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斌丞(1888~1947)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1888年生于陕西米脂县,幼读私塾。1907年,考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1913年夏,入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学习,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1917年夏毕业后,回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1918年,升任校长。他招聘名师,民主育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鼓励学生为国效力,培养出刘志丹、谢子长等一批优秀人才。并倡议和支持兴办了米脂三民中学、榆林女子师范、绥德师范、延安中学等,为陕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其间,与中共陕甘区委负责人李子洲、魏野畴过从甚密,思想越来越倾向革命。1922年冬,杨虎城率部驻防陕北后,接触颇多,给予杨很多启迪和帮助,坚定了其革命信念和共产党合作的决心。1926年11月,以陕北各界代表身份到西安,参加国民联军解围西安的庆祝活动,积极支持冯玉祥出兵潼关、策应北伐。1927年2月,为寻求革命真理,到西安、武汉、南京、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国内政情,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取决于人民大众的崛起,而人民大众的崛起,全赖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
1930年冬,杨虎城主政陕西后,回西安任杨虎城高级参议和省政府参议,后又任陕西省清乡局局长。曾设法营救遭国民党逮捕的共产党员刘志丹、刘澜涛、张德生等,资助陕甘游击队枪弹、军服等物资,多方支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提出回汉一家,陕甘一体,打通新疆,结好苏联,抗日救国的西北大联合主张。佐助杨虎城平定甘肃,出任秘书长,执掌政务。1933年,建议杨虎城联共反蒋抗日,并多方努力,达成十七路军和红四方面军互不侵犯的协议。1936年初,又促成十七路军与陕北革命根据地之间的联系,积极促进杨虎城同张学良合作发动扣押蒋介石的兵变。西安事变后,接任改组后的陕西省政府秘书长,参与起草张杨的“八项主张”,并任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联合办公厅西北军代表。后佐助孙蔚如处理陕西政务,在商谈陕甘宁边区划界和八路军在陕北驻防地区等问题上,做了对人民有益的工作,同时掩护和营救过不少革命同志,1938年秋,被国民党免去省政府秘书长职,授以省政府委员虚职。他拒绝蒋介石的拉拢,拒绝加入国民党。1940年,赴大后方,在成都、重庆、昆明等地参加抗日救国民主运动。1941年秋,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曾在云南做争取国民党将领关麟征、杜聿明的工作。1944年,参与筹建并主持民盟西北总支部,提出“亲苏、友共、努力实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使西北民主运动配合全国民主运动有计划地广泛展开;并同杨明轩等促成《秦风日报》和《工商日报》出联合版,使之成为西北民盟机关报。1945年2月,中国民主同盟西北总支部正式成立,任主任委员。同年10月,在中国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并被推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1946年1月,以民盟代表团政治顾问身份赴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会后返陕,以民盟中央常委名义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坚持一党专政的阴谋,要求当局释放张、杨, 实施民主宪政。在白色恐怖严重、将对他不利风传颇多情况下,谢绝要他撤离的劝告,坚持西北斗争阵地。1947年3月20日,在西安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狱中受尽百般折磨,视死如归,奋笔疾书,严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他在最后的遗书中说:“每思三十年来,无日不为民主而奋斗,反动诬陷,早在意中;个人死生,已置度外。彼独裁暴力,虽能夺我革命者之生命,绝不能阻挠人类历史之奔向光明,终必为民主潮流所消灭也。”10月7日,在西安英勇就义。中共中央领导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为他写了诔诗、悼词、挽联等。毛主席亲笔写下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的挽词。1952年12月1日,遗体安葬入西安南郊烈士陵园。
杜斌丞一生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坚持革命。毛泽东同志曾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周恩来同志评价他是“鲁迅式的共产党员”。一些老同志则颂扬他是“非党的布尔什维克”。(摘自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上一篇: 民盟英烈之“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知 || 下一篇:民盟英烈之闪闪的红烛――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