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唯物论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的基础,因此,给一个社会下定义,关键是指出其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由此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给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定义,只是给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文章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给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定义如下: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其根本标志是社会已经创造了一整套原则上不需要人直接参与的全自动化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体系。
[关键词]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定义。
[作者简介]曾永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柳州市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级经济师,广西柳州 545001
本文所要讨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所谓新议,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做出新的补充,即对共产主义社会试做出科学定义。
一、讨论这问题的意义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其著作中给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其内容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条件。尽管这些描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对鼓舞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对指导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都曾发挥了而且还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描述毕竟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定义。因为,解决这些问题在那时不仅客观条件还不成熟,即如列宁所说的“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1](P253),而且也没有现在这么迫切。
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科学定义,这问题到今天已经是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不可否认,自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已进入低潮。追溯起来,对共产主义社会缺乏科学定义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社会主义各国都是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的原则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在当时也不能不如此,否则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建设起来的。从这意义上说,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和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实践证明在这些设想和描述指导下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行的,这是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人们自然要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描述的科学性,例如人们在追问:未来的社会,全社会单一的公有制是可能的吗?消灭商品和货币是可能的吗?消灭三大差别是可能的吗?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是可能的吗?按需分配是可能的吗?如此等等,于是发生了共产主义信仰的深刻危机。马克思主义者有信仰,但这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不需要而且反对任何形式的迷信。显然,在今天看来,对上述疑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确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答,在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的今天,人们提出这些疑问不仅可以理解,而且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因此,可以这样说: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科学定义,是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步骤,是坚定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所必需,甚至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走向新的高潮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通过总结经验,我们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在历史上市场经济毕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而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能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实际步骤。由此人们理所当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通向共产主义?显然,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需要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科学定义。此外,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实际步骤,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建构?回答这一问题也必然涉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定义。因此,又可以这样说: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科学定义,是我们正确理解和科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历史走到今天,我们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科学定义的条件也已具备。社会主义建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科学认识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对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已经可以突破过去那种抽象的描述,给出科学的精确定义。
二、以往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的科学体系,我们探讨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定义应当也只能从这一科学体系出发,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描述。
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P 12)
此后,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有过一些描述,据此,学者们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
1、生产力高度发展;
2、生产资料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
3、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本质差别已消失;
4、不再有商品和货币;
5、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取所需(或称按需分配);
6、每个劳动者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和高度文化、科学、管理知识的全面发展的人;
7、国家已完全消亡。[3](P202-203)
不错,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以及我国学者据此所做出的概括(以下简称“以往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是有根据的,其根据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以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考察。但是,这些描述是不完全的甚至没有揭示其根本标志,因而还构不成科学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的科学理论,其科学性就在于其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对以往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的评价,应当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做出。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是: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划分这一过程各个阶段的基本根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但是,以往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没有一个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只是对这一方式实现后,社会在各方面可能的表现即特征做出的描述。正因为没有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们无从理解这些表现即特征。这种不理解以至怀疑,在无产阶级还没有夺取政权从而还没有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只是潜在的;当后来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发现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这设想无疑与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相关)来建设社会主义行不通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了。笔者认为,这正是人们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没有能够做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定义,完全是因为当时不具备这样的客观条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4](P562)。以往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尽管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定义,但是这些描述毕竟是运用历史唯物论对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进行科学考察的结果,因而其本身是正确的。本文后面的研究将说明这一点。
三、共产主义社会科学定义的表述
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定义可以简要表述如下: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其根本标志是人类原则上退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已经创造了一整套原则上不需要人直接参与的全自动化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体系。当然,这里不是说,到那时人类不需要劳动,而是说这种劳动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种劳动,那时人们的劳动以至全部活动,只是科研和文化娱乐。这里也不是说,到那时人类对生产过程完全不需要干预,而是说这种干预与过去那种人们直接参与生产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那时,人们只需从事科研,将科研成果编成程序,输入自动化的生产体系,这体系就会按照人的旨意自动调整,从而达成这种干预。
无疑,作为科学定义,我们应当也能够给出严密的历史(事实)和逻辑的证明,然而这需要展开,笔者将另文讨论。本文仅就这一科学定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以往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描述的相容性,作一个简略的说明。
显然,这一定义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因为它直接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指出这种生产方式就是原则上没有人参与直接生产过程的生产方式,就是一种完全自动化的机器生产方式。
其次,这一定义与以往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是完全相容的,不仅如此,而且前者或者是后者的精确说明,或者是后者的逻辑前提。下面我们就对以往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描述的七个特征分别予以分析。
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严格地说,这一特征如此描述,没有给予我们多少有用的信息。社会生产力理论上是无限发展的,显然,“高度发展”只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并不具有确切的意义。然而,我们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定义就不同了,它指明了一个确切的标度,这就是当生产力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原则上不用人参与直接生产过程,亦即生产体系是完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到这个时候共产主义社会就来到了。
第二,生产资料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当人还在直接的生产过程,当人即劳动力还是生产赖以进行的关键要素,亦即人还事实上充当着部分生产资料时,人即劳动者还是机器的奴隶,此时生产资料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至多只能是一个法律用语,而不可能是经济事实。关于此,我们以往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然而,当整个生产过程已经原则上不需要人直接参与,整个生产体系完全自动化时,生产资料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亦即不需要任何所有制,就成为必然的了。因为不需要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任何所有制都是多余的,也是没有理由的。
第三,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本质差别已消失。这些差别的存在,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需要分工,只要人还停留在直接的生产过程,这种分工以及由这种分工而产生的那怕只是“本质差别”也不可能消灭。一旦人类退出直接生产过程,也就消灭了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因而不仅消灭了上述领域中的“本质差别”,而且消灭了由此而产生的任何差别。
第四,不再有商品和货币。人类还在直接的生产过程,需要与人们物质利益直接相关的竞争,从而激发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潜能。实行商品生产(其高级阶段是资本运动),正是迄今为止激发这种潜能最有效的方式,而且只要人还在生产过程,逻辑上还没有排除这种方式的任何理由,实践上排除这种方式会导致生产的停滞委缩,这为社会主义各国实践所充分证明。因此,只要人即劳动者还停留在直接生产过程,不再有商品和货币(以至资本)是不可能的。然而,当人退出直接生产过程,商品和货币(以至资本)就完全是多余的了,不再有这种多余的东西是不言而喻的。
第五,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取所需或按需分配。当人还停留在直接的生产过程,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显然,此时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取所需或者说按需分配是行不通的。当人退出直接生产过程,实现完全自动化的生产,其生产力是现在的生产力所不可比拟的,因而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取所需或按需分配,已经具备了条件;不仅如此,而且实行按需分配也是必须的,因为除此之外已经没有任何标准作为分配的尺度。
第六,每个劳动者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和高度文化、科学、管理知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思想道德不可能纯粹靠教育和管理来维持,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当生产方式还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时,要普遍达到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是不可能的。一旦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人们普遍具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则是不言而喻的。至于人在文化、科学等方面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实现也就创造了这种可能,因为到那时人们唯一的“劳动”甚至全部活动,就是科学、文化以及娱乐,社会没有任何障碍阻止人们全面发展,人们也没有理由不全面发展。
第七、国家已完全消亡。国家与阶级分化相联系,只要阶级存在,国家就不可能消亡。显然,当人还停留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阶级就不可能最后消亡,因而与阶级相联系的国家也不能消亡。然而,当人类退出直接生产过程,阶级和国家也就成为多余的而消亡。
应当指出,我国学者没有把实行全社会全面的计划管理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此外,认为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只是人们具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结果。这大约是从现在的眼光所作的推论,是不正确的。在共产主义社会,整个生产及其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自动体系,社会生活也已充分信息化,实现全社会全面的计划管理既具备了技术上的可能而且也是社会正常生活所必须。此外,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原则上不必要参与直接的生产过程,那时的劳动以至全部活动只是科研、文化和娱乐,而且完全凭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不存在“奴隶般的服从分工的情形”即没有任何勉强,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根本就不需要共产主义道德来维持。因此马克思上述设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基于达到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大同目标所做出的科学推论。
综上所述,我们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定义,是以往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描述更精确的说明和逻辑前提。这就是说,如果说以往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定义就一定是正确的;而且,只有我们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定义是正确的,以往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描述才是可理解的。
然而,这并不是对科学定义的证明,因为我们这个定义不应当是对以往思想材料纯粹抽象思辨的产物,而应当是对自然历史过程进行科学研究的结论。对共产主义上述定义的证明,实质上就是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性的再证明,同时也必将引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结论。关于此,我们将另文探讨。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经济社会管理知识全书第1卷[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原载论文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