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 雷鸣远
[内容提要]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任务,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强调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对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胡锦涛同志指出:“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一定要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全局性、方向性的工作来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我们今后五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有了更高要求。要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我认为,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切实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指导思想,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加快了以优势产业、特色农业为主的产业化建设步伐,大力扶持和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和发展势头。粮食、甘蔗、蔬菜、水果、桑蚕五大种植主导产业逐步明晰,结构趋于合理,生产稳步提高。林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畜牧水产业经济总量取得较大提高。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在迅速崛起和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发展且日益活跃。2000年以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实现增收200多元。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市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质量不高,产业发展不平衡。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高,养殖业比重相对较低;低收入的经济作物多,高产出的经济作物少;农产品鲜活、粗放的产品多,深加工的产品少;农产品加工转化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2、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低、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带动能力十分有限。我市共有龙头企业25家,国家级的仅有一家,自治区级的5家。除凤糖集团带动能力显著外,其它龙头企业都处于较弱的地位,这与工业柳州的地位极不相称。
3、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不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表现在:一是甘蔗基地、桑蚕基地、中草药基地等对土地资源争夺矛盾;二是加工企业之间争夺原材资源的矛盾;三是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矛盾。
4、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尚需加强。除制糖业有较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外,其它行业利益联结都不够紧密,订单履约率低,缺乏应有的风险保障机制。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存在发展规模小,覆盖面不宽,服务能力弱等问题。
5、政策不配套束缚企业发展。一是农产品加工税收偏高,与普通工业企业相比,增值税率抵扣相差4%;二是种、养业及农产品初加工免征所得税的政策落实难;三是市场工商收费负担重;四是发展养殖业用地与现行土地政策的矛盾突出;五是企业贷款难;六是农业保险严重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业信用担保工作的开展;七是市场封锁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6、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引导及综合协调能力尚需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1、加大政府的组织和引导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充实产业化领导小组及办公机构人员,提高其综合协调能力。二是制定操作性强,有吸引力的区域内“产业政策包”。例如制定优惠的区域内农业生产用地政策、财税政策、用工制度、水电的稳定供应、基础设施的保障、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产业政策包”,至少让投资者能获取到平均市场利润。三是结合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做好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研究,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四是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解决农业产业化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五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六是建立科技支撑、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体系。
2、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坚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放手发展、不断提高”的方针,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财政专项风险基金,用于扶持重点龙头企业进行重大技改和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列入市投资扶持重点,政府在支农资金上予以更大的倾斜,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突出重点,带动一片。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壮大龙头企业阵容,着力培育产业“排头兵”,创建一批知名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鼓励市外、境外投资者来我市开发农业资源,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推行“凤糖模式”,建立多种形式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3、抓好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形成。重点加强农用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流通设施、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通过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引导等途径将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让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不仅起到带动作用,更要起到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