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池畔,平静的湖水清澈见底,岸边四面聚集不少游人,观景看花,谈情说爱,读书赏亭。从柳侯祠里的“荔子碑”领略到当年苏轼书笔“韩文苏书柳事”的墨香。又从“柳州罗池庙碑”旁看到了韩愈的文章,沈传师的墨迹。读完碑文,知道了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绩和建罗池庙(柳侯祠)的经过。柳宗元的手迹“龙城柳”在罗池湖畔吸引了不少外地游人。
金凤纵身跳入罗池,虽有不少游人目睹,但无一人相救。数分钟后,张剑虹泪人般赶到,罗池水面只是几个泡泡,那么快,那么平静。一切都在溟溟之中去寻找、去追求、去爱抚。
张剑虹跳入湖中,几经沉浮。一刻钟功夫,终于将失踪数月的爱妻金凤从水底拖上岸来。
她已是一俱死尸。
张剑虹有气无力地在罗池街头行而行,像个乞丐,像个疯子。
他一条街又一条街地走,从东门拐小南门,一家家搪瓷店,一家家柳州棺材店,张剑虹都亲自登门看货。
怎样安置金凤的后事,这是张剑虹心中的大事,兵荒马乱的年代,买副棺材,埋了也就算了,知不知哪天战场上自己横尸疆场,也就是死鬼一对,何必想那么多。
张剑虹买了一副雕龙刻凤的厚边棺材,付了三百大洋,叫店主帮找了四位帮工,将金凤入棺息土。埋于柳州九头山下。
入土后,张剑虹将原金凤头上剃下的长发装入柳州马平青花陶瓷罐。带回春柳院。
春柳院在鸨母杏姑的鸿业中,经过十多年灯红酒绿的喧嚣与铜臭的薰陶。终于消声匿迹了。
那里,再也没听见鸨母那诱人的“迎客”声,没见娼妇们的影子。
鸨母喝砒霜死了,龟奴跑了。花魁娘子银凤和春柳院的姐妹们挥泪出青楼,投身抗日义演运动,慰劳昆仑关将士。
柳荫街的妓院变成了戏院。“大鸡笼”变成了戏剧街。春柳院已住进了国民政府的驻军,院外士兵把守。城墙四周抗日的标语贴满龙城。
“春柳院”大幅横匾已被换成:“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九演剧团”所在地。
张剑虹身为政府军人,他住在春柳院。回想起往事的一切情景,他的心又一阵阵惆怅、悲恸。他连日来睡不成眠,饭不下肚,茶不品香。忧心忡忡。
九塘镇,距昆仑关战场数十里。那是邕柳公路上的一个繁华的小镇。自银凤在抗日进步人士欧阳松的组织下,和姐妹们离开柳州,奔赴昆仑关,为抗日将士“劳军演出”。
这一支慰劳演唱队,在日军的炮声中穿梭,在死亡中生存。她们一直活跃在战场上,在营地里。
那夜,天空没有星云,夜阑人静。长风怒号,战地上几十个绿纱帐篷里,集聚着中国的抗日战士们。
帐篷四周,一道一道的战壕防线,仿佛像一条条盘踞在深山的蟒蛇,绕来弯去。仿佛要吞食整个世界似的。帐篷中间,若有近百个平方米的平地。平地东面,有一坟台,据碑文记载,是清代一位五品官的坟墓。坟台前宽敞,全是青砖砌就,左右环抱恰似舞台。战士们因陋就简,以坟台为舞台,四周点上白闪闪、亮堂堂的汽油灯或美孚灯。由慰劳义演队为战士们演出。
舞台上,正演《蔡锷与小凤仙》。
由银凤主演的小凤仙,她身穿淡青色贡锻绣花紧身羊皮小袄,下系桃红色绣花长裙,面庞上施着薄薄的香粉,嘴唇上染着红红的胭脂,微微地蹙着双眉,隐露出无限的哀愁,而那泪光莹莹的眼神,更显得凄然欲绝,满含着深深的离情。
小凤仙在烛影下,拨动琵琶,凝望远方,思念在护国军中起义的蔡锷将军。
银凤演到这里,随口将自编的台词吐口而出:
“蔡将军,你在哪里。如今你是否血战疆场,或是组织护国军,讨袁进京。快来吧,中华民国的革命烽火!快来吧,我心爱的人。”
话音一落,银凤手中的琵琶声弹起了高山流水觅知音。银凤低声吟唱:
骊歌一曲冬宵宴,且将伊人饯。你护国心坚,不畏艰险,浊酒一杯劝。料着你食难下咽。你莫认作是离筵,是我俩终生纪念。
唱完第一曲子,银凤又弹上第二首;曲子一起仍是小凤仙对影思情人。唱道:
燕婉情你休留恋。我这里今宵预约三生券。莫道是惊心伤别两情牵,为国纵把鲜血溅,来世重相见。
你须计出万金,力把渠魁歼。待保得共和重建,到那时也重见将军面。效云间,又飞燕。
琵琶嘎然停了,奔星四迸。
台下数百名官兵们掌声不息。狭道欢迎。
银凤的演出,不管是论容貌、论唱腔、论表情等等的舞台艺术的表现,银凤不比专业团队逊色。
小凤仙是北平名妓,为了支持蔡锷讨袁护国,挥泪出青楼,投身护国革命。这样的故事,和银凤身世太相似了。银凤也出自青楼,银凤也有爱。她的真情而动人的演技,使台下的官兵们想起了蔡将军当年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情景。从故事中,从戏情中,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鼓舞了战士们打败日寇的勇气。
类似这样的演出,银凤和柳州的姐妹们,已是习惯了。不管战场上的炮声,枪声有多么锐耳,她们都不怕。她们已将死置之度外。姐妹们那英勇献身精神,在战地上,真是令人佩服。
那天,为了照顾附近村民,受昆仑关前线抗日指挥部的命令,到邕宁县九塘镇给乡亲们慰问演出。
一架军用货车,中午从芦圩镇出发,载着姐妹们到九塘镇。直奔城西舞台,卸下道具,马上演出。
舞台上下,尽是一片黑压压的村民。戏情正演得高潮之时。上空突然出现日军飞机,品字形机组排列,前后九架,几分钟内,炸弹、机枪子弹顿时向舞台扫下来。
火光冲天,炮声隆隆。人声惨叫。
前后三十分钟、舞台上的姐妹们全部遇难身亡,无一尸首。可悲可壮。
银凤,一位柳州娼门中的名妓,在欧阳松的抗日宣传鼓舞下,组织春柳院的姐妹们挥泪出青楼,投身抗日前线,为国捐躯。这是柳州人的自豪,这是共和国的骄傲。真谓:“青楼女流魂永在,昆仑关上花常红。”
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九演剧团(原春柳院),戒备森严。
张剑虹躺在床榻上,眼睛望着楼板出神。无聊中,他在糊报纸的墙上,寻找失去的空间。说来也巧,墙上的报纸竟是张剑虹喜欢的《柳州日报》、《救亡周刊》、《中央日报》。等新鲜有趣的消息。有些是几年前的消息,有些是近期新闻:
柳州日报记者报道:民国25年6月5日,柳州文化界在柳州中学召开广西文化界救国会柳州分会成立大会,大会发出通电,要求桂系出兵抗日,“本会同仁誓为前驱”《前哨》记者报道:民国27年9月,中华著名画家徐悲鸿来柳州进行创作活动。
《柳州日报》民国27年10月26日,第五路军总政治部国防艺术社战时工作队途经柳州,在庆云路柳新街口举行抗战图片漫画展览,并唱歌演讲。同年11月,“柳州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成立。会址设龙城中学,随后筹资开办“救亡剧场”(柳州剧场)。
这些各式报纸,在墙上已有几年光景,蜡黄的纸面,透出些好消息。虽然是几年来的消息,但是,仍鼓舞张剑虹的心。
张剑虹正看得入神。突然,《中央日报》传来号外:
在《中央日报》头版显赫的位置上方方正正地标题:“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日本侵略军两个师团从北部湾登陆,攻陷南宁,旋占昆仑关。”正文如下: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四日,日寇占领昆仑关,国民政府为组织反攻,迅速调集了四个集团军的兵力,以杜聿明第五军为主力,于18日凌晨向踞守昆仑关的日军第五师团发起进攻。双方经过十三天极其惨烈的鏖战,我军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与帮助,纷纷送粮送弹药,抢救伤员。战场上出现一批来自桂中的义演慰劳妇女,支援前线部队作战。我军终于在十二月三十一日占领了昆仑关。这场战役,共毙伤日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四十二联队长坂田元一。日军死伤五千余人,缴获日军战利品无数。我国民政府第五军英勇杀敌,光荣阵亡一万多人。”
张剑虹霍地跳起来,在床上收拾自己的行李,草草地从包囊中,抽出好友欧阳松的照片。从欧阳兄的那双眸子里,张剑虹看到了昆仑关上的银凤在流血,在呐喊……。张剑虹不能再呆在龙城。他要在桂中方园数万里的荒镇上,寻找到银凤,寻找到春柳院的女人们,寻找到一代青楼的女英雄们!
张剑虹从床底下轻轻地取出那只马平青花陶瓷罐,放在床上,用一方红绸丝布轻轻地包扎道:“金凤,跟着我到前线,我们要在方园数百里的荒镇中,找回银凤,找回我们的姐妹。”
话毕,张剑虹身披长剑,带上简单的行囊,跨上那匹随身的战马,奔出柳州城,向柳宾公路方向而去。
昆仑关大战,日军前后派出数百架飞机,多次在南宁,钦州,九塘,芦圩,迁江,大塘,黎塘,柳州一带轮番轰炸。广西多数重镇变成废圩,变成荒镇。
张剑虹看到路边的百姓衣不遮体乞丐、流浪、瘟疫、饥饿像那黑压压的乌云,向人们劈头盖来。
荒镇、荒镇,又一座荒镇!
作为一位中华民族的血性男儿,张剑虹怎能容忍外来敌寇的侵略?他的心在澎湃,他的血在沸腾。
天已大亮,张剑虹一天一夜的奔程,终于过了芦圩,进入邕宁地界,昆仑关已遥遥在望。
昆仑关,位于柳州至宾阳公路孔道。邕宁县九塘圩北8华里,距南宁东北59公里处,海拔306米。关北扼古漏关,南遮山心坳,谷深岩峻,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古关相传为汉代所伏波将军马援所建,明清两代重修。昆仑关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五次较大的战役。北宋昆仑关之战,宋将狄青统兵南下驻宾州,与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在昆仑关激战,侬智高败退,所部被宋军追杀五千余人。邕州城遂为狄青所占。
眼前的昆仑关,已没见日冠的炮声和太阳旗的疯狂。
张剑虹回到驻军营地。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瞬间把他吓得喘不过气来:
柳州抗日慰劳义演队一行十七人(其中女性十五人,男性二人)在日军敌机的轰炸下全部英勇阵亡于邕宁九塘镇。无一完整的尸首。
张剑虹的心顿时平静如罗池里的水,静静地镇定下来。
战争年代,兵荒马乱之日,中国的城市一夜间变成废圩,中国的乡镇瞬时变成荒镇,中国人民用钢铁般的身躯堵住了多少日军的炮眼。死已置之度外。血已流过长江,流入黄河。银凤的死,已在预想之中。
“银凤,柳州大鸡笼(娼门)里走出来的女英魂,在九泉下安息吧!”
张剑虹戎装整洁,佩带战刀,号令全连集合。队伍十分壮观地开往九塘镇,在银凤和十五个姐妹牺牲的地方静静地默哀着……
许久许久,张剑虹脱下自己身上的军衣,铺在地下,将脚下那片曾经流过姐妹们鲜血的土地捧在手中,一把一把地放在军衣上包裹起来。那泥土,渗着张剑虹的泪水,带着柳州15个女人们的英魂。随张剑虹转战南北,驰骋疆场。
……
抗日的烽火,越烧越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周恩来多次与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握手,坚持抗战,统一祖国。
在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指引下,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遍及全国各大乡村,战绩累累。
随着时光的流逝,张剑虹离开昆仑关,受命到黄埔军校四分校(宜山)学习。在军校里,结识了中共友人谭政华,毕业后双双北上陕北,直奔延安。
五年后,抗战胜利。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张剑虹又重新踏上柳州的土地。
张剑虹回来了。他双手捧着那随身多年的青楼女英魂,住进沙街旅馆。倚窗而望柳江水而长叹!
张剑虹轻轻地解开军衣内包裹着的热土,望得出神。从热土中朦朦胧胧地看见了春柳院那15个青楼女英魂。他感叹!他悲恸!他沉思……。
许久,张剑虹将刚从沙街上买回的一个青花罐放在台上,那是宾阳产的,和装着金凤灵魂的那个马平花罐十分相似。张剑虹将军衣内包裹着五年的热土,一把又一把地倒入新买回的青花罐中,而后轻轻地盖上盖子,封好罐口。
张剑虹用那支中山狼毫寸楷毛笔在那罐子上凝凝重重地写上:
青楼抗日女英雄不朽,英魂永存!
字迹遒劲雄挥。苍老有力。待墨迹干后,送到罗池路找了刻碑师傅黄瘸子精刀细刻。
一切都在完美中更完美。该走的都走了,该回来的回来了。张剑虹轻轻地捧回青花罐,到九头山下,在金凤的墓前烧上十五柱香,下跪叩头,祈祷。然后,张剑虹十分庄严地将那青楼女魂的青花罐走下窑埠码头,渡船入柳江江心。
张剑虹静静地伫立在船心,双手合十,默默地哀悼那些曾经用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 土地的女英雄们。
一刻钟之后,张剑虹轻轻地弯下腰,双膝下跪,双手捧上青花罐放入柳江水面。
江面阵阵轻风,荡起一浪又一浪的涟漪,把青花罐飘向江心……
2004年11月定稿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高研班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