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新闻 政协会议 领导讲话 委员风采 文学茶座  
  党派工商联 专委会工作 县区政协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柳州文史 委员博客 大 事 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 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关于发展我市桑蚕业生产及其丝绸深加工考察报告
2007-06-08     


    为了进一步探索我市桑蚕业生产,研究其后续工业的发展,在前期已对我市桑蚕业发展情况提出调研报告的基础上,2006年5月25-31日,市政协蒋纯基主席、朱润娟副主席率队对素有“世界丝绸之都”称誉的杭州市和具有“丝绸之府”称誉的嘉兴市进行了考察,并实地参观学习了杭州中国丝绸城、杭州纺织机械厂、万事利集团、嘉兴华芝集团、春蕾集闭、精鹰绢纺公司等企业。通过对两市茧丝绸深加工情况的考察学习,结合我市桑蚕业现状,现提出发展我市桑蚕丝后续工业的一些浅见,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一、杭州、嘉兴桑蚕丝深加工的基本情况
    (一)东西部桑蚕发展趋势
    从考察中我们了解到,东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蚕桑生产己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现象,例如,嘉兴市的桐乡市(县级市),蚕茧产量由2004年50万担,下降到2005年的30万担。2005年,浙江、江苏等东部四省份蚕茧产量为24·19万吨,占全国的41·2%,比2000年下降了12个百公点,相反,广西、云南、江西2005年蚕茧产量分别是2000年的4·7倍、1·8倍和1·6倍,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47·5%,上升到2005年的54·3%,广西桑蚕茧产量2005年首次取代了历年第一的江苏、浙江,跃居全国第一。由于种桑养蚕受着土地、劳动力的制约和成本效益的制约,从发达地区向非发达地区转移、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杭州市蚕茧丝深加工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杭州市丝绸产业(不含丝绸服装,下同)呈稳步增长态势,出口保持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杭州市从事丝绸产业的企业共有20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4·45亿元(全省693·8亿元,全国1329亿元),工业增加值15·8亿元,其中缫丝加工企业19家,产值5·55亿元,绢纺和丝织加工129家,产值37·36亿元,丝印染精加工34家,产值15·93亿元,丝针织品及编织品企业26家,产值15·61亿元。从业人员年均3·13万人(全省20·78万人,全国53·8万人)。
    从技术装备上,杭州市缫丝企业中,除一家有部分立缫设备外,其余都采用自动缫丝机生产;丝织企业多以有梭织机为主,目前金富春、达利、万事利等几家拥有较先进的剑杆、片梭织机;杭州的印染加工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喜得宝、达利、丝得利、华泰等都拥有引进的国际同类较先进的印花设备,但印染料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针织企业基本上以手动和半手动横机为主,电脑横机拥有率较低。
    杭州市还拥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家,市级技术研发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在仿真彩色织造、交织弹力面料、真丝绸印染、丝绸数字艺术等方面,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并在家纺、化妆品、食品饮料、工业用材等方面的产品开发上均有所突破,成了开发丝绸潜在市场的主力军。

    二、两市发展桑蚕业及其深加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发展民营企业
    杭州市、嘉兴市从事茧丝绸加工的乡镇企业遍地都是,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仅是当地桑蚕业发展的结果,也是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支持、鼓励和扶持。目前,在杭州市208家丝绸产业企业中,集体企业只有3家,其它为有限责任公司13家,私营企业145家,港澳台商投资22家,外商投资10家,其它类型15家。杭州市民营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一位,非公有制经济占GDP 比重达到56·5%。
    2、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使杭州、嘉兴丝绸声名雀起,价格倍增,据介绍,同样质地的绸料,贴上世界名牌(如意大利、日本等国品牌),其价位可以提高数倍。目前杭州具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万事利),浙江省著名商标3个,杭州市著名商标3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浙江省名牌产品6个,杭州市名牌产品6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在全国推广使用的高档丝绸标准产品的18家企业中,浙江占12家,杭州有5家(凯喜雅、万事利、金富春、喜得宝、红蝇)。
    3、建立种桑养蚕基地。杭州、嘉兴两市本地已没有太多的桑蚕基地,杭州几乎不再种桑,有一定实力的茧丝绸企业主要在西部有关市(县)投资创办集蚕种培育、桑苗供应、桑蚕生产、蚕茧收购为一体的茧丝绸龙头企业(公司),由当地政府和公司共同扶持农民种桑养蚕,并通过公司建立的优质示范基地,引导广大农民扩大种桑养蚕规模,以此作为茧丝绸企业的原料或半成品供应基地。例如,嘉兴的桐乡市先后有20余家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创办蚕桑基地和缫丝加工企业,总投资达5亿多元,在中西部地区建立蚕桑生产基地60万亩。

4、统一定价收购,完善风险激励机制。浙江、江苏等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坚持“随行就市、按质论价、现金兑付”原则的基础上,由政府定指导价,茧丝绸公司对蚕茧实行统一收购,并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即行情上扬时随行就市,行情低迷时价格保底,切实保护蚕农的长远利益,保持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实行风险激励机制,一是提取蚕茧收购经营风险金。根据茧丝绸销售市场价格起伏较大的特点,茧丝绸公司在蚕茧收购时,按每公斤鲜茧1元提取风险金,积累作为今后茧丝价格下跌时补贴给蚕农;二是提取生产扶持费。按每公斤鲜茧0·5元提取,上缴县财政,专项用于蚕茧生产的扶持和奖励;三是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除县政府对部门、乡镇奖励外,茧丝绸公司对完成工作目标好的村(组)干部、科技人员、养蚕户实行奖励。例如,桐乡市2005年安排奖励资金40多万元,另外桐乡市中
鑫实业有限公司在云南省弥渡县总投资7800万元建立的弥渡县中兴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公司按每公斤干茧提取2元,其中0·6元缴县财政、0·5元缴乡(镇)、0·6元缴县农业部门、0·3元留企业,均用作为对种桑养蚕的扶持金、风险金和奖励金,并由弥渡县政府制订一整套规范的资金使用制度。
    5、推行贸工农一体化。一是建立一个以广大农户种桑养蚕为基础的蚕桑基地;二是成立一家公司对蚕茧实行统一收购,并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三是在当地种桑养蚕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在当地兴建缫丝厂,甚至织造厂,延伸产业链。例如桐乡市花神丝绸集团公司、凯迪丝业公司、华芝集团、春蕾集团等分别在云南祥云、江西、广西东兰、上林、蒙山等地投资建设缫丝厂等。“十一五”期间,杭州市丝绸发展总体思路是:围绕“三力合一”,即以市场配置力为前提基础,以企业主体为内在动力,以政府主导力为重要条件;实施“三大战略”,即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市场战略;推进“三个转变”,即以传统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变为方向,以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为途径,以单兵突进向协同发展转变为手段。

    三、对我市发展茧丝绸深加工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发展我市茧丝绸深加工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是“东桑西移”发展的必然性。2006年3月28-30日,商务部在南宁召开了全国“东桑西移”工程暨茧丝绸工作会议,这标志着酝酿已久的“东桑西移”工程正式启动,广西迎来了桑蚕发展的大好机遇。“东桑西移”必然引起茧丝绸加工企业的西迁,以就近原料,降低成本。目前我市不但缫丝加工居全区第一位,部分企业如柳城鹏鑫源茧丝绸公司已自发地向更深层次的绢纺加工行业延伸。我市桑蚕原料生产的发展,自然地推动了茧丝绸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其次,是我市“工业立柳”的需要。茧丝绸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是已有桑蚕基础的县域工业的必然选择。第三,是发展一个完整产业所需要。发展桑蚕业,没有延长其深加工产业,产业链是不完整的,很容易受制于人,且越是产业链的高端,经济效益越好,越应发展。第四,是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需要。民营经济是今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茧丝绸深加工项目,投资少见效快,比较适合于民营企业发展。第五,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需要。工业反哺农业,不仅仅是资金的反哺,建立农业龙头型企业,带动农业的发展更加有效。第六,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就业方向的需要。丝绸加工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小型的民营企业就可以解决几百人的就业问题。
    发展我市茧丝绸深加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是我市桑蚕的迅猛发展,保证了茧丝绸加工的原料供应。其次是我市茧丝绸初加工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为深加工储备了物质基础。其三,我市桑蚕业已经开始伸向更深层次的缫丝、绢纺等行业。第四,我市具有纺织工业基础、技术力量、熟练工人、气候、地理、交通等优势。
    为此,就如何发展我市茧丝绸深加工,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做好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做大做强桑蚕产业,柳州应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后续加工业承接下来,并逐步发展起来。发展整个产业链,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步到位,从种桑养蚕、缫丝、绢纺到织造、印染、服装,从引进技术和贴牌生产,到自我研发创牌等,进行系统考虑,逐年推进。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尽快做好规划,杭州“十一五”规划茧丝绸深加工产业产值要达到1000多亿元,嘉兴桐乡一个县级市五年规划200亿元,我市结合桑蚕发展趋势,提出100亿元的十年规划是可行的。同时,由于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涉及农业、工业、科技、质监、商务、工商、财税等部门,以及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快速发展我市茧丝绸深加工,最有效的办法是招商引资。可以采取:第一,以茧招商。由于“东桑西移”,东部地区原料茧已经严重不足,近两年来每年都大量从中西部地区购进,中西部地区的原料茧成了香饽饽,收购竞争非常激烈。除此,东部地区还采取在中西部地区建立桑蚕基地和在当地建厂的办法解决和稳定其原料供应问题,有充足的原料茧必然容易引进后续加工企业。第二,以商招商。支持、鼓励和发动本地现有的缫丝企业,向江浙推进,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例如,柳城鹏鑫源公司与浙江嘉兴凯西亚公司联合,计划在柳城兴办绢纺厂等,并与杭州杭纺集团、嘉兴华芝集团、春蕾集团等多家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企业多数都有西迁的可能和意向,通过本地企业参与合作的形式招商,更容易促成招商成功。第三,以质量取胜。主要通过政府推广桑蚕育种、种养、收烘新技术,规范蚕茧收购市场,提高蚕茧质量检测水平,按国家标准严格检测,杜绝“毛脚茧”,以高质量的原料茧吸引外地加工企业来柳投资建厂。第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不仅对招商引资成功的个人行为实行奖励,也应对企业招商引资行为实行奖励,奖励的办法可以是现金,也可以通过用地、税收、贷款优惠等形式奖励。例如,对招商引资进来的深加工企业用地审批优先、地价优惠。第五,加强对外宣传。这次考察,我们也了解到很多江浙企业老总没有来过柳州,对柳州不是很了解,加强对外宣传柳州,非常急迫。浙江丝绸企业西迁,我们不宣传就会失去机遇。宣传形式要多样,可以采取领导带队外出考察的形式宣传柳州,既可以学习对方经验,也可以促进交流。前两年,柳城县委、东兰县委组队到浙江嘉兴等地考察,不但给当地企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县委招商引资的诚心也打动了当地企业,企业表示今后如有可能,首先考虑到这些与自己有过交往的地方建厂。第六,在鹿寨等地建立桑蚕加工园区,降低排污成本,创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小环境。
    除此以外,政府还必须考虑组织专门的招商队伍,扩大网络招商,建设诚信、服务型的政府,营造优化、宽松的投资软环境。
    3、支持和扶持现有民营企业发展。
    我市现有从事桑蚕丝加工的全是民营企业,共11家,其中三家是自治区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是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现有民营缫丝加工企业是我们延伸桑蚕丝后续深加工的基础,扶持其发展壮大,既是直接有效地促进农民种桑养蚕产业的发展壮大,也是为后续深加工提供充足的初级原料,更是为招商引资做出良好的标
榜。要考虑民营企业都是从小到大成长的,从手工、半自动、自动化发展起来的,如杭州万事利集团也是从20万元的一个乡镇企业起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到2005年工商产值达到70多亿元,今后五年规划工贸总产值将达到165亿元(含丝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物科技、房地产等五大块),最主要也是得益于政府几十年一贯地给予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有一个过程,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环境,政府要采取“政策优惠,财政扶持,服务到位”的方式,扶持其发展。例如,对于使用下岗职工达到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给予减免税待遇,鼓励在桑蚕丝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上投入更多的科研经费,并支持一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科研项目。如柳城鹏鑫源的自动恒温缫丝技术。鼓励现有民营企业组建股份制企业和合作制企业,引导现有民营企业向产业链深度发展。加强地市级甚至省级政府间的沟通和合作,为蚕桑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更好的服务。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坚持蚕茧依法统一收购,维护蚕茧收购秩序,规范蚕茧市场管理,打击非法收购,保护合法经营。积极做好当地政府层面的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盖。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壮大,还应做好“科研跟进,文化建设,品牌培育”工作。
    4、发展柳州桑蚕加工业,应本着“缫丝业为基础,综合利用优先,纺织印染积极引进”的策略。
    缫丝厂要根据茧源情况适度发展,奠定蚕茧加工的基础;政府在头两三年应重点扶持蚕桑综合利用加工业的发展,如用下脚料进行绢纺加工,用蚕沙及桑皮制药,用桑枝造纸,用蚕蛹加工保健食品等。在对江浙丝绸企业外迁西部的背景下,政府牵线搭桥,以现有的缫丝厂为主体,到江浙一带寻找合作商机,发展丝绸的织造、印染和服装等深加工业。
    最近,商务部出台了《关于“东桑西移”工程国家支持的蚕桑基地项目建设规范的通知》,2006年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将专项安排蚕桑基地建设项目,支持50个龙头企业,建设50万亩桑园、7500个养蚕大棚、2500个小蚕共育室,推广7500万片方格蔟;支持50个配套蚕种场更新改造制种仪器和设备,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桑蚕生产及其加工业,中西部各省区都在行动,广西各地市也在行动,都在积极争取得到中央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柳州更应抓住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我市桑蚕生产和加工,刻不容缓。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