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一个庞大的群体——外来务工人员产生于城市之间。改革开放以来,外来务工人员从四面八方流入我市,用辛勤劳动为柳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价值,他们因而被亲切地称之为“新柳州人”。然而,迄今为止,无论是从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还是国民待遇来看,他们仍是社会和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因为,严格的户籍准入制度、同工不同酬的就业歧视、应享有的民主管理权利和社会服务公共权利缺位等问题长期存在,让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产生了一道无形的鸿沟,使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生活。因此,本文呼吁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民生权利,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推动和谐柳州的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市,外来务工人员大约有15.9万多人,他们大多数分布在建筑、餐饮、环卫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之中,基本从事苦脏累的工作,尤其以劳务派遣工和季节工居多。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柳州的经济社会带来了严峻影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身份原因,他们往往是企业甩包袱、减员增效、降低用工成本的第一首选(如我市某大型国有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宣布大规模裁员就是从临时工入手,而这些临时工中有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最直接地感受到来自外界强烈的冲击,生活受到直接影响。
让公民享受平等国民待遇,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也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趋势。如今,让外来务工人员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本土经济建设,积极稳定劳动力队伍,正逐步成为各地的一种共识,而且在我国不少地方已有着成功的尝试,如江浙地区给外来务工人员平等享受保险、房贷、购车挂牌、考驾照、出国旅游、子女入学、暂住证改为居住证等一系列待遇。
今年以来,柳州市总工会在关爱外来务工人员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主要表现为:将外来务工人员冠以“新柳州人”的称谓,组织他们游新柳州、吃年夜饭、免费体检、设置职工书屋、选拨其中的优秀人物为十佳新柳州人,在“五一”庆祝大会上予以隆重表彰、奖励,种种举措充分体现工会组织对他们的关爱、尊重、教育、提升和维护。目前,全市都借鉴市总工会的称呼,将农民工称为“新柳州人”。但是,这些手段和措施只是暂时缩短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心理距离,并未能够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持续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用工待遇和生存环境,突破对生产力的各种严重束缚,应该是我们全社会共同思考的一个课题,也应该是我们在“经济升级,城市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建议:
一、加大执法力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部分企业不与外来务工人员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刻意规避企业应该承担的风险和必须履行的责任,随意解除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多年来形成的事实劳动合同关系,这些现象在我市仍然存在。今年以来,我市某知名企业的几十名员工就此问题到工会和其他部门多次上访,反映十分强烈。建议劳动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国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检查企业规范用工状况,切实依法维护在柳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休息权、报酬权、民主管理权等各项合法权益。
二、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险准入和给付门槛。根据有关调查发现,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带病上岗,职业病屡发。由于目前医疗费用成本高,应设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看病难的问题,加大公共卫生的宣传力度,增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卫生、防疫、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检查,切实抓好流行病、传染病、职业病等防治工作。
三、多种形式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目前,市委政府正积极为还居住在改制企业危旧房的职工改善居住环境,这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应该看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环境和社会治安也不容乐观,存在着安全与健康方面的隐患。把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环境和社会治安的整治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的规划中,提高公共安全、环境整治等服务能力。可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集中建设一些“新柳州人公寓楼”、“安居房”、“廉租房”等,合理设置宿舍、食堂、饮水、卫浴等基本生活设施,以满足和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到柳州经济建设中来。
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权利。建议在改善民办小学办学环境的同时,充分挖掘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域公办中小学的潜力,适当增加班额,扩大招生容量,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样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五、建立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奖励机制。让优秀的外来务工人员有机会参与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评先活动。希望建立以市政府名义评选“十佳新柳州人”的长效机制,对获奖者予以重奖并加以大力宣传,如此既可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自豪感,又可增强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认同感。
总之,把外来务工人员的问题处理好、解决好,不仅仅是一个影响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生管理问题。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才能得以实践。当人性得到了真正的尊重,会焕发无穷的活力和创造力,这对于推进“三个同步”,实施“二次创业”,推动“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展现出柳州“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