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大会文件
大会发言:加大人才工作力度 为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提供智力支撑
2014-01-11 07:33:00     

民革柳州市委员会

内容提要: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作已正式启动,我市将迎来一次难得的快速发展机遇。要实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人才。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我市人才紧缺的局面越来越凸显,人才紧缺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此,民革柳州市委分析了目前我市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为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提供智力支撑提出了建议。20137月,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作正式启动。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发展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双核”驱动发展,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发展资源和市场要素入桂,柳州市将迎来一次难得的快速发展机遇。除了资金、政策、环境等因素外,人才紧缺逐步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柳州市人才储备概况

截至2012年底,柳州市人才总量为70.6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6.1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约有硕士2400多人,博士126人,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23人,自治区优秀专家45人,市拔尖人才394人,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03人。

二、目前柳州市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柳州市各行各业高级专业人才偏少,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中、初级人才比例为72766。与国内其它先进城市相比较,高科技人才更是不足,尤其是缺乏行业领军人物和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技术人才。

(二) 人才竞争激烈,人才流失较大。全国许多城市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纷纷出台强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近年来,柳州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了大批人才,但许多人才在柳工作时间不长就调离了。柳州籍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回柳工作的比例也不大。柳州市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

(三) 复合型高级人才特别紧缺。柳州市现有人才仍然存在着掌握的技术比较陈旧、自身知识更新比较缓慢的问题。特别缺乏既熟悉经营管理、又精通国际贸易,既熟悉资本运作,又善于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四) 人才观念和政策有待创新。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柳州市原有的人才政策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和激励作用已明显不足。一些单位和领导人才观念不新,引才方法陈旧,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引得进,留不住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加大人才工作力度,为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提供智力支撑的建议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要加快把柳州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因此,我们建议: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战略

借鉴海尔集团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成功经验,按照将柳州市建成“一枢纽一基地三中心”的发展战略,建立人才需求目录和人才信息库。重点围绕广西和柳州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细致的分析,定期编制和发布配套、详细的人才引进目录和实施计划。

(二)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将近年来出台的相关人才政策进行梳理和修订,并制定《柳州市高层次人才知识更新和培养资助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

(三)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完善人才培训和鉴定基地,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对人才流失实行领导问责制。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让本土人才脱颖而出。

(四) 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

实行政府、社会、企业三方投资,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开发经费投入机制。建议从政府财政收入中拿出0.5%1%的比例,设立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开发。

(五) 进一步推进创新人才创业载体建设

积极探索创新人才载体的运行管理新模式,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吸引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在柳州市设立分支机构。

(六) 加强领军人才和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

以建设国家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契机,紧紧围绕汽车、冶金、机械、制糖、化工等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完善柳州市优秀人才计划,完善人才引进后续的跟踪、培养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从引进补贴、科研启动、项目资助到风险投资等全过程的支持体系,制定灵活多元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对领军人才的资助办法,加大监管力度,公布举报电话,以保证资助资金真正发挥作用。

(七) 拓展人才服务手段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居服务,建立党政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建立专家休养、体检、医疗制度。建立完善人才评级制度,并建立引进后的人才奖励机制,持续开展“柳州市杰出人才”、“市长奖”等系列人才评选表彰活动。

相关链接:

关闭窗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维护管理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0772-2660369
版权所有:(C)201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