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我市农村“留守老人”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农村“留守老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关注农村“留守老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的问题:
1.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于年老体衰的农村“留守老人”,他们难以承受。在当今农村,所实行的都是土地承包制,子女一旦离家外出去打工,这个家庭的土地种植便丢给了老人,再加上一些山区没有机械化耕作,一切都是手工劳动,肩挑人扛,上山下坡,就更加重了“留守老人”的负担。
2. 农村“留守老人”难以承担对孙辈的代管与教育重任。在当今农村外出打工年轻夫妇中,大多数是将自己的子女放在老家,由父母予以代管。这对“留守老人”来说,又增加了一项负担。作为如今六十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一般文化程度较低,有的还是文盲,难以承担对孙辈的代管与教育重任。
3. 农村“留守老人”生了病后无人来照管。由于农村“留守老人”的体力劳动繁重,生活条件又很艰苦,身体严重透支,有的得了病身边没有儿女关心,境况十分悲凉。尤其是那些单身老年人有了病痛无人照顾,甚至出现过老人在屋子里病故多日无人知晓的惨剧。
建议:
1.完善老龄工作与服务网络建设,为关爱“留守老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各乡镇都应设立了专职老龄工作人员,成立“关爱老年人服务队”。二是建立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三是健全老年健身活动场所,采取多种形式把关爱送到“留守老人”家中。
2.加大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为关爱“留守老人”工作提供硬件保障。一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二是对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加强管理,增加对农村社会养老机构工作经费的投入。三是落实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员的编制,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
3.营造敬老氛围,为关爱“留守老人”工作提供社会环境保障。一是各乡镇可通过开展“孝亲敬老”、“孝贤媳妇”、“文明家庭”和“敬老模范村居”等一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弘扬孝亲敬老之风。二是组织志愿服务队定期下乡慰问,为“留守老人”送上温暖。
4.以乡村为重点开展互助,为“留守老人”架起关爱桥梁。各村可成立了互助小组,村民之间结成“一帮一”对子,形成“留守老人”生活困难有人帮、生产有人管、冷暖有人问、心声有人听、健康有人抓”的互帮互助。
上一篇: 关于加强乡村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建议 || 下一篇:关于改善我市城市管理人性化执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