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6日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造成的影响,2008年11月,市委研究制定了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九大政策。接着,市政府又专门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十大措施,在资金、信贷、担保、市场及培训等方面帮助企业努力摆脱生产经营上困境。现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扶持政策措施,帮扶并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1、总体情况
2008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750亿元,增长2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1.56亿元,同比增长21.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7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29家。41家重点能耗企业完成节能量93.5万吨标准煤,已提前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十一五”节能目标。
2、中小工业情况
全市现有工业企业约2.3万户(含个体工业企业),除10户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行列外,中小企业占99%以上。2008年,全市中小企业(含规模以下小企业)完成产值908.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1.8%;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实现主营收入546.4亿元,利税64.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8.4%、56.5%;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1.08万人,占全市工业企业的74.03%。
二、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一)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
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财政的支持,2008年,争取到国家中小企业发展资金473万元,用于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担保机构担保补助及中小企业更新改造项目;争取自治区中小企业更新改造项目和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资金520万元。另一方面,通过市财政安排了1个亿资金支持我市中小企业挖潜改造、技术创新、装备更新、流动资金贷款贴息,以及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的公益性服务补助。
今年3月份,我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获得了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资金600万元的担保补助。同时,有9个中小企业技改项目通过了自治区经委组织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及农产品加工资金项目评审。
(二)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意见,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研究出台促进提高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的措施意见,并组织召开了相关配套对接活动;二是与市财政局、劳动局一起联合下发困难中小企业待岗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实施办法。目前,我市已有87户中小企业约1000多名的待岗职工报名参加由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类岗位技能培训。三是研究推进企业退城进郊搬迁改造实施办法,推进企业利用搬迁改造机会加强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促进自身的优化升级和提升竞争力,转“危”为“机”。编制并下达了柳州市2009年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制定企业搬迁改造项目推进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企业搬迁工作。
(三)加大融资协调服务,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加强与各商业银行和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联系与沟通,努力推进商业银行基准利率贷款及担保费率下调等政策的落实。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11月19日执行优惠担保费以来,至2009年2月底,共有93户中小企业从我市五家商业银行获得238笔贷款,贷款总额12.11亿元,其中有183笔贷款按照基准利率执行,贷款金额10.58亿元,占全部贷款额的84.7%。其中,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在此期间共为我市68户中小工业企业担保贷款85笔,贷款金额2.66亿元,全部按1%的优惠担保费率执行。
(四)推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一是健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机制。制定中小企业发展“三个一百”工作目标(即力争全年新增中小工业企业达到100户,新增上规模工业小企业100户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中小工业企业突破100户),建立了工作目标月度报告机制及相应激励机制。2008年,共新增中小工业企业115家,新增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07家,产值超亿元中小工业突破100家,达109家。
二是建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动态培育机制。在政策制定、项目扶持及信贷支持等方面,重点向成长计划企业倾斜;在组织各种战略规划、管理诊断、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公益性专业服务时,优先支持成长计划企业。2008年,列入中小工业企业成长计划的116家企业完成产值176.19亿元,同比增长30.9%;实现利税13.14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利润8.99亿元,同比增长33.6%。有64家企业产值超过亿元,38家企业产值超过5000万元;51家企业的产值增幅超过30%,其中15家企业成倍增长,成长形势喜人。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重点项目服务直通车”和“市长企业接待日”等活动,建立市经委与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市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贷款业务“四方”联动工作机制。
(五)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依托我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创新、政务代理、信息服务、人力资源五大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整合各种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融资担保平台。一是以银政合作为支撑,搭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一方面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定期组织银企座谈等方式,推进相互交流沟通;另一方面,建设开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受理中小企业的融资网上咨询及贷款申请网上申报业务。同时,深入企业提供有关融资辅导服务,建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项目申报、调查、辅导及全程协调服务等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2008年,通过融资平台的辅导及推荐,共帮助58家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4.98亿元。二是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首先,完善担保机构备案制,建立担保业务统计月报制。其次,通过争取各级财政资金的支持,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不断扩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第三,引导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与各县区开展担保业务合作,不断提高和扩大担保能力。据初步统计,2008年,在我委备案的5家担保公司全年完成担保总额20.49亿元,其中,为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总额15.86亿元。
技术创新平台。一是以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长效产学研联合机制;二是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目前,我市中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已在花红药业挂牌成立;三是联合多家企业的技术中心,组建了柳州市企业技术中心联盟,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设计以及试验等方面的公共技术服务。
政务代理平台。2008年,我们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开设了中小企业政务代理服务窗口,为外来投资者及中小企业提供有关行政许可的咨询及全程代办的“一条龙”公益性政务代理服务。全年共为我市85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各类政务代理服务,为146家中小企业提供了专项代理服务,另外提供咨询及其他服务200多户次。
信息平台。主要依托柳州中小企业信息网,一方面在网上及时发布宣传国家、自治区及柳州市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各类扶持政策及各种财政专项资金申报条件、申报流程;另一方面,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行业供求信息、产品推介、人才招聘,以及帮助企业搭建网站、电子商务等,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人力资源平台。一是组织专业培训资源,采取多种方式,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展工商管理、财会、创业、专业技能岗位等各类培训,以及“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等培训。二是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库,储备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目前在库的各类人才300多名。三是在柳州中小企业信息网上开辟专栏,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网上招聘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工作目标
力争实现中小企业发展“五个突破”,即全市中小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新增中小企业突破150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50家;产值超亿元中小工业企业突破120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突破5家。
(二)工作措施
1、加强政策贯彻落实力度,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对国家、自治区和我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各项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二是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分析及预测,针对实际情况,及时提出切实有效的意见及建议,提供市委、市政府决策;三是结合自治区“服务企业年”、以及我市“经济突围年”等主题,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通过开展项目推进、金融推介、科技服务、人才引进及培训等活动,集中解决一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2、大力推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一是建立市经委领导定点联系成长计划企业制度,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二是建立成长计划企业网上直报系统,适时掌握企业的运行动态以及生产经营存在的困难;三是建立成长计划企业融资项目储备库,协调各商业银行及市担保公司给予优惠利率及担保费率的支持;四是在柳州中小企业网上开设“成长计划企业专区”,免费为成长计划企业进行企业形象宣传、发布产品信息;五是建立成长计划企业发展目标激励机制。对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好的企业,有项目的优先给予项目资金扶持,无项目有贷款的给予一定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支持。
3、积极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一是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夯实集群化发展平台;二是培育“配套企业”,加快产业链接及完善;三是加大招商引资,推动集群队伍壮大;四是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产业积聚。
4、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科研院校及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搭建汽车、机械及中医药等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方面,开展行业共性研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另一方面,推进产学研究联合,促进科技成果在中小企业的转化。
5、创新融资服务机制,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投资组建各类担保及小额贷款机构;研究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开展中小工业企业信用评级工作,为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提供信用依据;二是探索建立银政合作机制、以及对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给予风险补偿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市经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市商行(农信社)等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工作“四方联动”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比重;三是建立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定期组织专家组,按照“一企一策”及分阶段的培育方式,为企业开展上市辅导服务。
6、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原则,一方面鼓励创办各类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建立服务机构服务绩效测评机制,激励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创新服务产品,打造服务品牌,提高服务质量及水平。
7、以产权作为纽带,推动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引导我市中小企业通过项目合作、出让股权等方式,吸引外来投资;鼓励外来投资者以资金、技术、品牌等多种投资方式与我市中小企业合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我市中小企业依靠自身人才、技术、管理、品牌等优势,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重组,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8、引导中小企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二是加快培养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三是充分发挥“人才小高地”的优势,发掘和引进一批适应中小企业需要的中高级实用人才和专业化高技能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