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道 中国十年来经济成就 中国十年来建设成就 特别关注 柳州建设成就 图说柳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十八大专题 > 中国十年来经济社会成就
医疗卫生:十年探索为民生
2012-11-05 21:13:00   《光明日报》   记者 张蕾

   编者按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关乎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

   1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民生投入,把健康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谋划,确立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0年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不断改善,这是一张令人振奋的“民生答卷”,也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之一。

   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深入推进卫生改革,全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致力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更好地维护、保障和增进全民健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

卫生总费用筹资构成

2004-2011年中国新农合受益人次数(亿人次)图表来源:卫生部

   关键词之 1 健康改善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1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集中体现在国际公认的综合反映健康水平的三个重要指标上。

   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一把标尺,也是观察民生状况的一面镜子。1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从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二是婴儿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各年龄段死亡率下降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2002年到2011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从29.2?下降到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34.9?下降到15.6?,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顺利。

   三是孕产妇死亡率。与婴儿死亡率一样,孕产妇死亡率也是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温度计”。据卫生部统计,从2000年到2011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由53/10万下降到26.1/10万。

   虽然我国仍然属于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但上述健康指标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接近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实现我国政府承诺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之2 疾病防控

   10年间,面对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挑战,我国疾病防控从疲于应付到从容应对,从被动迎战到主动出击,从各自为战到多方联动,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38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3年,在经历了非典考验之后,我国构筑起一道道防控传染病的“免疫屏障”。

   2007年,随着甲肝疫苗、流脑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我国成为儿童免费接种疫苗最多的国家之一。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了大规模医疗救援和防疫工作,累计救治灾区伤员301万人次,住院伤员近10万人,紧急转运重伤员1万多人,创造了非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伤员转运纪录。

   2009年,面对全球甲流疫情,我国牢牢把握防疫的主动权,建立并扩大了全国监测网络,率先研制出技术先进的甲流病毒检测试剂,设计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甲流疫苗临床试验,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甲流疫苗研发、第一个大规模使用甲流疫苗的国家。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我国在负压实验室中开展鼠疫检测工作,开创了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先河。

   10年间,一个覆盖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开始形成:全国28个省(区、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血吸虫等重点寄生虫病发病呈下降趋势﹔艾滋病监测、检测、治疗、干预、母婴阻断覆盖面持续扩大,检测人数、抗病毒治疗人数不断增加……

   关键词之3 资源利用

   一直以来,“看病难”都是困扰百姓求医问药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10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各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5.4万个,其中医院2.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8万个﹔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81张、执业(助理)医师1.82人、注册护士数1.66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4.73人。

   随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也明显增加。根据卫生部门的统计,10年来,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45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5亿人。

   在城市,各地积极探索双向转诊、收支两条线管理、药物零差率销售等制度,很多地方通过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全科医师团队”等,为小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基本医疗服务。

   在农村,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加强。2009年,我国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并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

   如今,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初步形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联动、中西医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并存的格局。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小区有卫生服务站的目标,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关键词之4 医疗保障

   10年来,我国面向全民的基本医保制度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面铺开,从保基本到济大病,为近13亿人民构建了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安全屏障。

   2003年,我国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这是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有效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使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困境。

   2007年,国家又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保障范围面向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保障重点是住院和门诊大病等医疗支出。

   20093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出台,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全面深化医改。经过三年努力,以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2011年,我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此外,有近30万包括患有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终末期肾病等8种重大疾病的患者享受到补偿,实际补偿平均达65%2012年,我国又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等12种常见多发大病纳入农村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范围,费用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

   关键词之5 基本药物

   “口服药、输液、床位费再加上护理费,一天百十来块钱,我觉得挺方便,也挺满意。”在小区就医的黄涛说。

   201151日起,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园小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使用的国家基本药物逐步实现了网上集中采购和配送。“虽然药品收入有所下降,但我们拥有了更多患者,医护人员也有了工作积极性。”小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董砚奉强调说。

   凯瑞园小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喜变化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201011月,在总结地方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国家出台了《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从全国范围看,到20117月底就提前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全覆盖,其中上海、重庆、云南、西藏等1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覆盖到村——这标志着基层医疗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历史的结束。

   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面实施,大幅降低了基层群众的用药负担,并逐步规范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根据国务院医改办的统计,按照新办法实施招标采购和取消药品加成,基本药物价格比制度实施前平均降幅30%左右。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政府投入和医保支付等为主的补偿渠道初步形成,开始运行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

   关键词之6 医疗服务

   如今,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在我国初步建立,真正实现了慢病能防、大病能治、城乡居民看病就医有保障的良好格局。

   10年来,国家免费向全体居民提供10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009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1年的25元。针对特殊疾病、重点人群和特殊地区,国家还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近2亿人。

   2009年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470多亿元,支持近3.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同时,启动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安排3.6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万多人。

   2010年起,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37个省级试点地区开始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完善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今年,全国311个县(市)也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等方面改革。各地通过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同级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预约诊疗和分时段就诊等措施,控制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提高服务质量。

 

 

 

相关链接:

关闭窗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主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管理维护

E-mail:lzzx@liuzhou.gov.cn        电话:2660369

版权所有:(C)201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