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民盟柳州市文化支部原主委、广西黄埔军校同学会柳州联络组副组长汤人稻先生喜事连连:一是经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提名其为广西黄埔军校同学会柳州联络组组长;二是参加了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以通讯形式召开)。
已是耄耋老者的汤人稻先生,1944年夏,在桂林李家村入黄埔军校即陆军军官学校第6分校预备班(全国共有9个分校),之后考入正级生。1948年初转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9月毕业,为黄埔军校第22期学生。
求学 奋发 为挽救中国的危亡
1924年,国民革命风起云涌。同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东南黄埔岛亲手创办了黄埔军校(建校时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及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其宗旨是“创建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在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武汉、长沙、福建、南京、广西等地先后建立分校并开学。
1944年夏,随着日军南下进犯,桂林、柳州人心浮动,有的离城疏散,有的立志从军,有的守城抗战……国破家亡之际,风华正茂、虎气生生的桂林青年汤人稻,抱着求学、救国的信念,毅然踏入黄埔军校(陆军军官学校6分校)大门。他们每天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军事技术,颂唱黄埔军校校歌,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和抗战救国思想等。平静的校园生活持续了3个月左右,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同年10月,桂林战事吃紧,汤人稻所在的陆军军官学校6分校被迫西迁。数百名师生队伍,一路浩浩荡荡,唱着《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铿锵有力的抗战歌曲从桂林南下,经柳州、宜山、河池、大塘、东兰、田东、百色,最后到达凌云。3个多月千里急行军呵!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顽强前进,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落伍。自然,这千里征程路漫漫,磨炼了每个学生的筋骨,也锤炼了学生们的意志。
1945年初,黄埔军校各分校撤销,成立陆军军官第一预备学校。办学一年后即1946年1月,第一预备学校再次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位于成都以北20余公里的新都县。
当年,学校从400多名学生中挑选出140余人前往成都新都县。从广西凌云县步行到四川新都县,那又是一段艰难困苦的行程。“那时候,我们140多名学生分成20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一路上,我们身背武器装备,脚穿草鞋行军;自己煮饭吃,借住百姓家。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集体唱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进入贵州,山路弯弯,雨打风吹。真是‘天无三日情,地无三里平。’而我们穿的是草鞋,穿了烂,烂了换,走烂几多双记不得了。当行军到茅台镇,收音机里报道说日军投降了,我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欢呼抗战胜利……学校并为此放假举办庆祝活动。这次行程从广西凌云穿越贵州进入四川成都,步行3000多里路,走了57天呵!我们最终到达新都县陆军军官学校。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训练,1949年9月12日,我们第22期学生3个总队1538人先后毕业。”汤人稻兴奋又自豪地说。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但大部分到了台湾。从此一别,在水一方。
一别相思苦 数十年后解“心结”
“他们还好吗?这么多年了,我们这些黄埔军校同学为什么只能隔海相望、不能见上一面?”汤人稻时时念及远在台湾的黄埔军校第22期同学。他不记得梦中与那些同学团聚了多少次:军训操练的场面,老师授课的身影,同桌听课、讨论的画面,以及急行军的艰难日子;他却记得黄埔军校第22期3总队每个同学的名字。他感慨、失望,曾倚窗向台湾:“为什么、为什么我与在台湾生活的黄埔军校同学相见这么难?为什么、为什么海峡两岸骨肉同胞还不能往来探亲?”……心结难解,何止汤人稻一人?!
其实汤人稻心里早就明白,他之所以心存“心结”,是因为台湾当局早在38年前就开始实行了海峡两岸“对抗”的政策!那一纸“戒严令”太残酷无情,致使海峡两岸骨肉同胞数十年相见难,难相见!这“戒严”不得人心呵……正是:无限悲欢向谁诉,不尽思潮滚滚来。
日月轮回转,春去春又来。终于,在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1987年7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台湾地区自7月15日零时起解除“戒严”,海峡两岸持续了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从此,台湾民众可以赴大陆探亲,汤人稻的“心结”也渐渐解开了:
这一年,在广西区党委和柳州市委统战部等部门的关心、关怀下,广西黄埔军校同学会柳州市联络组成立,当年在册名录达280多人。自成立至今27年来,该联络组坚持开展组织活动,除了依托每年春节、黄埔军校校庆日(6月16日)和九九重阳敬老节这3个节庆日开展大活动外,还组织一些小型座谈会等活动,内容多围绕国家大事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议题展开,形式上或作专题报告或座谈或是中心发言等等。
2011年,84岁的汤人稻获提名为广西黄埔军校同学会柳州联络组副组长。期间,他除了协助组长做好包括各种会议、活动、对外接待等日常工作外,还始终注意积极宣传黄埔军校同学会宗旨“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并把“联络同学感情”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而抓这个“重点工作”,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柳籍台湾黄埔军校同学韦某某、刘某某、张某某回柳探亲时,汤人稻就有一个心愿——籍此契机“联络同学感情”。这与时任黄埔军校柳州联络组赵柱组长的想法不谋而合。从那时起,在黄埔军校同学会总支的领导、关心下,台湾黄埔军校同学与黄埔军校柳州联络组就加强了交流,保持着往来(主要是书信往来)。这些“老黄埔”们谈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叙黄埔校友昔日今生,颂赞“三民主义”思想精粹,描绘中华繁荣前景……由此,他们之间铺展了心与心的交流平台:爱国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黄埔精神在这里传承。这里,不妨摘录台湾黄埔军校同学林克承(1977—1982年曾任台湾国民党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局长)写给汤人稻信中的两段文字:“……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成就巨大,祖国强盛,大陆人民生活安康,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宏伟目标……哪个党可以做到?!实事求是地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邓小平先生力倡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国国力突飞猛进,史家常将之与汉唐盛世相比,身为中国人,我们倚居海外,虽无丝毫贡献,但仍然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和荣耀……”
责任在肩 尽心尽力做出新贡献
作为广西黄埔军校同学会柳州联络组负责人,汤人稻一贯的工作态度就是:责任在心上,工作有方向。他一家是“三代盟员之家”,与民盟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上世纪50年,其父汤士毅就加入了民盟(叶生发老主委为其入盟介绍人),耳濡目染以及父亲的教诲或许给了汤人稻信仰上追求的动力。汤人稻于1983年在柳州加入民盟,先后连任三届民盟柳州市文化支部主委(1987-1998年)。他加入民盟不久,亲家马毓伦和小女婿唐斌也先后加入了民盟。汤人稻主持文化支部工作那10余年,最突出的业绩就是广泛联系盟员,积极物色、培养、发展新盟员,为文化支部的组织发展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他本人和文化支部多次获得民盟广西区委、民盟柳州市委的表彰。而今的汤人稻老先生,一方面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民盟的工作,积极参加组织活动,主动交纳盟费;另一方面,在负责广西黄埔军校同学会柳州联络组的工作中,他更是认真踏实,尽心尽力。这不,今年1至10月,他先后主持举办了“黄埔军校同学会迎春茶话会”、“庆祝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联谊会”、“ 纪念‘九一八事件’83周年暨重阳敬老节活动”等,而每次前来参加这些活动的,除健在的黄埔军校同学外,还有他们的亲属及后代,人数多达百余人。
当我问起汤人稻老先生今后有何打算时,他笑吟吟地说:“我其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今后,我想我会更进一步联络同学感情,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尽心尽责!” 责任在肩,不遗余力。这就是老一辈“黄埔”人的精神。我衷心祝愿汤人稻老先生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