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我国电力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工程量最多的项目——西电东送工程三大通道全面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通车了……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从天府之国到陇上江南,从雪域高原到八桂大地,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西部地区的面貌正在西部大开发的春风中焕然一新!
102项重点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
穿越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禁区”,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破解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雪域金桥”青藏铁路堪称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正是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雪域高原才不再遥远。”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介绍。
青藏铁路只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基础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2000年至2008年,我国西部地区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涉及铁路、能源、交通、水利等诸多领域,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远眺西部山川,交通线路四通八达。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88.8万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8000多公里。到2008年底,西部地区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79个。西部行路难的状况正在改变。
遥望西部江河,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四川都江堰、宁蒙河套灌区等133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相继建成,广西百色、内蒙古尼尔基等大型水利枢纽已发挥效益。
俯瞰神州大地,一条条能源大动脉,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勃勃生机。2000—2008年,西部地区新增油气管道里程14130公里,其中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累计完成输气量454亿立方米;西电东送工程新增装机5710万千瓦,在建规模5280万千瓦;西部新增长途光缆线路23万多公里。
优惠政策保证项目资金足、质量硬
2000年至2008年,西部基础建设投资总规模达1.7万亿元,完成投资之巨前所未有。经济基础薄弱的西部如何冲破资金困境?从中央到地方,一揽子优惠政策使资金、技术、人才汇成一江春水向西流,保证了项目起点高、资金足、质量硬。
财政支持让基础建设迅速启动。从2000年至2009年9月,中央财政向西部地区下达中央建设投资累计达5507亿元,并适当提高对西部地区项目补助比例,使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国债项目资金用于西部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底,西部地区利率优惠面达43%,西部农村公路总里程的70%得益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倾斜性投资政策缓解了西部交通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调动了地方政府积极性,为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交通运输部规划司副司长蔡玉贺介绍,西部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总量是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50年完成投资总和的5.4倍,增长幅度之快创历史纪录。
西部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资金“血液”,更离不开科技“脊梁”。从高原冻土病害到湿陷性黄土施工,再到特高压直流输电,一批世界级技术难题迎刃而解,一批“世界之最”拔地而起,不仅增强了西部基础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提高了相关行业的整体水平。
基础建设先行拉动经济、改善民生
“这两年村里通了柏油路,交通方便了,科技人员下乡了,每亩收入翻了17倍!”陕西合阳县行家庄农民秦贞对中央西部开发政策感激得很。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仿佛打通了经济发展的七经八脉,让这10年成为西部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10年。
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保证了农业持续增产,加速了农民生活改善。10年来,西部农村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9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400多万亩,新增节水能力60多亿立方米,779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得以解决。
城乡基础设施的建成,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10年来,西部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回收、垃圾处理、供热、供气等建设项目相继投产,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带动了区域协调发展,为东中部地区注入新活力。西气东输工程于2004年12月30日投产以来,已向长三角地区输入清洁能源逾600亿立方米,3000余家工业企业和近3亿人从中受益。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还让西部山河更加秀美。累计投资逾85亿元的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让中国最长内陆河、南疆各族群众的“母亲河”青春长在,让古老的胡杨林在西部大开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