等,在务工者的择业等方面进行优质服务,也可寻找一些可让千家万户利用晚上或农闲开展加工(如三江独峒的宝石加工)的项目,增加贫困地区的农民非农收入来源。五是充分保护侗寨、苗寨的民族建筑特色资源,开展消防扶贫。侗寨苗寨是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的明珠之一,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但由于木楼易着火,一旦有火灾就立即返贫,消防扶贫刻不容缓,建议由市、县财政出一点,群众出一点,立即对苗寨、侗寨、瑶寨的木楼供电线路进行符合消防安全的改造,并在寨口建公用水池,平时饮用,遇火灾可救火,要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扶贫形式(即消防扶贫)列入领导的议事日程。 (六)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 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用足用好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本地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尽快制定我们的开发项目,特别是在生态农业开发、水利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争取多种项目纳入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支持计划。市委、市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贫困地区以更大的倾斜,建议给贫困县项目的前期资金予以支持,使其有更多的扶贫项目,注入更多的活力,使更多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要鼓励贫困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要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来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在这方面区内外有许多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如国家实施保护生态林和退耕还林等措施后,一些地区将荒山荒岭让当地农民和群众承包开发,既绿化了荒山,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些做法值得我市各县林区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