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参政议政

专题调研:柳州市高端制造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策研究

  • 2019-08-26    民盟柳州市委

内容导航: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作为国家战略的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肩负中央“三大定位”新使命的广西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柳州是广西的工业重镇,工业总量占广西的五分之一强。应采取哪些措施迎接这些机遇和挑战,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是柳州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端制造业;粤港澳大湾区;对接融合

 

一、背景

湾区经济在当前全球的经济版图中起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当前,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不断深化调整:全球制造业占GDP的份额有所降低,更多集中到发达国家和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效率优势;创新成为推动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加剧;人才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顶层设计完成,工业基础能力稳步增长,智能制造蓬勃发展,质量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然而,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面对新形势,更需把握新机遇。应该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由“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东莞、肇庆、惠州、江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9+2城市群”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整个珠三角、港澳区域融合发展的升级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韩正副总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合作,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2017年7月,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进一步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宗旨、目标、原则以及重点合作领域,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面启动。

进入新世纪,广西按下开放发展加速键,尤其是中央赋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将广西推向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前沿。在开放的广度上,广西不断拓展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平台与机制,积极推进大联通、构筑大支点、搭建大平台,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格局。广西出台《推进柳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实施方案(20182022)(桂政办[2018106)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开放发展新格局,为推动柳州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柳州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正在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开放发展新格局,为推动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加快推进柳州高端制造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了历史机遇。

二、柳州市高端制造业总体发展情况

柳州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三大产业为支柱,化工、建材、日化、食品制造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工业体系。智能制造在柳州处于起步阶段,智能制造企业、产品及项目较少,难以自主形成产业集群。但区域内的汽车、钢铁、工程机械等行业,均呈现出对智能制造旺盛的需求。作为工业重镇,柳州市的工业总量占广西的五分之一强,长期位于各市之首。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5025.2元亿,相比上年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310.6亿元,同比增长4.7%

三、柳州市发展高端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柳州市高端制造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柳州产业发展也面临研发技术水平不高、核心竞争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创新驱动后劲乏力,产业承接参与度不高、合作发展有待提速等难题。

四、柳州市高端制造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前景分析

积极对接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充分发挥柳州工业的龙头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巩固提升柳州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地位,激活广西工业发展“一池春水”,推动柳州乃至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广西正在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为推动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加快推进柳州高端制造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了历史机遇。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符合柳州市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的发展理念和“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中国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发展要求,是柳州市高端制造业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柳州市制造业具有门类齐全、配套基础好、制造能力强等多方面优势,作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移和外溢的主要城市,柳州市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分工协作与经贸合作方面拥有超出广西其他城市的突出优势。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格局中,柳州高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驱动力将显著提升,柳州的产业基础、生态建设、交通枢纽优势等潜力资源也将得到充分激活并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五、柳州市高端制造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策建议

(一)统筹谋划,实现精准对接融合

着力推进顶层设计,找准定位,积极从上位规划入手,编制融合发展与总体对接规划,突出制造业产业承接与合作,保持特色,协同推进,顺势而上,主动谋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

()加强交通建设,加快互联互通

进一步发挥柳州现有交通网络较为发达、区域性重要交通枢纽的作用,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内河码头和通用机场的建设,解决交通物流瓶颈问题,畅通柳州物流通道,打通贯穿亚欧的“桂渝新欧”国际铁路大动脉、联通新加坡的陆海新通道和连接粤港澳的交汇节点,把柳州建成广西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核心枢纽、广西面向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实业引擎、广西“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开放高地。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给予扶持与优惠,助推柳州市高端制造业发展。对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研发项目,给予研发资金补贴,提供金融优惠政策扶持,通过设立研发实验室,在见效较慢的前端技术研发项目上给予引导。在企业信息安全、软件正版化等方面,给予资金及技术等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推进企业外界关联部门(如铁路、港口部门)数据网络的互通互动,满足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发展需求。以品牌为核心,实施以“质量+商标”为核心的品牌战略,重点推进柳州作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全国首批30个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试点城市建设,引导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地方、行业、国家、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抢抓产业技术标准话语权。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要重点发展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具备良好发展基础与优势的产业,从促成与东莞、佛山等城市的产业合作入手,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加强在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的配套协作,形成联系紧密、相互配套、带动力强的制造业产业集群,逐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产业合作与产业链全面融合。

积极培育工业转型升级新增长极,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府服务”模式,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办事便利度,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坚持需求导向,强化统筹机制,为产业项目落地营造最优政务服务环境,在服务、推介、配套设施以及载体开发建设上做好文章,建立综合系统常态化的机制,大幅提高惠企政策落实的有效性,营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推动“企业+”的建设和推广,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咨询和政策扶持。

强化产业发展空间保障。强化工业用地保障,完善产业用地供地管理流程,建立以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创造税收等为指标的分区域、分行业工业用地标准体系;完善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对不达标准的工业项目不予供地或调整用地面积。构建城市更新“1+1+N”政策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城融合、打造总部+制造基地的更新项目予以优先推进,制定创新型产业用房的入驻及租金标准,推动创新型产业用房筹集工作。

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完善降成本政策,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税负成本、融资成本和加快企业资金周转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拓展国际合作,推进协同发展

要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着力打造开发合作新平台,积极创造国际合作新环境,努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强化资源优势互补,提高规模效益,实现合作共赢。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人才支撑

深入实施人才小高地政策,建立高端制造业相关人才库, 帮助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充分利用自治区现有院校、企业等优质资源与国内知名院校开展战略合作,通过联合办学、人才交流等方式,构建高级管理人才、高技术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多层次人才队伍。采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建立院士工作站、智能制造实验室、引进八桂学者室等方式,积极吸引国外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企业研发机构,并参与柳州市公共平台的研究项目;推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科研院所落户柳州,加快与制造业企业对接合作,建立有效机制,培育并留住人才。

    打印 关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szxweb@163.com                                     电话:0772-2827140
    版权所有: ©201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