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学茶座 > 柳州文艺 > 民族风情

两代歌王出柳城
◎ 韦少平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相传刘三姐从宜山沿龙江东下至柳州传歌,沿途播下山歌的种子。后来柳城便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歌手、歌师,其中被誉为“歌王”的就有两位,一位是黄三弟,一位是方寿德。

    黄三弟,1907—1971年,壮族,大名河清,排行第三,故小名三弟,原柳城县凤山公社长漕大队赶羊村人,事迹载入《柳城县志》。民国21年广西民政厅所编的《柳城概说》中对黄三弟作如下的评述:“歌王姓黄,名三弟,柳城城区柳江团人,生平未尝读书,不识字,但天资敏慧,颇有平民文学天才,曾在附近各县设馆传授歌谣,能随口歌唱,亘数昼夜无雷同之词。”黄三弟生活的时代,歌手如云,然无出其右者,故民间公认为歌王。黄三弟曾与桂林桂剧院的名演员桂枝香对歌,并结下很深的友谊。曾与自诩“饱读诗书”的歌霸张官太赛歌三天三夜,并击败了张官太。
黄三弟的山歌,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故广为人民群众所传唱。

    例如他八、九岁时帮人看牛回来唱道:
    捧碗稀溜两人喝,抵饿又把牛草割。
    泪流进冲冲水满,冲水还少泪还多。

    又如解放前他做糖榨烧火工时唱道:
    我今烧火火烧心,手舞铁棍几十斤;
    日夜都在火塘转,一身象鬼不象人。

    再例如一家兄弟俩,由于分家问题,大吵大闹,喊打喊杀。黄三弟唱歌劝道:
    树大自然要分杈,仔大自然要分家;
    要想分家好好讲,何必喊打又喊杀。
    兄弟分家要讲理,喊打喊杀又何必;
    大家种果莫种刺,免得钩烂子孙衣。

    黄三弟的山歌注重一个“情”字,比较平和,多用比兴,加上他的嗓音好,群众非常爱听。例如他和女歌手蓝达妹对唱,双方都中年丧偶,同病相怜,互诉衷肠,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三弟唱:
    东山有只孤单鸟,西山有只鸟孤单。
    我俩都是孤单命,何不飞拢共一山?

    达妹唱:
    树上斑鸠叫咕咕,叫得哥哭妹也哭。
    哥哭因为哥无嫂,妹哭因为妹无夫。

    三弟唱:
    斑鸠为伴叫咕咕,哥叹无妻妹无夫。
    我俩都是半壶酒,何不捐拢做一壶。

    就这样,以歌为媒,黄三弟与蓝达妹终于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了。

    方寿德,1936——2007年,壮族,原姓李,名树生,出生在宜山县拉利乡一个小商贩的家庭。八岁时父母双亡,他流浪至柳城县凤山镇穿山村,为一姓方的贫苦农民收养,改姓方,名寿德。由于家贫,方寿德只进过两年学堂,学历不高,但人很聪明,喜欢唱歌。十二岁拜黄三弟为师,学唱山歌,开始了唱歌生涯。经过几十年的磨练,特别是得到师傅的真传,加上有一定的文化,方寿德的山歌越唱越好,歌路甚宽,歌才横溢。黄三弟去世后,组织上调他到县文化馆工作,负责搜集整理黄三弟的山歌。后与他人合作,出版了山歌体长篇传记文学《歌王传》。这是对恩师的最好报答,也使方寿德的山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先后获得“广西民间歌手”、“广西歌师”等称号,还被聘为“广西山歌学会”副会长,蜚声八桂歌海。1992年4月广西首届民间歌王大奖赛在柳州市举行,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妙语连珠,好歌连台,最后力克群雄,夺取王冠,被授予“广西首届民间歌王”的称号,成为政府承认的名副其实的歌王。

    方寿德的山歌和他师傅黄三弟的山歌本是一脉相承,却又有他自己的特点。如果说黄三弟的山歌比较平和,那么方寿德的山歌则锋芒闪露。

    例如他在“文革”中唱的一首歌:
    大帽压顶我不怕,真理在我手中拿。
    我也懒得同你斗,存心整人我懒刮。

    另一方面,方寿德由于有文化基础,所以他唱的歌比较新,转弯也特别快。例如1986年柳州市举行中秋山歌会,在会上,《人民日报》记者请方寿德分别以“农村新貌”、“八月十五”和“国共合作”为题,各唱一首山歌。方寿德立即唱道:
    农村处处新面貌,忙得记者大汗标。
    胶卷照了几十捆,手拎不动用肩挑。

    八月十五供月亮,满桌月饼满桌糖。
    巴望月亮生翅膀,接我同胞回故乡。

    奉劝台湾国民党,国共合作理应当。
    是人终究要思祖,是米终究要归仓。

    方寿德临机自撰,出口成歌,而且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比兴精当,赢得了满堂的喝采,“老记”们赞不绝口。

    如今,方寿德和他的师傅黄三弟一样是柳城人们的骄傲——柳城出过两代歌王。

 相关链接:
 

关闭窗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管理维护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2859145

版权所有:(C)200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