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学茶座 > 学术探讨

序《整体涌现探索》

    受友人社科院哲学所东方哲学室何成轩研究员所托,为曾永寿先生的新著写序。鉴于与何先生的多年交往,似乎“却之不恭”,我一口就应承了下来;但捧着《整体涌现探索》一稿细细读来,才发现这一应承又是“受之有愧”的:且不论这好像是我生平第一回为别人的文稿作序,单说文稿中所探索的系统科学或者是系统哲学来说,我显然并非这一方面的专家。但君子一诺,似乎没了退路,作者大概也并不计较我的学术背景,只好勉为其难,但充其量,也不过是谈一些读后感罢了。
说起读后感,倒还真是感慨系之,所思良多。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由于承担了系里的一些管理工作,我自己切实地感觉到时间上的压力,常常抱怨时间成为短缺资源,读书研究太受影响。但殊不知久而久之,这也会成为一种自我解脱的借口,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和学术上的努力。相形之下,本书作者作为一名负有一定领导职责的干部,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翻滚冲涤中,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业余时间里,心态沉稳,心系学术,摆脱杯盘交错的应酬,抵御灯红酒绿的诱惑,保留心灵的一片恬静,潜心于对于大千宇宙的研究,倾心于“系统之谜”的破解,写出这样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书稿,这种对于学术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勤奋求知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确实令人感佩,也令我这样的以学为业为生者汗颜。
    其次,文稿以“整体涌现探索”为题,强调从系统科学与传统科学不同的对象来认识“系统之谜”,把握住“整体涌现”这一系统的根本特征,或者如书中所称的这个“系统科学观察系统的独特视角”,并断言“系统不是一般的元素集和元素之间关系集的集合,而是带有整体涌现特征的元素集和元素之间关系集的集合” ,可说是正确而准确提出了系统科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尽管我们在这里并不能简单地说,正确地提出问题,就相当于问题解决了一半,但至少表明这一研究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毕竟爱因斯坦有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然,“整体涌现”,或者说“突现(emergence)”问题作为系统科学中的核心和疑难问题,早已是学界的共识。国内外相关的文章、书籍和项目研究即使称不上汗牛充栋,也可谓是连篇累牍了。美国著名的以复杂性研究为中心的圣塔菲研究所把它称之为“圣塔菲理念”或“圣塔菲主题”,围绕着这一中心,人们从各个学科、角度和层面,已经展开了大量的描述、分析、探讨和构想。
    再次,文稿以破解“整体涌现”为题布局谋篇,试图突破传统的解题思路,首先以较大篇幅(约手稿的近四分之一)作工具考察,从根事实、根逻辑、根操作等工具基本特征入手,认定只有作为根操作的实验操作是系统科学的基本工具(在此基础上产生根事实和根逻辑),进而构造了一套自己的符号、概念和形式,来定义和刻划实验操作中的对象、尺度、性质、作用、环境等,以及相应的实验操作和认识过程,并对他所区分的各类实验进行符号化表示。借助于“潜在性质量”、“内生作用量”和“外在作用量”等定义和“系统法猜想”得出的方法,作者在逻辑上为“系统性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也为“系统科学理论”的构造确定了方法,可以由此去定义和理解“整体涌现”,“能量涌现”和“结构涌现”等主题,甚至进而推及“社会本体”及其“能量涌现”等问题的探讨。可以说,整个文稿的概念定义基本上是自洽的,其内在结构是完整谐调的,体现了作者的苦心孤诣,匠心独运,思虑缜密,既使得文稿可以自成一说,也充分表明文稿并非出自心血来潮之笔,绝非沽名钓钓誉之作,而是倾注了作者的兴趣、喜爱和多年来的积累和心血。
    当然,文稿中也不乏不规范之处,这在业余研究中或许是较为常见的缺憾。其一是创新应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尽可能汲取和涵盖前人的成就,仅凭自己的冥思苦想是不行的。文稿中文献的阅读和引证似乎太少,尤其是国外已有的前沿成果。其二是要慎言否定。否定要有理有据,尤其是有实证的依据,如不能简单地依据逻辑简单性就否定四种物理相互作用的并存。再就是立论在论证上要充分,不能轻下断言,如断言“系统本体的具体模式是粒波二层一体”并将其作各个层次的普适应用,也不能简单地把自己提出的“系统法”自命为“构造科学知识体系的唯一科学的方法”。此外,对于物理学定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等的把握要准确。而最为关键的是,文稿主要是立足于概念的推演和猜测来说明或破解“整体涌现”,而真正扎实的科学理论,如文稿在开篇时所说,是要立足于实验提供的实证论据,来做出科学的说明和预言。当然,这显然是对于作者,对于这样一种理论性探寻的苛求了。
    在这么多的感想之外,倒是又产生了一点联想:若是我们能有更多的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直至一般员工在日常的工作和业务之余,能倾心学术,爱好琢磨,思考和探讨各类理论问题,且不论其是否能获得直接的成功、承认和当下的具体效益,单就其培养思维能力,提升理论素养,淘治性情,增进品味等长远预期而言,是否会最终极大地推进学术繁荣,直至预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学术上的伟大复兴呢?
    是为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胡新和
                                                                                    2007年3月10日于北京玉海园

 相关链接:
 

关闭窗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管理维护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2859145

版权所有:(C)200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