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学茶座 > 柳州文艺 > 民族风情

融江:水上人家别样风情
◎ 张国锋

    清澈的融江,长舒绿袖向东奔腾,经凤山古镇流入柳江,滋润了柳州两千年的文明。在融江河畔的柳城县县城大埔镇,几百年前只是一个小渔村。如今,这个小渔村已成为一座颇具现代化气息的县城,然而这里仍生活着一群与水相伴、靠打鱼为生的渔民,他们年复一年地坚守着祖先的生活。

    以河为畔  打鱼为生
    走近融江,扑入眼帘的是江面上点点渔船与微波江面组成的美妙水墨风景画,岸边蓬甲相连、错落有致的大小渔船,皮肤黝黑的渔民,随意散落的渔网,甲板上打着哈欠的黄狗,船头上剖鱼的老头……一幅悠然自得、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
    相传清代开始,就有居民生活在融江上,以打鱼、卖鱼、摆渡为生,古时称他们为疍民,也就是俗称的水上居民或渔民,他们普遍讲百姓话和白话,主要分布在大埔、凤山、龙头和十五坡等地,大约有500多户人家。
    1989年,柳城公路大桥建成,融江上的船家不能再以摆渡为生,大多转为从事捕鱼业。傍晚撒下大大的一张网,也撒下了一家人满满的期望。第二天一早收网上来,活蹦乱跳的鱼儿溅了满身的江水,孩子们嬉闹着冲进鱼堆里抱着鱼儿当马骑,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和希望。
    张土寿老人已经在这条江上生活了近八十年,他们家没有田地,没有其他生活来源,世代与水为生,打鱼度日。张大爷说,现在鱼是越来越难打了,前几年大埔水电站还没有建成的时候,一天还可以捕得10多公斤,现在水位高了、河面宽了,鱼都往深水里沉,放笼、放钓都很难得鱼,一天就是一两公斤,甚至一无所获也是常有的事。

    以船为家   吃鱼不能翻身
    常年生活在水上的渔民有着与陆上居民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疍蛮》中记载:疍民“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也……”直到20世纪50年代,传统的生活习俗都没有多大的改变。船上的妇女习惯居住在船的尾棚,做家务、带小孩等。已经上岸居住的渔民,许多人会在阳台上铺一排光溜溜的船仓板,就像坐旱船的感觉。
    日常生活中,渔民有着各种各样的禁忌。例如吃饭时,羹匙不能拖带,怕船底拖沙;筷子不能直插在饭碗上,怕船搁浅;碗碟不能倒置,蘸盐水时不能在碟中把食物来回搅动;吃鱼时不能打翻身,怕翻船,不过也有人说这是尊重主人的做法,客人不能自己把鱼吃完了,要照顾没能上桌吃饭的女主人;说话时忌讳“翻”、“沉”字;行船时忌讳问“到什么地方?”、“几时可到?”等。
    船民的婚礼也特别,结婚当天,男方用披红挂绿的彩艇把新娘接回,还要举行摆歌堂和“绕台围”仪式,女方与岸上居民结婚的,多会要求男方入赘,渔民一般不会轻易离水上岸。

    供奉龙与观音  传唱民歌
    由于水上作业的特殊性,解放前,融江上的渔民普遍信奉龙(蛇)和观音菩萨。在十五坡附近曾立有一座龙王庙,传说这里有一只神龙能镇妖消灾、降富于民,所以渔民们以船为庙,立“三太公”神位供奉,过往船只都纷纷泊船祭拜。
    在渔民中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和歌谣。民间故事、人物传说多流传在男人当中,大多与水上作业和江河的自然现象有关。例如《神龟的传说》、《一网罩九鱼》的故事等。歌谣主要是妇女口头传唱,抒发情感,有仪式歌(结婚、丧葬等)、生活歌、情歌、迁移歌、劳动歌、儿歌等。水上歌谣的语言夹杂广西、广东口音或白话口音,句式以五言、七言为主,韵脚不严格。现在柳城的水上居民中,能歌善唱的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年轻人已经很少会唱了。

 相关链接:
 

关闭窗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管理维护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2859145

版权所有:(C)200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