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柳州市委会
[内容提要] 柳州城市污染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文章从五个方面例举我市存在的大气污染,提出了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健全环保法规及标准体系,发展壮大环境产业,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建议和措施。
柳州市的城市污染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2005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同时,报告还强调了“加强环境治理,与民碧水蓝天”,这将给柳州环境带来极大的变化。
一、我市空气质量状况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治理大气污染、提高我市空气质量摆在重要位置上,通过实施一系列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大气污染和酸雨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空气质量已接近国家二级标准,酸雨频率已下降到15%,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好转。
“十五”期间,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与“九五”期末比较,日平均值和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十五”期间,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取得较大的进展。2000~2004年,全市环保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五年共计27.43亿元,达历史最高水平。污染防治能力与环境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至2004年底,我市有废气治理设施531套,总处理能力达2944万标立方米/小时。
环境监测能力加强。市区内有环境监测站1个;柳江、柳城、鹿寨三县也分别设有环境监测站,空气监测体系逐步完善。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今年1—10月份,共受理1000多个举报投诉电话,充分发挥了市民、社会的监督作用。
我市柳钢、柳化、柳州电厂三家重点防治企业,至2004年止,共投入资金4.2亿多元用于废气的治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粉尘等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减,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柳州是广西的工业重镇,一直以来,大气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当前我市的空气质量状况与国家、人民群众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大气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2004年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电供应紧张,导致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出现反弹,尤其二氧化硫反弹超标问题突出,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均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近5年来,二氧化硫仍然是我市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其年日均浓度在0.0818mg/m3,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73%,年日均浓度呈上升趋势,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形势较严峻。
2、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我市冶金、化工、火电企业较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含硫以及烟尘较高的燃料,加之有企业漏排、偷排、超排和设施故障导致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有毒有害化学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处置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今年已有3起。
3、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全市环境监管能力不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环境监测、环境执法取证、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反应等手段不能达到依法行政的要求。
4、环境保护人员编制不足
全市环境保护人员编制不足,制约了环境保护建设的发展。目前市一级环保局在编人员仅21人,城区、县二级环保部门仅8人以下编制,特别是按上级要求,大的排污企业搞“在线监测”,24小时跟踪,更突显第一线环保人员人力紧张。
5、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滞后
在当今依法行政管理的前提下,环境保护的行政处罚、责任追究制与现实的执法相矛盾,一旦发现企业违规排放超标污染物,受当时取证难的因素,是难以处罚排污企业的。
三、治理大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柳州市是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为了改善我市空气环境质量,实现我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目标,建议采取以下有效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1、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年内完成柳化锅炉烟气除尘改造和柳州电厂脱硫技改、严格控制柳钢排硫总量,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燃煤计划,加强控制建筑扬尘。
2、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建立环境保护监管新机制,建立科学决策程序和决策方式;在重大决策过程中,把咨询论证、综合决策规范化、制度化。
3、健全环保法规及标准体系,加大大气监管力度
完善有关大气监测、监察、许可证发放与管理、污染物总量控制、公众参与制度等法规,重点解决执法和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壮大环保产业
定期开展全市污染源的全面调查,核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基础性调查,为环境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应用。
5、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与政策
增加环保投入、确保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保资金投入机制。理顺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环保权益。进一步开放环保市场。
6、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加强新闻媒体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导向和舆论监督,努力提高市民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建立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