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柳州市委会
[内容提要] 柳州虽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能够成为公众熟知具有文化品位的项目屈指可数,加之近几年旧城改造速度加快,使一些历史街区荡然无存,柳江沿岸的一些人文遗迹也逐渐消失。如何在工业化进程中提升城市品位,该发言材料在百里柳江人文自然景观调研的基础上,从城市定位、加大人文遗迹保护与建设,拯救历史村镇等多角度提出提升城市品位的建议。
建国以来五十多年,柳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在工业、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城建、环保等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柳州的繁荣,旧城改造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然而由于人们的认识局限,难免留下相当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建设性破坏”。
1、旧城街区破坏严重,现存文物点规模尚小
(1)历史街区几乎荡然无存。我市的历史街区主要位于城中区和鱼峰区,然而因旧城改造拆迁速度空前加快和城建面积迅速扩大,现在只剩下单个或者三两个连续的古建筑或者一小段线状的历史街面,而且这些残存的点、线“历史街区”极有可能在五、六年内消失殆尽。
(2)柳江沿岸旧城的文物点规模小、档次低。柳北半岛和柳南半山一带,是柳州古代文明最光辉熣灿的地区。现存的柳侯祠、东门城楼、驾鹤小桃源作为柳州古代历史鼎盛期留下的宝贵遗迹,得到市政府的重视。虽已在整修和扩建,但与历史原貌相比仍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的局限。
2、柳江沿岸的历史遗迹破损严重甚至消失
(1)古码头几近消失。柳江沿岸的古码头是柳州作为古代“桂中商埠”的历史见证,也是极美的一幅“榕阴古渡”风景画卷。可惜它却破损严重,有的甚至因修建钢筋水泥的防洪堤被永远埋在了地下。
(2)江岸的历史遗迹破损不堪。龙城旧八景之一的龙壁回澜已失其原貌;张翀陵墓带,杂草丛生,耕地杂陈其间,神道废弃;岸边的古人类遗址,如响水、兰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等淹没在乱草灌木丛中。
(3)柳江沿岸古镇的历史面貌逐渐消失。作为享有古代“桂中商埠”美誉的柳州,在其黄金水道边上有一批珠链式的古镇,如上游的凤山,下游的江口、导江、运江等。这些古镇的经贸活动,曾记录了古代柳州商贸的发展、繁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古镇的历史面貌已渐渐消亡。
3、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逐渐失传
作为历史遗迹,不仅有物质形态的,还有非物质形态的,如民风、民俗、节庆、社戏、山歌等等。过去运江、江口一带,春天在河边举行的盛大“花炮节”、逢年过节开演数天的民间戏曲、夏季的赛龙舟,秋天的中秋山歌会等等,现在已几乎看不到了。
拟将建成“特大城市”的柳州,在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注意弘扬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在城市功能的定位上,应该是多元的
在“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重视山水、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建设,使柳州成为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的工业、山水、历史文化名城。
2、新的城市建设应走以柳江为主轴线的沿江发展模式
柳州城市发展应以九曲柳江为主轴、以滨水地段为重点营造适于人居的人文生态环境,达到建筑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追求人——城市——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营造中国乃至世界独具风采的滨水城市、新型水都。九曲柳江与一座座秀丽山峰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使柳州成为世界城市中罕有的“壶城”、“天然大盆景”。
3、加大人文遗迹的保护与建设
要抓住柳州重心东移,即将行政、商务、科教文卫等迁至河东的历史机遇,恢复和强化旧城的历史文化功能。把孤遗的“点”逐渐连成“线”,把靠近的“线”逐渐连成片。目前尚还可挽救的曙光路、立新路一带,要严禁再拆旧建新,将残存的旧骑楼保留下来,在这些单个旧建筑之间再仿建部分,使之连成线。争取使东门城楼、古城墙(从东楼逐渐西行保留至西门)和清代民国骑楼联结组成的历史街区重新展现出来。同时,恢复文惠桥两端三颗历史文化明珠原貌---柳侯祠的清代建筑与园林、小桃园的汉宋风韵与园林特色、东门城楼的明代建筑与周边历史环境,对这三个历史遗迹的扩建和修缮要上规模上档次。
4、拯救历史村镇和非物质人文遗存
鹿寨江口等古镇的沿江旧街区、石板路、老码头、少许古树均还存在,还可挽救和恢复曾盛行于此的、传统节庆、民间曲艺等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浓郁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将其开发为古镇旅游资源,发挥其文物价值与旅游价值,使它们成为世界知名的“联合国人文遗产”。启动“百里柳江”古迹调查,将历史的和现存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人文遗存,运用音像、文字或其他多种形式记录下来,择其有历史价值的、现还保存基本完好的予以保存,以记录古代“柳州商埠”的历史和供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和施政参考。
山水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人文遗迹是城市文明永恒的灵魂。我们柳州,应以山水、人文为中心,走出一条生态之路、人性化之路;要依托自然山水、人文历史来建设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中心都市;要靠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山水、人文遗迹来弘扬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