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学茶座 > 学术探讨

组 织 生 态 初 探
曾永寿

    注:本文发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9月(ISSN 1672-2728)  

    内容提要:组织生态指组织及其环境所构成的体系,组织生态是经济学对象的现象形态。为此,本文对组织生态的概念及组织生态问题的经济学意义、组织生态的进化过程及其机制、组织生态空间分布的完整性及其判据做了初步讨论,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主题词:组织  生态

 

一、组织生态概念及组织生态问题的经济学意义

    1、组织生态概念

在汉语中,“组织”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其中的“集体”,不限于以人为元素的集体,因为人体中的器官——那是以细胞为元素——也称为“组织”。本文中的“组织”,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专指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组成“组织”的元素,不仅是人,而且也包括机器等物质要素。

“生态”一词,原是生物学概念,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环境”,既指土壤、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也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家知道,人类有各种各样的组织,社会就是各种各样组织的总和。稍作考察容易看出,组织内部、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类似。由此,我们就有“组织生态”这样一个概念。“组织生态”可定义为:由各种组织及其环境所构成的体系。

生物生态可分为: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或生态系统生态。与此对应,组织生态也可分为:个体组织(对应生物个体)生态,行业组织(对应生物种群)生态,社会组织(对应生物群落或生物生态系统)生态。近年来,国内学界也有以“组织生态”命名的著作,但大多研究的只是企业内部或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亦即其论域只是“个体组织生态”。诚然,研究个体组织生态是有意义的,且一篇著作仅仅研究一个大领域中的某一局部(“个体组织生态”只是“组织生态”的一个局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将研究个体组织生态的著作以“组织生态”命名且不提还有其它组织生态论域是不妥的,因为这样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效果。

2、科斯关于组织生态的思想

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尽管没有明确提出 “组织生态”这一概念,但却清楚地表达了组织生态的思想。引述科斯的论述,一方面可以增进我们对“组织生态”这一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由此看出组织生态问题对经济学的重要意义。科斯写道:“经济学家常引以自豪的是:达尔文之所以建立进化论,主要是由于他阅读了亚当·斯密、马尔萨斯等人的经济学著作。倘若把达尔文以来的生物学和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做一个对比的话,生物学已经相当成熟了。今天,生物学家已经详细地掌握了生命体的复杂器官、组织和结构。我相信有那么一天,在经济学领域也会取得同样的成就!但这非常不容易,即使从相对简单的‘企业的性质’这类问题开始我们的分析,要想找出由企业内部管理协调产生的相关成本,或由市场交易来协调所产生的相关成本,这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我们不能把分析只限于单个企业。这一点我曾在已发表过的一篇演讲中谈到过:‘一家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和外部的交易成本是由该企业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要素的能力所决定,并且其他企业供给这些要素的能力部分地依赖于它们的协调成本和交易成本,而这些协调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同样依赖于其他企业。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结构。’ 如果再加上法律、社会制度、文化以及诸如数字革命的技术变化(它会导致信息成本的显著下降。而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等影响,那么你就会得到—个相互关系复杂的集合,其性质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工作才能把握。”注1上面,科斯将经济学与生物学类比,并且明确说,企业之间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结构”,包括法律、社会制度、文化等在内的整个社会组织是“—个相互关系复杂的集合”。显然,这就是“组织生态”的思想。从科斯阐述的这一思想容易看出,组织生态问题的研究对建立科学的经济学至关重要。

3、组织生态问题的经济学意义

组织生态问题对经济学的意义,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达:

 组织生态学=经济学注2

    对此,笔者提出如下三个论据:

    第一,组织生态是分工协作的实现方式。大家知道,效率问题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而分工协作则是提高效率最重要甚至是惟一的途径。然而,任何分工协作都必然是一种组织,离开一定的组织,任何分工协作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组织和组织生态是分工协作的载体,是分工协作赖以实现的方式。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研究组织和组织生态是解决效率问题因而是建立科学的经济学的根本途径。

     第二,组织生态是迂回生产的现象形态。迂回生产方式是区别于动物生活方式的人类特有生活方式,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的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具体,因此,迂回生产及其发展过程是经济学的统一的对象实体。关于此,拙文《有血有肉的马在那儿?——关于经济学对象问题的探讨》做了讨论,本文没有更多的补充。本文要说明的是:“迂回生产”这一概念,只表达着人类生活方式的特征,还没有表达人类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亦即还没有表达经济学对象的具体内容。容易看出,组织是人们为谋得物质生活资料而建立的,这就是说,人们建立组织相对谋得物质生活资料来说也是一种“迂回”行为;此外,很显然,“组织生态”概念的内涵比“迂回生产”概念的内涵要丰富具体。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迂回生产”是组织生态的抽象特征,组织生态则是“迂回生产”的现象形态。于是,可以进一步获得如下结论:将组织生态当作经济学的对象实在,才可能使经济学真正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才可能使经济学真正达到科学的程度。

第三,组织生态隐含着自然历史过程的内在机制。关于社会发展过程,马克思有一著名论断:“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那么,这“自然历史过程”的具体机制是什么?至今,我们还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因而我们不得不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难中摇摆不定,无所适从!由“组织生态”概念,可以获得如下启示:市场是一种组织方式,政府也是一种组织方式,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组织方式,它们共同构成组织生态,因此并不存在单独的“市场失灵”或单独的“政府失灵”,问题应当归结为组织生态不健全(例如生态缺位、各种组织的配比不合理),从而使组织生态亦即经济社会不能“自然”快速生长。总之,组织生态隐含着自然历史过程的内在机制,找到并运用这些机制,使组织生态茁壮成长是加快经济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根本途径,也是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二、组织生态的进化过程

与生物生态有进化过程一样,组织生态也有进化过程。关于此,笔者由人类分工协作方式的发展事实和逻辑分析,提出组织生态发展三阶段假说。

第一阶段:形成自然人之间分工协作的组织生态。逻辑分析和事实考察都可以证明,人类社会初期(从原始社会初到封建社会末)的分工协作,是也只能是自然人之间的分工协作。当然,那时的自然人也有某些工具和役使着某些牲畜,但这些工具和牲畜不过是自然人的附属物;自然人的分工协作也形成组织,但其组织之间的差异很小且仅仅体现自然条件方面的特性(例如农业民族与畜牧业民族之间的差异即是如此),组织之间分工协作的特征并不明显甚至不存在。

第二阶段:形成组织之间分工协作的组织生态。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人类不断发明出各式各样的组织,不仅有专门从事生产的组织,不仅有专门从事政治的组织,而且还有专门从事交易的组织,专门从事科技的组织、专门从事文化艺术的组织、专门从事教育的组织……如此等等,且这些专门组织(行业)内部也分化为各式各样的亚类、亚亚类专门组织,一句话,形成了组织之间丰富复杂的分工协作。相比较而言,第一阶段的组织生态是单层态,因为它仅有自然人之间的分工协作;然而,第二阶段的组织生态不是单层态而是双层态,其中组织内部是自然人之间的分工协作——这是第一层,此外组织之间还有分工协作——这是第二层。正因为此,与第一阶段的组织生态相比,第二阶段的组织生态是组织生态的更高阶段。如前所述,分工协作是提高效率最重要甚至是惟一的途径。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组织生态的较高阶段能比组织生态的较低阶段获得更高的效率。由此我们还可获得如下猜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速度其所以是以前社会发展速度所不可比拟,其原因仅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比以前社会实现了组织生态的更高阶段。

第三阶段:形成人类社会和机器大系统之间分工协作的组织生态。应当指出,第二阶段的组织生态并非组织生态的最高阶段。如前所述,构成“组织”的元素不仅可以是人,而且也可以是机器。这就是说,从“组织生态”概念的逻辑,可以获得如下推论:在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中,如果机器可以替代人,且人也希望用机器替代人,那么就有可能发展出仅由机器为元素的组织生态——机器系统,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仅由机器系统替代(人原则上退出直接生产过程);人原则上退出直接生产过程以后,就主要从事科学、文化和娱乐,这时人们之间仍有分工协作,但已经不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而只是从事科学、文化和娱乐方面的分工协作。可以看出,第三阶段的组织生态是三层态:其中,机器之间的分工协作(显然,无论是机器内部的部件之间,还是机器系统的机器之间都是分工协作的,且这种分工协作本质上是人或组织之间分工协作的物化)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生态,这是第一层;人从事科学、文化和娱乐活动的分工协作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生态,这是第二层;然而,人从事的科学研究包括对机器组织生态运行信息的收集、加工,此外科研成果可以变成机器组织生态的改进程序输入机器组织生态,因此,可以认为存在两层组织生态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亦即存在两层组织生态之间的分工协作——这是第三层。第三阶段的组织生态是目前我们能够预见到的最高阶段的组织生态,实现了这一阶段的组织生态,人从直接生产过程中退出,主要从事科学、文化和娱乐,人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这样,人就最终走出自然界,成为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到那时共产主义社会就来到了注3

 

三、组织生态的进化机制

那么,有什么机制使组织生态进化过程得以实现?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成果,总结组织生态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给出如下三种机制。

1、竞争分化替代机制

竞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这几乎是学界一致的认识,且这方面的理论成果有很多。这里只是从组织生态的角度,做一些讨论。首先,组织生态这概念内涵着组织之间的竞争。据资料,“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处或家务;由此,“生态学”原意为研究生物住处的科学。注4显然,生物的住处是有限的,因此生物在同一住处必然引发竞争。“组织生态”借用生物生态学“生态”的概念,因此“组织生态”这概念也就内涵着组织之间的竞争。其次,组织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笔者认为,是获取价值的能力的竞争。然而,系统地思考,获取价值的能力无外乎三种:一是创造价值的能力,例如生产一种新产品并占有市场;二是化解成本的能力,化解成本即节省创造价值的成本,因而等同于创造价值;三是掠夺(或守护)价值的能力。显然,前两种能力及其实现,必定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后,组织竞争通过什么方式促进组织生态的进化?回答:分化和替代。所谓分化,指组织个体为了规避组织之间的残酷竞争,采取差异化策略所导致的结果;显然,组织分化就是分工协作的横向发展,因而是一种进化类型。所谓替代,指优势组织形式替换劣势组织形式,这是分工协作的纵向推进,因而是另一种进化类型。由此可见,通过组织竞争,实现组织分化和替代,的确是组织生态进化的一种机制。

2、力场控制重组演替机制

“力场”,是物理学名词。最典型的物理力场是原子力场,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相互作用构成原子力场,电子绕核旋转就是原子力场对电子运动控制的结果。笔者认为,组织生态也有类似机制。例如,企业中的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力场;又如,就整个社会来说,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力场。组织生态中的力场控制是必要的,它是组织生态竞争有序的保证,也是控制和克服掠夺价值的行为的必要装置。应当指出,组织生态力场也有一个生成和重组演替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民主政治过程。社会民主政治过程是另一个丰富复杂的问题,笔者将另文探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组织生态中的力场控制及其重组演替,对组织生态的生存以至进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组织生态进化的另一种重要机制。

3、成本化解循环跃迁机制

拙文《成本化解初探》,发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存在一条成本化解循环链:生产成本→(分工协作化解部分生产成本但生成)交易成本→(交易组织化解部分交易成本但生成)管理成本→(意识形态化解部分管理成本但生成)意识形态成本→(机器化解上游过程中所有成本但生成)新的生产成本。这条链每一次循环的结果将生成新的一代机器,继而人们又将在新一代机器的基础上(运用新一代机器)进行新的分工协作,因而将生成新的交易组织,形成新的组织生态。显然,这里描述了组织生态随着成本化解循环跃迁而进化的过程。新制度经济学早已揭示,经济组织的生成和演替是需要成本的,因此组织生态进化过程必定是一个成本化解过程,也因此成本化解循环跃迁机制,是组织生态进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四、组织生态空间分布的完整性及其判据

 “组织生态空间分布”,指组织生态这一事物在某个时点上的状态。如前所述,组织生态不是静止的而是演化的,在其演化过程的任一时点都将有一个空间分布,且原则上组织生态在各个时点上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组织生态是一个包括自然和人文等所有因素在内的系统,因此,组织生态的发展演化都是其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并不存在外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组织生态也有一个发展速度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一个假说(称之为“组织生态发展速度与组织生态完整性关系假说”),其内容可以表述为:组织生态后续时点的发展速度,仅与前一时点空间分布的完整性相关。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组织生态空间分布的完整性”问题。显然,讨论这一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人们能够把握的只是现在,就我们讨论的论题来说,人们能够把握的只是当前时点的“组织生态空间分布”;此外,由前面的假说可知,只要把握好了现在,亦即只要实现了当前时点的“组织生态空间分布的完整”,那么,我们就能更好的实现未来亦即更快更好地推进组织生态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组织生态空间分布的完整性”?关于此,笔者根据以往经济学成果,并借鉴生物生态学的某些成果,给出如下三个判据。

1、成本化解生态位判据。生物生态学有一个基础理论,那就是:生态位理论。所谓生态位,指生物在生物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此外,生物生态学另有一理论即“生态系统的能流理论”,这一理论对生物种群层次、生物群落层次和生态系统层次的能量流动作了分析注5。显然,这两种理论是有联系的,在逻辑上 “位”与“流”相关,“位”应当指在“流”中的位置。组织生态同样有一个能量流,那就是成本化解过程;这就是说,组织在组织生态中也有生态位,亦即其在成本化解过程中的位置注6。由此,就可以推出一个判据:如果在一个组织生态中,存在某一生态位缺位或各生态位配比不恰当,那么这个组织生态是不完整的。

 2、边际倍增判据。“边际”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边际概念的引进曾被称之为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因此对这一概念经济学界是熟知的,用不着多作解释。所谓边际倍增判据是说:对某一组织生态,如果增加一个(或一种)组织,将使该组织生态的效率倍增,那么这组织生态是不完整的。可以认为,这一判据是系统科学中的系统原理的一个推论。一些经济学家谈论的木桶原理,实际上就是系统原理的一个通俗解释。木桶原理是说,木桶的效率(所装水量的能力)由构造木桶的短边板决定。为什么?原因在于加长短边板对于木桶的效率有倍增效应。可见,这一判据是正确的,也是容易理解的。

3、资本和劳动力全配判据。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也是组织生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由前面的讨论可知,组织生态等价于经济社会状态。由此,我们就获得了第三个判据:如果社会还存在闲置资本或闲置劳动力,那么该社会的组织生态是不完整的。这一点是显然的,用不着更多的讨论。

顺便说,上述三个判据都有可能发展成为量化理论。边际倍增判据由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生成,而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早已量化;资本和劳动力的配合问题是经济学已有主题,对此经济学也有量化理论;这两个判据能够发展出量化理论是有根据的。成本化解生态位判据,由生物生态学的生态位理论和成本化解理论生成。经济学中的成本核算是量化的。生物生态学的生态位理论,对生物的生态位给出了图示量化,因此经济学也有可能借鉴其理论,从而构造出经济学生态位量化理论。当然,将上述三个判据量化不是一件易事,但却是值得努力探讨的课题。

 

    注释:

:[英]罗纳德·哈里·科斯:《新制度经济学》,该文最初载《美国经济评论》1998年3月,本文转引自[法]梅纳尔主编刘刚等译《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3

2:“组织生态学”也可称之为“迂回生产系统论”或者“系统经济学”——这三个名词表达的内涵和外延是等价的,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实在给出的不同的名称。

3:参见拙文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性再证明及由此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意义,首载于《广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后收入论文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议》(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年)。

4、注5:参见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绪论”第1页、第九章和第十五章。

6:参见拙文《成本化解初探》,载《柳州党建》2005年第2期。  

 相关链接:
 

关闭窗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管理维护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2859145

版权所有:(C)200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